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栽培技术 2.docx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756863 上传时间:2019-06-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姜栽培技术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生姜栽培技术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生姜栽培技术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生姜栽培技术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生姜栽培技术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姜栽培技术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姜栽培技术 2.docx(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姜栽培技术2一、概述 生姜简称姜,又称黄姜,古名姜;栽培种学名ZingiberofficinaleRoscoe,农业生物学分类为蔬菜薯芋类(tubervegetable)。原产于中国及东南亚等热带地区。现在已广泛栽培于世界各亚热带、热带地区,以亚洲、非洲为主,欧洲普遍。其次是江西、安徽、四川、湖南、湖北等,种植总面积约为23万公顷。北方则以山东为主要产区,此外,河南、陕西等地栽培也较多。 生姜以其地下根状茎供食用,内含多种营养成分。它除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外,还含有姜辣素(C17H24O4)、姜油酮(C11H14O3)、姜烯酚(C17H24O13)和姜醇(C15H26O

2、)等,因而具有特殊的香辣味,是我国人民普遍采用的香辛调味蔬菜,可生食,可炒,可加工成多种食品,有“菜中之祖”的称号。生姜加工成干姜,炮姜可做药用,又被称为东方药物,是我国中医药的常用成分。近年还发现姜能使血液变稀,是一种温和的抗凝剂。由此可知,生姜是集调味品,加工食品原料,药用蔬菜为一体的多用途蔬菜。 随着市场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生姜不仅以调味品在国内销售,其加工产品如脱水姜片、鲜姜块、酸姜芽、软化姜芽等也大量出口日本、韩国、欧美各国以及中东和我国港台地区。其中新肉姜多用于速冻或制成脱水姜片出口外销,老肉姜多用于保鲜后出口外销,也有少量制成姜粉或姜油出口外销栽培较少。生姜在我国栽培历史非常悠

3、久,分布广。目前已形成许多名产区,除东北、西北等高寒地区外,其余地区均有种植。南方以广东、浙江栽培较。 二、类型和品种 1类型:按照生姜的根茎或植株的用途可分为食用药用型,食用加工型和观赏型三种类型。根据生姜的植物学特征及生长习性,可分为疏苗型和密苗型两种类型。 (1)疏苗型:植株高大,茎秆粗壮,分枝少,叶深绿色,根茎节少而稀,姜块肥大,多单层排列,其代表品种如山东莱芜大姜、广东疏轮大肉姜、安丘大姜、藤叶大姜等。 (2)密苗型:生长势中等,分枝多,叶色绿,根茎节多而密,姜块多数双层或多层排列,其代表品种如山东莱芜片姜、广东密轮细肉姜、浙江临平红瓜姜、江西兴国生姜、陕西城固黄姜等。 2主要品种:

4、目前出口的生姜品种尚不定形,因为各地均以种植当地地方品种为主。我国地方品种很多,多以其形态特征而取名。如云南玉溪黄姜、陕西汉中黄姜、贵州遵义白姜等。现介绍几种可供出口用的几个优良地方品种。 (1)山东莱芜生姜:为山东莱芜市地方品种,已有百余年的种植历史,为山东名产蔬菜之一,也是我国生姜主要出口品种。当地栽培主要有两个品种: 莱芜片姜:生长势较强,一般株高7080厘米,叶披针形,叶色翠绿,分枝性强,每株具1015个分枝,多者可达20枚以上,属密苗类型。根茎黄皮黄肉、姜球数较多,且排列紧密,节间较短。姜球上部鳞片呈淡红色,根茎肉质细嫩,辛香味浓,品质优良,耐贮耐运。一般单株根茎重300400克,大

5、者可达1000克左右。一般亩产15002000千克,高者可达30003500千克。 莱芜大姜:植株高大,生长势强,一般株高7590厘米,叶片大而肥厚,叶色深绿茎杆粗壮,分枝数较少,每株为610个分枝,多者达12个以上,属疏苗类型。根茎姜球数较少,但姜球肥大,节小而稀,外形美观,产量比片姜稍高一些,出口销路好,颇受群众欢迎,种植面积不断有所扩大。 (2)广州肉姜:广东省广州市郊农家品种,在当地栽培历史悠久,分布较广,在广东省普通栽培,多行间作套种。除供应国内市场外,大量出口供应国际市场,加工的糖姜是广东的出口特产之一。当地栽培主要有两个品种: 疏轮大肉姜:又称单排大肉姜,植株较高大,一般株高70

