甲午海战读书笔记.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757205 上传时间:2019-06-0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甲午海战读书笔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甲午海战读书笔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甲午海战读书笔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甲午海战读书笔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甲午海战读书笔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甲午海战读书笔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甲午海战读书笔记.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甲午海战读书笔记篇一:中日甲午战争读后感600字 中日甲午战争读后感(一) 我怀着激愤的心情,一口气读完了中日甲午战争这本书,令我久久不能平静。 日本对我国壮丽山河,金银珠宝及丰富的物产垂涎已久。日本明治十四年,日本天皇经过精心谋划,于公元1894年7月15日发动战争。他们投入了四万五千余人,以及松野、吉野等军舰,从朝鲜发动进攻。当时昏庸的清政府还摸不着头脑,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保守派还高枕无忧呢。他们花费大量金银为慈禧太后请六十大寿,修建颐和园。以光绪帝为代表的抗战派忍无可忍,下令对日宣战。平壤战役、黄海海战因全部失利而签订了马关条约。宣告了清政府经历十年的洋务运动失败,丁汝昌、邓世昌等爱国将士

2、壮烈牺牲。 在黄海海战中,邓世昌军队的致远号瞄准了敌舰吉野号发出一枚炮弹,许久无动静,原来为修颐和园,军费用完了,而火炮里不是火药是沙子!日本的速射炮一分钟五发,清政府呢五分钟一炮,好不容易发一炮,还是哑的。有此感慨当时的泱泱大国,军事是多么的落后。中国最早发明火药,用来放鞭炮,外国人却制成枪炮,用来掠夺财富,令人可悲啊! 可恶的侵略者不择手段,惨无人道的杀害人民。现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不顾世界的谴责,参拜靖国神社,伤害国际感情。破坏国际秩序。 不要再掠夺了,帝国主义们。希望你们遵守国际秩序啊! 中日甲午战争读后感(二) “每一次大的海战都将决定着两个国家的命运。”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的座右铭,他从始

3、至终将自己的志向定在为祖国的崛起而奋斗。 从1840年,中国步入了近代社会,从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战败,导致了西方列强的不断侵入。割地、赔款等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都深深的打击着中国的心脏。战败后的清政府,开始总结经验,是什么原因使清镇府导致失败。李鸿章等人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去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和器物技术,来挽救清镇府的危机。 1894年9月,在黄海上爆发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蒸汽机械大战中日甲午战争。就是这场战争,使得多少爱国志士以身殉国。这一仗打的壮烈,这一仗打出了中国人的威严和不容外人屈辱的气概。北洋舰队的“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一身正气,与舰同亡。在“

4、致远舰”中炮倾斜后,弹药用尽。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向日舰“吉野”撞去,不幸被鱼雷击中沉没,全舰官兵壮烈殉国。 多少次的炮弹轰击,多少次的忍痛坚持却还是失败了。眼看着那枚炮弹穿击铁甲打在了敌人的“心脏”里,如果那枚炮弹一爆炸是否胜败会再议论一番。但那颗炮弹却是一颗臭弹,甚至还有些炮弹因做工不细而不能上膛,这些本不应该出现的情况却出现了。有些人说如果当时清政府出银子买下那艘新式的英国军舰,也许胜败就会另堪别论了。但事实会如此吗?有些人会拍着胸脯说“会的”。但那中说法是不对的,如果那艘军舰被买下来只会拖延失败的时间而已。因为政府的腐败,你给他在好的军事装备就算这一仗打赢了,那下一仗呢?这一仗打赢就代表

5、着没有人再“欺负”你了吗? 归根结底,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这样一个落败的腐朽的政府给它在好的军事装备也不会有太好的结局。就像将要落山的夕阳,那微弱的光芒和那即将散失的血一样红色是无法改变的。官僚的贪污和皇家的奢侈,眼看着海上的战火炮声在一个接一个的带走热血的战士时,皇宫里正在看大戏,这样的政府怎会胜利。打不过就不打,躲得过就去躲。 我们在新世纪的曙光下,脚下踩着多少革命志士抛洒过热血的土地。如果不是他们的牺牲,怎会换来一个崭新的另世界刮目相看的中国。(Inspirational quotes )我很自豪的说:“我是中国人”。中国发展靠我们,而我们心中的热血奔腾,胸怀大志

