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word论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机制及诊治进展【医学专业论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8968953 上传时间:2017-09-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word论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机制及诊治进展【医学专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最新word论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机制及诊治进展【医学专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最新word论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机制及诊治进展【医学专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最新word论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机制及诊治进展【医学专业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最新word论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机制及诊治进展【医学专业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word论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机制及诊治进展【医学专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word论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机制及诊治进展【医学专业论文】(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机制及诊治进展关键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急性肺损伤(aLI)发病机制诊治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aRDS) ,以前多称为成人型(adult)呼吸窘迫综合征,是多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呼吸衰竭,临床上以呼吸窘迫,顽固性低氧血症和非心源性肺水肿为特征。aRDS 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作为连续的病理过程,其早期阶段为急性肺损伤(acutelunginjury,aLI) ,重度的 aLI 即 aRDS1 。aRDS 晚期多诱发或合并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organdysfunctionsynd

2、rome,mODS) ,甚至多脏器功能衰竭(multipleorganfailure,mOF) ,病情凶险,预后恶劣,病死率高达5060。现就其发病机制及诊断、治疗的若干进展做一简述。1 发病机制aRDS 的发病机理仍不甚清楚。某些因素直接损伤肺泡毛细血管膜(aCM) ,导致 aLI,如高浓度氧等有害气体的吸入,首先损伤肺泡上皮细胞。误吸时,pH2 的胃内容物对 aCM 造成严重的化学性损伤;同时食物残渣和胃液本身还可堵塞和污染呼吸道,影响通气功能。弥漫性肺炎引起的急性呼衰,是否应归入aRDS,尚有争论。现倾向于只要血气等有关生理指标达到标准,仍应考虑为aRDS。在 aRDS 的发病中,更多的

3、情况是原发疾患和诱因是远离肺脏的,却导致了aLI。这一发病环节尚有许多关键问题值得深入探讨,现仅就若干热点问题做一介绍。1.1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与 aRDS在 aRDS 的发病中,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可导致多种炎症细胞的激活和一系列炎症介质的释放,造成机体的损伤。但更重要的是它们可再激活炎症细胞,以“自分泌”或“旁分泌”的方式,释放更多的炎症介质或细胞因子,使机体的损伤信号进一步放大和加强。以白介素1(iL1)为例,单核巨噬细胞,多核白细胞(pMN)和血小板等释放的 iL1,可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vEC) ,使之递次释放血小板激活因子(pAF) 、前列腺素(pGs) 、一氧化氮(nO)和 i

4、L8,形成炎症瀑布。一方面这些介质可致 vEC 收缩,细胞间裂隙形成;另一方面iL8 等又可使 vEC 大量表达粘附分子,吸引中性粒细胞与 vEC 粘附,并通过细胞间裂隙向组织内浸润,进而释放氧自由基和蛋白水解酶等介质,导致机体损伤。因此,目前认为 aRDS 发病的关键是致病因子激活了细胞和体液因素,导致了体内过度或失控性炎症反应(exagger-atedoruncontrolledinflammatoryresponse) 。这种炎症反应是全身性的,称为2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inflammatoryre-sponsesyndrame,sIRS) 。aRDS只不过是这种全身炎症

5、反应的一部分,故将 aRDS 视为 sIRS 在肺部的表现。炎症是机体对各种损伤的生理反应,其最终目的是促进损伤的修复。在aRDS、sIRS 时炎症为何失去控制?可能与炎症介质产生异常、代谢改变,以及机体的反应不当等因素有关,尚需深入研究。1.2 代偿性抗炎反应综合征与 aRDS晚近发现,机体在创伤、感染和休克等引起的 sIRS 的同时,也发生了代偿性抗炎反应,释放内源性抗炎介质以对抗炎症介质,有助于防止或减轻 sIRS 引起的自身组织损伤。但若该反应过度,则成为代偿性抗炎反应综合征(compensato-ryantiinflammatoryresponsesyndrome,cARS) 。其后