6、80厘米,叶披针形,深绿色,分枝较少,茎粗1.21.5厘米,根茎肥大,皮淡黄色而较细,肉黄白色,嫩芽为粉红色,姜球成单层排列,纤维较少,质地细嫩,品质优良产量较高,但抗病性稍差。一般单株根茎重1000-2000克,间作亩产10001500千克。 密轮细肉姜:又称双排肉姜,株高6080厘米,叶披针形青绿色,分枝力强,分枝较多,姜球较少,成双层排列。根茎皮、肉皆为淡黄色,肉质致密,纤维较多,辛辣味稍浓,抗旱和抗病力较强,忌土壤过湿,一般单株重7001500克,间作,亩产8001000千克。 (3)红瓜姜(浙江红瓜姜,别名大杆黄):为浙江嘉兴市新丰及余杭县临平和小林一带农家品种,植株生长势强,株高7

7、080厘米,叶披针形,深绿色,植株分枝力强,属密苗类型。根茎肥大皮淡黄色,芽带淡红色,故名红瓜。肉蜡黄色,纤维少,味辣,品质佳。嫩姜可腌渍或糖渍,老姜可作调味香料。单株根茎重400500克,重者可达1000克以上,一般亩产12001500千克,高产达2000千克左右。 (4)安徽铜陵白姜:安徽铜陵地方品种,栽培历史约600余年,早在明清初就远销东南亚诸国。植株生长势强,株高70-90厘米,高者达1米以上,叶窄披针形,深绿色,姜块肥大,鲜姜呈乳白色至淡黄色,嫩芽粉红色,外形美观,纤维少,肉质细嫩,辛香味浓,辣味适中,品质优。单株根茎重300500克,亩产鲜重15002000千克。 (5)玉林圆肉

8、姜:广西地方品种,广西各地均有种植,以玉林地区栽培较多。植株较矮,一般株高5060厘米,分枝较多,茎粗约1厘米,叶青绿色,根茎皮淡黄色,肉黄白色,芽紫红色,肉质细嫩,辛香味浓,辣味较淡,品质佳,较早熟,不耐湿较抗旱。抗病能力较强,耐贮耐运。单株重一般500800克,最重可达2千克。 (6)来凤生姜:湖北来凤农家品种,又称凤头姜。在当地栽培历史悠久,主要分布鄂西自治州的来凤,恩施等地。植株较矮,叶披针形,绿色、根茎黄白色,嫩芽处鳞片为紫红色,姜块表面光滑,肉质脆细,纤维少,辛辣味较浓,香味清纯,含水量较高,品质良好,适宜于蜜饯加工,但不耐贮藏。一般亩产15002000千克。 (7)江西兴国生姜:

9、兴国九山生姜是江西名特蔬菜之一,为兴国县留龙九山村古老农家品种,现全县均有种植。株高一般7090厘米,分枝较多,茎秆基部稍带紫色并具特殊香味,叶披针形、绿色。根茎肥大,姜球呈双行排列,皮浅黄色,肉黄白色,嫩芽淡紫红色,纤维少,质地脆嫩,辛辣味中等,品质优质,耐贮耐运。以九山姜为原料加工制作的酱菜、五味姜、甘姜、白糖姜片、脱水姜片、香辣粉等食品,深受群众欢迎。 (8)福建红芽姜:主要分布于福建省。植株生长势强,分枝多。根茎皮淡黄色,芽淡红色,肉蜡黄色,纤维少,风味品质佳。一般单株根茎重可达500克左右。 (9)四川竹根茎:四川省地方品种。株高70厘米左右,叶色绿。根茎为不规则掌状,嫩姜表皮鳞芽紫

10、红色,老姜表皮浅黄色,肉质脆嫩,纤维少。一般单株根茎重250500克,亩产2500千克。 (10)遵义大白姜:贵州遵义及湄谭一带农家品种,根茎肥大,表皮光滑、姜皮、姜肉皆为黄白色,富含水分,纤维少,质地脆嫩,辛味淡,品质优良,嫩姜宜炒食或加工糖渍,一般单株根茎重350400克,大者达500克以上,一般亩产15002000千克。 三、栽培技术 1植物学特性 生姜为姜料姜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 根:姜的根为浅根系,包括纤维根和肉质根,主要根群分布在半径40厘米和深30厘米的土层内,土表10厘米以内占60%70%。纤维根从幼芽基部发生,为初生的吸收根;肉质根着生姜母及子姜的茎节上,兼有吸收和支持植株

11、直立的功能。 茎:姜的茎包括地上茎和地下茎两部分。地上茎直立,为叶鞘所包被茎高80-100厘米。植株长出的第一支姜苗为主茎,以后发生大量分枝。茎基部膨大形成地下根状肉质根茎,为产品器官,是由若干个分枝基部膨大而形成的姜球构成。 叶:姜的叶片包括叶片和叶鞘两部分。叶片披针形,互生,绿色。叶鞘绿色狭长而抱茎,具有保护和支持作用。 花:生姜的花为穗状花序,花茎直立,高约30厘米左右,由叠生苞片组成,苞片边缘黄色,每个苞片都包着一个单生的绿色或紫色小花,花瓣紫色,雄蕊6枚,雌蕊1枚。在我国生姜极少开花。 2生长发育过程及对环境条件要求 (1)生育过程 生姜为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但在我国作为一年生作物栽

