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六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 文档编号:89749862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415.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六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河南省六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河南省六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河南省六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河南省六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六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六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年河南省六市高三第一次联考语 文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共150分钟,满分150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对应区域。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关于“隐”的最早的记载见于周易。其中遁卦“天下有山,遁。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直接描述了贤者为远避小人而退藏隐居的状态。可见

2、,中国隐逸文化兴起的根源正在于人自保的本能,既然无法战胜又不愿合污,那就只好退避现实以求明哲保身。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对周遭环境消极的妥协,但在这种妥协中,隐居者却常常意外地获得宣扬个人主张,实现自我价值,甚至赢得权力青睐的新渠道。以至到了诗经,小雅鹤鸣已经从上层视角,为隐居之人定下了如“野鸣之鹤的身份,让隐士成为一种受到官方认可的,高尚、贤能、隐藏锋芒的象征。而卫风考槃和陈风衡门两作,则更让贤人退隐所代表的逍遥和清高意象深入人心,转化为口耳相传的事迹。 中国历史前进到魏晋南北朝时代,社会制度演进所带来的,更加紧密和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则使全身而退的躲藏变得愈发困难。这样的窘况,让求隐不能的魏晋士

3、人不得不转而寻求精神上的逃避,“隐”这一行为,便从“存在消弭”的基本概念中,产生了名为“逸”的分支,延伸出“精神自由,的新倾向。 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定,魏晋六朝三百余年间近乎惨烈的政治斗争与战祸征伐,使作为社会上游存在的贵族和士人阶层深陷社会地位与权力流动的洪流。他们眼见财富和地位不再与生俱来却无能为力,终日周旋于身份认知与生存状况的巨大落差中不得解脱,还要时时殚精竭虑,唯恐稍有疏忽而招致祸端。正如晋书所说,“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朝不保夕的强烈危机感加上囿于现实无处可逃的苦闷,几乎使这三百年间的每一个人都患上了名为“末日迷狂”的集体癔症。后人提起魏晋风流,无不带着艳羡的语气

4、,言必提“六朝,卖菜佣都有烟水色”,殊不知这风雅至极的“烟水色”背后,是多少徒劳无功的苦闷和刻意为之的伪装。 就在这人人自危,连对坐争辩都得规避俗事、政事以避祸的“清谈时代,玄学家何晏带着一剂名为“五石散的方药华丽登场,由此开启了六朝名士依靠药物自我麻痹和逃避现实的新风尚,中国隐逸史上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风潮就此发端。 通过服用五石散,魏晋六朝名士展露出种种超乎常理的迷狂状态和极度亢奋的行为:扪虱而谈者有之,路穷而泣者有之,仗剑劈蝇者有之,石发燥热当街裸身奔袭者更有之。所幸彼时人多淳朴,且敬神。面对如此诡异行迹,非但不以为失常,反倒因其敢于不拘礼教而受到尊重,倘若此人再有些才华异禀处,那便成了

5、天纵奇才,甚至神仙托世,从此得以跳出世俗伦理,即使偶有不慎也能蒙混过关。端的是既能娱己,又能避祸,更有甚者还能获传美谈以垂史。种种好处如此,那发散不慎将会导致可怕结果反倒显得有些无足轻重了。无怪此后五六百年时光中,名流逸士皆为此物颠倒,不惜中毒身死而争相服用。所谓“真名士,自风流”,能够将惨淡人事暂抛脑后,而在迷离恍然的通神境界中无所拘束,这样的奇伟功效,试问又有谁能拒绝得了? 在五石散的作用下,魏晋风度成就了一派人人风流自赏、追慕仙姿的奇幻风骨。服散后皮肤敏感,不得不着宽袍大袖被誉为“谪仙气”;药力发散后面色红润、大汗淋漓被称为“烟水色”;连石发导致的精神迷乱和极端亢奋都被赞为“真性情。不知

6、不觉间,五石散已经成为精致、敏感和脱俗的象征,甚至构成了一个被无数人仰望和效仿的隐形阶层,以至连太平广记中都记载着某人当街宛转称热,只为假装自己也加入了那个能够服用五石散的、高贵优雅而敏锐的上游世界的故事。 如果说五石散是一场烟云水色的绮丽幻梦,那由它所带来的种种实际发生的行为和潮流便是中国士人心目中“隐逸之姿的具象。服散后燥热难耐,必得靠疾走出汗才能抒发,却恰恰暗合传统“隐”观中“遁走避世”的思想,于是当街“痰走”演变成在风景优美僻静处“行吟”的风尚,自在至极,风雅至极,甚至还与西方哲人柏拉图所提的“诗兴狂迷”不谋而合,不经意间成就了东西方文化最早的契合。 (节选自心灵的逃亡:中国隐逸文化谈

7、)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易中的遁卦直接描述了当时的贤者退隐的情况,“隐”这一概念第一次出现在古书中。 B.既然无法战胜又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那最好的选择就是退避现实以求明哲保身。可见,中国隐逸文化兴起的根本原因正在于人自保的本能。 C诗经的小雅鹤鸣,卫风考槃和陈风衡门说明“隐”已经成为公开的并深入人心,转化为人人口耳相传的事迹。 D魏晋南北朝时的社会现实让求隐不能的魏晋士人只好转而寻求精神上的逃避,追求精神自由,从而产生了名为“逸”的分支。 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总体上是以时间为序,论述了中国隐逸文化的起源及其在魏晋南

