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幻灯片

上传人:E**** 文档编号:89734984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8.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幻灯片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专题: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幻灯片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专题: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幻灯片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专题: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幻灯片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专题: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幻灯片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幻灯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幻灯片(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三: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专题,内容提要,区域概况 经济发展 空间格局 发展展望,一、区域概况,1.1 区域概念与范围,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是组成珠江的西江、北江和东江入海时冲击沉淀而成的一个三角洲,面积大约一万多平方公里。一般来说它的最西点定义在三水。,自然地理意义上的珠三角,珠三角经济区(小珠三角):广东省政府于1994年确定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江门市、中山市、东莞市、惠州市(龙门县除外)及肇庆市区和高要、四会两个县级市,陆地面积41698平方公里。 大珠三角:珠江三角洲+香港+澳门以经济规模论,“大珠三角”相当于长三角的1.2倍。现在正打造2020

2、年粤港澳世界城市群。 泛珠三角:“泛珠三角”包括珠江流域地域相邻、经贸关系密切的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东9省区,以及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经济地理意义上的珠三角,大珠三角图:,泛珠三角,1.2 经济概况(2001),1.3 区域地位,1.4.1、区域比较(珠三角与长三角),注:括号内的百分比为占全国比重,1.4 .2 区域比较 港口、航空港、金融、流通,1.4.3、区域比较(珠三角与长三角)国际直接投资和外贸额所占全国比重变化,补充:泛珠江三角洲地区相关知识,泛珠三角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5,460 million,泛珠三角占全国人口总数1/3

3、强,泛珠三角约占全国生产总值的1/3,6657.9 billion RMB yuan,补充:泛珠三角与其他经济圈比较:人均GDP,补充:泛珠三角与部分国家和地区对比,补充泛珠江三角洲:一个区域两种制度三个“世界”:人均GDP,二、经济发展,2.1 总体发展概况,经济增长,19792001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21.78,远高于同期9.6的全国平均增速和19.55的全省平均增速。,工业总产值的增长,产业结构,19792001年间,第一产业比重由26.88下降到6.00,第二产业比重在绝大部分时间维持在4550之间,第三产业的比重从27.91上升到44.85。,2.2 社会经济发展阶

4、段划分与特征,结合以上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图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社会经济缓慢发展阶段,特征: 地处国防前线和实行经济闭关政策,国家投资少,外经济交往的规模和范围小,经济发展不快。 城镇发展缓慢,珠三角在全国城镇体系中的地位有所下降 1978年仅比1949年增加佛山、江门、肇庆、惠州等4个城市,除广州是特大城市外,没有形成一个超过2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1020万人口的城市只有佛山、江门、肇庆和石歧,仅有32个建制镇。,第二阶段:1979-1983年社会经济起步阶段,特征: 经济改革在试点中摸索 (深圳、珠海) 产业结构仍然 没有多大改变 (右图),珠三角内部城市经

5、济发展出现明显不均衡态,广州中心城市地位依然突出,但有下降趋势,深圳地位上升迅速,环珠江口城市迅速崛起,佛山、东莞、顺德、南海、中山开始步入中等城市行列,深圳达到小城市规模,第三阶段:198490年代中,经济高速增长阶段,特征: 开放由点及面,改革由局部转向全面。珠江三角洲开放区形成并不断扩大。 经济高速增长,产业结构日渐优化 珠三角内部各个城市的经济发展都是高速而相对均衡,但深圳珠海等城市相对更快 周边城市崛起,广州相对地位下降,香港成为珠三角发展的实质中心,经济高速增长,整个珠江三角洲的工业总产值保持着年均30以上的增长速度,国内生产总值也保持着年均20以上的高速增长。,产业结构日渐优化,

6、珠三角内部各个城市的经济发展都是高速而相对均衡,但深圳珠海等城市相对更快,周边城市崛起,广州相对地位下降,香港成为珠三角发展的实质中心,1993年珠三角城市发展情况,深圳进入大城市行列,中小城市大幅度增加,第四阶段:90年代中至今,经济调整优化阶段,特点: 经济 “软着陆”后调整发展 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各市均低于20的水平,产业结构调整进入新的阶段 (第一产业比重40 ),珠三角城市内部,广州重新崛起,深圳、东莞、惠州等东岸城市GDP占珠三角的比重继续上升,2001年珠三角城市发展情况,深圳进入特大城市行列,人口突破700万,东莞市总人口达到644万,佛山市人口超过500万。,三、空间格局,3