6、果包括两个方面:使细胞因子由保护性作用转为损伤性作用,炎症过程失控,局部组织及远隔脏器均遭损伤,形成包括 aLI、aRDS 在内的 mODS。使机体的免疫功能严重受抑,从而引发脓毒症,进一步诱发或加重 aLI、aRDS 或 mODS。当然,如果内源性抗炎介质相对或绝对不足,则不能限制 sIRS 的发展,对机体仍然不利。如何使抗炎反应适度,保持体内 sIRScARS 的动态平衡,亦需深入研究。1.3 肺巨噬细胞在 aLI 中的始动作用八十年代,多强调中性粒细胞在 aRDS 发病中的作用,但临床发现,中性粒细胞严重低下时仍可发生 aRDS。还发现某些致病因子不通过中性粒细胞,即可直接导致 aLI。

7、而巨噬细胞在 aRDS 发病中的作用,近年来倍受重视。已发现aRDS 发病 624h,肺巨噬细胞数量即迅速增加,且持续时间长。肺巨噬细胞亦来自骨髓的单核细胞,是肺的正常细胞成分,分为 4 型:肺泡巨噬细胞(aM) ,其数量为肺泡常驻细胞的 80;肺间质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 ;肺血管内巨噬细胞(pulmonaryintravascularmacrophage,pIM) ,近几年已先后在犬、猪、羊以及人类发现。有人估计人类的 pIM 数量上可能超过 aM,因而在肺的防御、免疫以及 aRDS 等发病中的作用更引人注意。有人认为,内毒素等刺激因子作用于机体,首先激活巨噬细

8、胞,释放一系列前炎症细胞因子(proinflammatorycytokines) ,包括 tNF,iL1、6、8 和 pAF 等。这些前炎症细胞因子进而作用于 pMN、vEC 等效应细胞,产生 aLI。因此,肺巨噬细胞在 aLI 的始动环节可能有重要作用。此外,肺巨噬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如 iL8) ,因不能被血清灭活,而在肺内不断蓄积,可能是 aLI 病情持续发展的因素之一,值得注意。1.4“二次打击” (secondinsult)与 aRDS 发病近年来发现,机体在受到创伤、烧伤和大手术等“第一次打击”(firstinsult)后,如并发脓毒症或不恰当复苏(第二次打击) ,此时因机体已被“

9、第一次打击” “致敏” ,可发生更为严重的损伤2 。mileski 等的实验表明,3兔失血性休克后,如到前炎症阶段方使其复苏,此时再以脂多糖(lPS)输注,兔对 lPS 作用的敏感性大为增加。 “二次打击”学说的重要意义在于对临床 aRDS患者,不但要尽快除去原发损伤的打击,还要尽可能避免导致“二次打击”的诱因,以免病情进一步加重、恶化。1.5 炎症介质的诱导性释放与 aRDS 发病研究表明,炎症细胞在受到 lPS 等的刺激后,可使有关酶和细胞因子的基因激活,从而表达和释放大量的炎症介质,造成机体损伤。现已明确,环氧合酶(cOX) 、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和磷脂酶(pLA)分别有两型,结构型

10、(constitutive)在生理情况下即有少量表达,为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功能所必需;诱导型(inducible)则相反,静息细胞没有或很少表达,而一旦受到前炎症细胞因子等的刺激,表达急剧增加,成为过度释放的炎症介质的主要来源。研究还发现,iL1、6、8 和肿瘤坏死因子(tNF)等也存在诱导性释放机制。因此,深入研究这种诱导性释放的机理,并进行调控,对于阻断 aRDS 时失控性炎症反应,可能有重要意义。1.6 肺脏在 sIRS 中的易感性肺脏是唯一接受全部心输出量的器官,首当其冲地受到循环中的炎性细胞及介质的损伤。肺巨噬细胞不但释放一系列损伤性炎症介质,更重要的还是肺局部趋化因子的主要来源,

11、可招致中性粒细胞等在肺内聚集,造成损伤。肺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肺 vEC 在局部的炎症反应中起着积极、主动的作用。因此,在sIRS 中,肺脏是首位受累的靶器官。众多炎症细胞及因子对肺脏作用的结果,是 aCM 通透性增加,通气血流比值(vq)失调和肺内分流增加,以及肺泡群萎陷。在病理上则表现为肺泡上皮及肺 vEC 的不同程度损伤,间质及肺泡出血,水肿,透明膜形成,中性粒细胞肺内浸润,肺血管血栓形成,微肺不张及代偿性肺气肿等,在临床上则表现为急性呼吸困难或窘迫,以及顽固性低氧血症。2 诊断自 1967 年 aRDS 命名以来,国外学者曾先后提出若干个诊断标准,国内亦先后于 1982 年和 1988