6、。革命的精神传承给了我们,我们必须接手并发扬光大,去完成历史的使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不忘国耻。对,不忘国耻背负着历史的使命。心中的战火再也难以平息,让我们: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 中日甲午战争读后感(三) 一直以来,我以为甲午中日海战当时的中国战败,是单纯的因为国力不支造成的,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才明白事实的真相。战争已过去了一百多年后的今天,这部电影又将这次战争史诗般的再次展现在国人眼前,好像在诉说着一个永远不变的真理;“落后保守就会被动挨打!” 当时的清政府耗资数百万两白银打造的北洋水师,规模庞大,实力雄厚,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六。从北洋水师新购买

7、铁甲战舰到日本访问之威风,到不到一年的甲午海战后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这不光是因为日本的强势崛起,关键是当时的清政府被外强中干、回光返照的“同治中兴”所迷惑,政策上固步自封、不思进取,政治上腐败堕落,贪官横行,再加上贪图享乐、混蛋无比的慈禧太后只顾为自己准备六十寿诞的大肆祝贺,不惜动用北洋水师的大量军费修建“颐和园”挥霍无度,致使北洋水师的战舰弹药装备严重不足,甚至有八艘战舰上仅仅只有三枚炮弹。再看日本,当时的明治天皇英明决策、锐意改革,对内推行“明治维新”增强国力,实行军国主义,对外不断扩张,侵略掠夺朝鲜和中国。战争中作战的的双方,一方是准备充分、蓄谋已久、凶狠残忍、阴谋狡诈,具有“武士道”精神

8、的日本侵略者,一方是缺乏警惕、准备不足、仓促应战、战略失误的腐败透顶的清朝政府。更让人可恨的是,在战斗的最关键时刻,一边是浴血奋战、不怕牺牲的邓世昌、丁汝昌,一边却是贪生怕死、临阵脱逃的方伯谦、赵怀业,而朝堂之上更是投降派、主和派当权误国,跪地求饶,人心惶惶。这样的战争,其实结果谁胜谁负早就命中注定,签署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地赔款也实属被逼无奈。 战争虽然已经过去了一个多世纪,却仍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前车之鉴”也时刻提醒着我们一定要吸取教训!就像周恩来那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让我们一起努力把美丽中国建设的更加繁荣富强,国富而民强,让东方巨龙早日腾飞,让伟大的中华民族昂首屹立在世界之巅

9、!篇二:甲午战争史读后感 甲午战争史读后感 前不久中国开始打捞甲午战争时我国的战舰,船上还存留着当时水军的残骸,看着水下的情景我还想再感受一次甲午战争的历史。 中日两国之间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中国当时在清政府的通知下虽然兴起了洋务运动,拥有了和当时的列强抗衡的能力,但是却不思进取,靠着国外媒体的吹胖而沾沾自喜,仍然沉浸在亚洲最强世界第六的荣耀当中,殊不知,卧榻之处已有饿狼,弹丸日本举全国之力,建造战舰,天皇带头捐款。战备力量迅速发展,已然超过中国,而中国政府此时在干什么呢? 在抽调军费修建颐和园,为慈禧过六十大寿,完全没意识到日本此时的狼子野心。而北洋水军的领导者李鸿章此时亦是完全个人乐观主义

10、,认为日本不是外患,不足为虑。殊不知他的这一错误认知直接影响了中国之后的发展历史。 甲午战争的导火索终于被点燃了,朝鲜东学党起义,这次起义是朝鲜底端人民对封建帝制的反抗,在朝鲜政府的几番恳求下,中国派兵增援,与此同时,日本也派兵了,这一次起义被国际化,起义被压制,圆满结束,然而撤兵问题没有得到完善解决,中国坚持认为朝鲜是其附属国,而日本坚决不认同 ,不撤兵,中日战争在朝鲜爆发。 日军装备精良,清军节节溃退,在朝鲜战场上士气低落,反观日本,气焰高涨,侵略的心态支持着他们,日军打到了鸭绿江畔,再往前挺进,就是我们的本土了,尽管清军有效布防,但依然抵不住日军的炮火,不是我们的士兵不够勇敢,而是装备上

11、一个是天一个是地,在声势上就不如对方,清军根本无心恋战。随后日军占领旅顺开始了疯狂的屠杀,而我们却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没有任何办法,日军随后乘胜追击,占领了大半个辽东半岛。 我们所看的甲午海战其实只不过是甲午战争史上唯一一个值得我们“骄傲”的部分。北洋海军刚刚操练完看见远处有一缕黑烟,当即认为是日本军舰,很快组织进攻,定远舰的第一发炮弹拉开了黄海战役的序幕。十二比十二的阵容,看似实力相当,实则不然,日军军舰排水量比北洋的大,而且装有速射炮,五分钟十发,而我们的战舰是五分钟一发,在敌人的猛烈火力压制下,我军依然奋勇还击。更为可笑的是敌军的军舰在重伤之后还可以远遁,而我们只能拼命去拉一个垫背的。邓世