12、培。生姜为无性繁殖的蔬菜作物,播种所用的“种子”就是根茎,它的整个生长过程基本上是营养生长的过程。按照其生长发育特性可以分为发芽期、幼苗期、旺盛生长期和根茎休眠期四个时期。 发芽期:从种姜幼芽萌发开始,到第1片姜叶展开需4050天为发芽期。此期生长量很小,主要依靠种姜的养分生长发芽。因此,在栽培上必须注意精选种姜培育壮芽,加强发芽期管理,为其创造适宜的发芽条件,保证顺利出苗,并使苗全苗旺。 幼苗期:从展叶开始,到具有两个较大的侧枝,即“三股杈”时期,为幼苗期,需65-75天。此期,开始依靠植株吸收和制造养分,生长较慢,生长量较少。在栽培管理上,应着重提高地温,促进发根,消除杂草,进行遮荫,培育

13、好壮苗。 旺盛生长期:从三股杈至收获。为茎、叶和根茎旺盛生长期,也是产品形成的主要时期,需7075天。旺盛生长前期以茎叶为主,后期以根茎生长和充实为主。在盛长前期应加强肥水管理,促进发棵使之形成强大的光合系统,并保持较强的光合能力;在盛长后期,则应促进养分运输和积累,并注意防止茎叶早衰,结合浇水和追肥进行培土,为根茎快速膨大制造有利的条件。 根茎休眠期:姜不耐寒,不耐霜。北方地区不能在露地生长,通常在霜期到来之前收获贮藏,迫使根茎进入休眠,安全越冬。在贮藏过程中,需要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既要防止温度过高,造成根茎发芽,消耗养分,也要防止温度过低,避免根茎遭受冷害或冻害。 (2)对环境条件要求

14、 温度:生姜起源于热带森林地区,系统发育的结果,形成了喜温而不耐寒的蔬菜植物,种姜在16以上开始发芽,但发芽极慢,发芽期很长。在2225幼芽生长速度适宜,易培育壮芽。在28以上高温条件下,发芽虽快,但幼芽往往细弱而不够肥壮。茎叶生长期以2028较为适宜。在根尖旺盛生长期,为积累大量养分,要求白天和夜间保持一定温差,白天以保持25左右,夜间保持1718为宜。15以下停止生长,茎叶遇霜即枯死。 光照:生姜为喜光耐荫作物,不同的生长时期对光照要求也不同。发芽时要求黑暗,幼苗时期要求中强光,但不耐强光。因而生产上应采取遮荫措施造成花荫状,以利幼苗生长。但盛长期因群体大,植株自身互相遮荫,故要求较强光照

15、。 生姜对日照长短要求不严格,在长短日照下均可形成根茎,但以自然光照条件下根茎产量高,日照过长或过短对产量均有影响。 水分:生姜为浅根性作物,根系不发达,不能充分利用土壤深层的水分,吸收力较弱,而叶片的保护组织亦不发达,水分蒸发快,因而不耐干旱,对水分要求严格。一般幼苗期生长量少,需水少,盛长期则需大量水分。为了满足其生育之需,要求土壤始终保持湿润,使土壤水分维持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80%为适宜。 生姜不耐干旱亦极不耐涝。在干旱条件下虽可存活,但生长不良,产量大减,且根茎纤维增多,品质变劣。同样,土壤水分也不可过多,如果土壤积水,轻则使发芽出苗变慢,根系发育不良,重则引发姜瘟病,引起减产甚

16、至绝产。 土壤及营养:生姜适于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有机质丰富。通气良好而能灌能排,呈微酸性反应的肥沃壤土。生姜对土壤质地要求不甚严格,有较强的适应性。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性也较强,在pH值49的范围内,对幼苗生长无大影响。在茎叶旺盛生长期则以pH57的条件下为最适宜,盐碱涝洼地不适宜于种生姜。 生姜为喜肥耐肥作物。但生姜根系不甚发达,能够伸入到土壤深层的吸收根很少,因而吸肥能力较弱,对养分要求比较严格。 生姜的全生长期吸收氮、磷、钾的比例,大致为氮(N)38%42%;磷(P2O5)10%12.5%;钾(K2O)46%49%。以吸收钾最多,磷最少。在旺盛期吸肥量最大,应加强肥水管理,防止植株脱肥早衰。对生姜增产具有重要作用。 生姜要求营养全面,不仅需要氮、磷、钾、钙、镁等元素,还需要锌、硼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