8、北朝时代的复杂表现。 B文章第一段引述周易诗经等经典,论述了中国隐逸文化的起源,增强了论证的力量。C在论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隐逸文化时,作者着意强调了当对社会背景对士人的重要影响。 D文章重点论述了魏晋六朝名士服用五石散后的种种表现、效果、影响等,典型例证使读者对当时的隐逸文化有了感性认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玄学家何晏发明的“五石散”为六朝名士以及后世的隐士们提供了自我麻醉的良药,使他们摆脱了痛苦,获得了自由和赞誉。 B太平广记中记载的某人当街宛转称热,只为假装加入了那个服用五石散、高贵优雅而敏锐的上游世界的故事,说明了魏晋风度的影响力十分深远。 C魏晋六朝名士

9、服用五石散后表现出的种种超乎常理的迷狂状态和极度亢奋的行为,其实是内心极度苦闷、自我麻痹和逃避现实的真情表现。 D中国传统“隐”观中的“遁走避世”思想与西方哲人柏拉图所提的“诗兴狂迷”不谋而合,表明中西文化很早就有相通之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读书的时光 我们先可以不假思索地构想出一幅图画,它能勾勒出书呆子的形象,并能引人发出一声讥笑:一个面色苍白、形容消瘦的书生,身着长袍大褂,成天冥思苦想,手无缚鸡之力,一招呼女人就面红耳赤,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头潜入故纸堆中。只要一进旧书店,便流连于幽暗的角落,耗去几个时辰。这无疑是一个习性乖戾、单纯可

10、爱的人物,与我们谈到另一类人绝无相似之处。一个真正的读者,从本质上说是很年轻的。他充满强烈的好奇心,思想活跃,心胸开阔,善于交际。对他来说,读书主要是一种喜欢户外活动的自然秉性,而非执意深居简出、潜心学问的愿望;他沿途跋涉,爬过一山又一山,直到登上清新宜人、令人陶醉的境地。这全然不同于蛰居苦读式的上下求索。 我们童年时读的那些书,总是悄悄地从不许接触的书架上偷来读的,给人以某种非现实感,令人惊讶,像是全家犹在沉睡之际,偷看了晨曦洒向静谧田野的景象,像是从帘帷空隙窥见了奇怪朦胧的树影。尽管我们还不太明白那些究竟是什么,却从此终生不忘,因为儿童具有一种奇特的预知能力。 往后的阅读却截然不同了。也许

11、这是破天荒第一次吧,所有的限制解除了,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读书,图书室任我们自由进出,而且我们的朋友也获得了同样的自由。我们整天整天地百事不问,一个劲儿地读书。这是一段令人异常兴奋和欣喜的时间,我们仿佛天南海北,处处结识英雄。我们心中有一种奇迹感,好像我们所体验的一切全是真实的;同时还带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傲慢心理,极力表明自己对世上出现过的伟人颇为熟悉。这时的求知欲最强烈,起码对自己信心十足,而且真心实意地感到,伟大作家对于人生理想的估价似乎与自己的向往完全一致。 我们步入社会萌发了与世人友善之心。我们对当代作家的作品产生了更多的兴趣;由于使我们感到亲切的缘故,我们原谅了他们缺乏给人启示的弱点。甚

12、至可 以说,虽然他们也许大为逊色,但比起已经作古的名家来,我们从同代人身上实际获 益更多。 这样一,来,站在满是崭新书籍一一书页还粘在一起,书背上的一金色涂料未 干的大书肆里,也会同置身古旧书店时一样,令人感到愉快和兴奋。也许不那 么陶醉,但原先那种渴求知道不朽人物的愿望,已经让位于更加耐心地了解同代人 在想些什么的好奇心。活着的男女有些什么感受?他们的住宅像什么样子?他们 穿什么服装?用什么钱币?吃什么食品?爱什么恨什么?对周围世界有何看法? 活着时抱着什么幻想?当代作家在自己的作品里,把这一切都告诉了我们。从他们 的作品里,我们还可以窥视这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和现实状况,正像我们亲身观察时 所

13、见到的一样。 这种好奇心一旦攫住我们,经典著作便会很快积上厚厚的一层灰,除非受某种 需要的驱使,我们不会去翻阅它们。说到底,活人的声音最容易听懂。我们可以平 等地对待他们。他们在猜我们设的谜语,更重要的是,我们能理解他们讲的笑话。 很快,我们会养成另一种情趣,不仅仅满足于大作家,而且对闲书发生兴趣这也 许不是一种高贵的情趣,但却是一份很受用的财产。这给我们提供了难以言喻的享 受,我们很感激这些闲书,事实上,我们会逐渐把它们的作者和书中的主人公当做我 们静静的一生中起着不小作用的人物。 没有哪个时代的文学像我们时代的这样不服权威,桀骜不驯,离经叛道,另辟蹊径。即使是细心的观察家,似乎也很难发现我

14、们的诗人和小说家的作品带有任何共同的特征,或在追逐同一的目标。无论从经典著作中学得了什么,我们现在得鉴别当代作家作品,因为他们的作品只要具有生命活力,其影响就会伸向未知的领域,获得新的体现方式;我们也必须随之驰骋想象,倘若我们要接受并理解它们赐予我们的新奇启示。 (伍尔夫读书随笔摘录)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第二段连用两个例子作对比,生动地描绘出了孩童面对书中陌生世界时的兴奋、好奇、欣喜的心情。 B第三段叙述了学生时代美好的读书时光,这时的读书没有选择且随心所欲,希望成为作家是学生时代每一个人的目标。 C步人社会后,人们对经典作品的兴趣减弱,转而更关注同时代作家的作品,这也是从憧憬理想到关注现实的转变。 D本文按时间顺序,描述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和成年之后的阅读情况,呼吁人们回归经典,永远保持阅读的热情。 5文章第一段将“书呆子和“真正的读者”进行对比,这两者分别指什么样的人?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5分) 6本文使用复数第一人称叙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不久前的故宫“特展”,曾经万人争睹宋代青绿山水长卷千里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