7、.1、空间格局的演变,3.1.1 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中心行政等级体系与中心边缘结构,在计划经济时期,广州一枝独秀,犹如一个孤岛,其周边地区似乎是另一发展体系,形成一种城乡、工农的二元体系,中心边缘结构特征明显。 1978年,珠三角地区1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仅广州一个,此外无一20万以上人口的大中城市,1020万人口城市仅佛山、江门、肇庆、石歧四个。经济上广州也占绝对优势,1978年,广州占整个珠三角GDP总额的44。 整个研究区域形成一种以广州为中心的纵向行政等级体系;城市间横向经济联系薄弱;经济发展水平由广州到沿海逐步降低,辐射力逐步减弱,到边境形成绝缘带,形成“一翼发展、单向辐射

8、”的发展格局。,3.1.2 改革开放前期(1978年-1990年代中) 珠三角地区的崛起与对于广州的离心化,对外开放、香港介入、外资驱动,香港成为珠三角发展的实质中心 珠三角自下而上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广州行政与经济影响力下降,出现离心化趋向 经济特区建设,穗深港发展走廊的形成 双向辐射、两翼齐飞的发展格局,广州中心性下降 (1)经济实力相对下降 经济增长速度低于周边区域,在珠三角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下降:1980年广州占珠三角GDP总额的44,1985年下降到36,1990年为32 (2)与珠三角联系的减弱 产业上:广州自成体系,珠三角其他城市以香港为核心发展,二者联系不密切,存在竞争关系,且竞争

9、中广州处于劣势。 空间上:广州本身局限于老八区,主要向东拓展,周边地区自下而上的发展,空间扩展迅速,方向上向南为主、背离广州。二者衔接要求不大,协调要求不明显。 设施上:广州与周边交通联系不发达;珠江东岸形成穗港深走廊,西岸则很松散,甚至番禺都很不方便。 (3)区域影响力下降 由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区域关系从行政等级联系向横向经济联系的转变、经济领域的权力下放以及地方主义的抬头等,使广州原有的行政与计划控制力不断减弱。 由于经济开放缺乏相应的市场发育与经济利益调节机制,使地方利益关系演化为以行政区域为基础的地方分割,广州的发展在很多方面面临地区壁垒,自身发展都已受到空间地域的限制,中

10、心城市的作用更是难以发挥。,3.1.3 广州与周边地区关系重建与中心性强化(1990年代中期以来),1. 广州重新崛起 经济增长迅速:1990年以来广州GDP增长率平均高达20,居全国十大城市之首。 产业结构优化:是珠三角目前唯一三次产业规模顺序为“三二一”的城市。 整体实力增强:2002年全市GDP总值达到3001亿元,位居全国第三位;工业产值全国第二,综合实力则在全国排名第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5000美元。 城市建设成就显著、空间扩展与优化明显 发展空间扩大:2000年,花都和番禺撤市建区,市政府提出“东进、西联、南拓、北优”发展方针,并进一步提出开发大南沙的战略,广州得以在更广阔的空

11、间舞台上施展拳脚。,广州与周边地区联系的增强 综合服务能力强化、扩散效应增强,作为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区域配置中心地位日趋突出,有力地支持了周边地区工业化的进程和城市群的崛起。 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了广州与周边地区的联系与广州的中心地位 政策导向:政府重视广州的中心城市地位与作用,提出把广州建成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 广州中心性的强化 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广州依靠自身实力的不断增强,强化了广州作为华南中心城市的地位,与周边城市的联系也不断增强。,2、空间格局规划,(1)1994年珠三角城市群规划提出的空间格局,三大都市区 两条发展主轴 七条拓展轴,

12、四、发展趋势,1、影响未来发展的因素,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产业、空间转型与城市发展模式转变 来自长江三角洲和大北京地区发展的空间竞争 珠三角区域内部自我整合的要求与行动,2、经济增长,珠三角能否继续保持高增长?取决于: 珠三角的创新发展能力与区域竞争力 创新:新产业、新机制、新模式 竞争力:产业竞争力、空间竞争力 宏观经济环境:政策与格局 国际市场环境与国际产业分工格局,3、产业结构,服务化与信息化 从蓝领密集经济走向白领密集经济 从加工基地走向研发生产营销一体化的产业区(产业链的延伸) 从前厂后店到厂店合一,4、发展模式与策略,从自下而上走向自上而下,实现空间整合与优化 从以地生财、粗放经营的土地开发模式走向营销导向的区域空间营造(从筑巢引凤到城市营销) 从外资驱动走向外资国内大企业跨地投资政府投资地方民间资本合力驱动,5、区域关系,确立战略目标 注重城际发展的协调 产业 基础设施 土地利用 生态环境 建立发展机制 市场与管理的结合 利益协调机制 管理协调机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