12、 年提出两个诊断标准。这些标准或宽或严,不尽一致,既不利于临床研究资料的对比和交流,也不利于治疗方法的客观评价。仅就 aRDS 年发病率而言,美国为 7510 万,英国则为 4.510 万,相差 16 倍以上。因此,美欧胸科及急症医学专家于 1992 年召开会议,提出了新的 aRDS、aLI 诊断标准1,3 。这一标准目前已在欧美广泛应用,但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4 。我国自 1995 年全国呼吸衰竭学术研讨会(重庆)以来,多次就这一问题在全国范围内酝酿、交流,特别是最近在全国 aRDS 及急性呼衰学术会议(长春)上,又对此进行了热烈、深入的讨论。不少学者建议,在注意与国际接轨并结合中国国情

13、的基础上,对美欧 1992 年的标准加以适当的修改,提出我国新的 aRDS 诊断标准:有相应的原发病或诱因,出现呼吸困难或窘迫;急性起病;氧合障碍,即不论 pEEP 水平的高低,paO2fiO226.7kPa(200mmHg,fiO2 最好在呼吸机闭合环路中测定) 。若 paO2fiO240kPa(300mmHg) ,则考虑 aLI 诊断;4x 线后前位胸片示双肺肺纹增多,边缘模糊,斑片状或大片密度增高影等间质性和肺泡性病变;肺动脉楔嵌压2.4kPa(18mmHg) ,或无急性左心功能不全的临床证据。这一标准的特点有:较美欧 1992 年标准增加了原发病或诱因的限制,因而更具准确性。moss1

14、995 年经 236 例前瞻性研究发现,上述新标准必须用于有高危诊断的患者,才有准确性5 。garber 等 1996 年分析了 83 篇临床研究文献,发现最常引起 aRDS 的原发病或诱因是:脓血症,多发伤,大量输液,胃内容物吸入,肺挫伤,重症肺炎和淹溺。aLI 和 aRDS 诊断标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不但体现了从 aLI 到 aRDS 是一个从轻到重的连续病理过程,而且避免了因标准过松,而把非 aRDS 误诊为 aRDS。氧合指数(paO2fiO2)较动脉氧分压(paO2)更能反映吸氧时呼吸功能的障碍,而且与肺内分流量有良好的相关性,计算简便。排除 pEEP 水平作为诊断条件。因 pE

15、EP 的提高,与氧合的改善并不相关;而机械通气是否应用,还受到医患本身及医疗资源因素等影响。不强调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的测定,直接从临床角度即可将 aRDS 与左心衰肺水肿相鉴别,既避免了患者有创检查的痛苦,又减少了血源性感染的危险。应强调严密监测有常见 aRDS 高危因素的患者,尤其是发病的 2448h 内,多主张收进 iCU 重点监护。动态监测动脉血气,计算氧合指数,仍是较早发现aRDS 的有效方法。近年来,随着 aRDS 发病机理研究的深入,已发现一些新的实验室指标6 ,如 c5b9,aCM 通透性的测定,呼气乙烷等脂质过氧化代谢产物,因子相关抗原和乳酸脱氢酶3 等,但在用于临床

16、aRDS 的早期诊断和预报之前,尚需解决敏感性和特异性的问题。尽管如此,由于 aRDS 多发生于既往体健者,在有高危因素的情况下联合检测这些指标,对于 aRDS 的尽早发现,仍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至于众多的细胞因子或炎症介质,由于测定方法未趋一致,正常值难以界定,还不能作为早期诊断依据。aRDS 的预后很差,但存活者的静息肺功能可恢复正常。影响 aRDS 预后的因素有:原发病的影响:脓毒症,持续低血压和骨髓移植等并发的 aRDS 预后差;脂肪栓塞和心肺短路引起的 aRDS 预后较好。对治疗的反应:适当的通气支持后,paO2 升高快,幅度大者,预后较好。肺外器官衰竭的数目或速度,对aRDS 预后的影响。knaus 报道,任何三个脏器功能衰竭持续1 周,病死率高达98。关于肾功能和酸碱状态对预后的影响,有人发现,aRDS 患者机械通气后,如果血 pH、hCO3 和尿素氮基本正常者,病死率 40;若 pH7.40,血清h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医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