12、昌带着手下将士勇敢追击敌舰,准备同归于尽,可是失败了,在致远舰快要沉没时说:“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 以前听到这句话我感受到的是“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豪情气概,显示他的是勇敢和爱国。但是现在除了对他本人的肯定之外,我还会再想想他的爱国到底值不值得。军费缩减,军备不能及时更新导致了甲午海战的失败。我为邓世昌叹息,为所有浴血疆场的士兵叹息,为清政府的腐败叹息。 当时的清政府总是爱幻想,乐观的态度倒是让我惊讶不少。集全国之钢铁的威海卫炮台,清政府幻想着靠他阻挡日本侵略者的步伐,然而有识之士已经指出了弊端,清政府还在乐观的认为日军看不出来,不敢来犯。可惜他们的希望破

13、灭了。停战议和,清政府依旧带着乐观的心态去交涉,李鸿章是议和代表,身为清政府的首辅大臣,在日本却得不到任何尊重,只能三番四次的苦苦哀求,然而弱国无外交,任你百般说辞也不可能让日本放弃已经攥在手里的肥肉。最终还是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日本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他把目光放在了澎湖列岛和台湾,对于日本的这一行为,清政府已然无能为力,然而台湾军民还没有放弃,明知是死依然奋勇杀贼,赤子之心映照海峡。烈士的铮铮铁骨与清政府的懦弱无能,着强烈的对比狠狠地轰击着我的心灵。马关条约的签订完全打开了我国被列强瓜分的局面,加速了我国半殖民地的进程。 中国强势了几千年,却在近代毁于一旦,清政府的腐朽已经到了人神共愤

14、的地步。国将不国,何以图存?豆剖瓜分的危险给中国人民敲响了警钟,促进了民族的觉醒。劳苦的农民率先起义,义和团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拿着自制的长枪土炮,打的洋人溃不成军,然而却遭到了清政府无情的压迫。义和团这些杂牌军就可以一次次的战胜外国军队,而清军只能抱头鼠窜,由此可见,装备的优劣已经不能成为清政府为之辩护的理由,在政治和军事上已经腐朽不堪了。 甲午战争史就是一部悲情史,壮士之悲,国家之悲。现金的我们回想起这段历史可能仅仅记住了邓世昌的奋勇、清政府的无能和日本的可耻,但是请我们再想一想,当年那些烈士的理想,致远,镇远,定远,平远,他们的牺牲是为了保卫祖国,他们为了梦想奉献生命,他们希望我们有

15、朝一日可以驾驶我们自己的战舰驶入大洋深处,震慑列强,只有国家强大才不会任人宰割。现今的我们不能把历史仅仅当成一段历史,她更是我们先辈的梦想,是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人的梦想。篇三:龙旗飘扬的舰队读书笔记 龙旗飘扬的舰队读书笔记 1895年的中日大东沟海战(黄海海战)这场事关北洋水师生死存亡的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战役,因1962年上映的电影甲午风云中邓世昌深入人心的形象而俨然成为整个甲午战争的代名词。这一战当中北洋水师以十艘主力舰尽出,同时携带当时亚洲最大的两艘军舰“定远”“镇远”之威。为什么最后仍然落得自己五舰被对方击沉却没能击沉日本哪怕一艘的结局?这场海战爆发以来的120年间,无数的人都在寻找答案

16、,而围绕北洋水师在这场海战中使用的阵型雁行阵是否合理,人们始终众说纷纭。 据记载,在北洋水师正式成立于1888年,当时世界各国海军普遍推崇的海军战法就是横队,该阵法要求各舰均以舰首对敌,彼此间横向排列。18世纪至19世纪初,以英法等国为代表的西方海军主要使用在舷侧,也就是船身两侧密布火炮的风帆战舰,为发扬火力,纵队战术就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基本战术队列。直到1866年,奥地利和意大利的一场海战才使情况发生了变化。海战中,双方大量使用了当时刚刚兴起的铁甲舰,这种舰的标志性特征就是一改往日风帆舰在船身两侧布置火炮的做法,而是改在船头加装大口径火炮。战斗中,意大利舰队采用的仍是传统的纵队,但奥地利却使用了一种当时看似离经叛道的特殊阵型,也就是横队。结果,意大利舰队被拦腰斩断,旗舰被击沉,惨败给奥地利海军。自此,世界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