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word论文】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气氛的营造【学科教育专业论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8968770 上传时间:2017-09-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word论文】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气氛的营造【学科教育专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最新word论文】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气氛的营造【学科教育专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最新word论文】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气氛的营造【学科教育专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最新word论文】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气氛的营造【学科教育专业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word论文】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气氛的营造【学科教育专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word论文】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气氛的营造【学科教育专业论文】(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气氛的营造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课改的浪潮中,如何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我认为,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创新语文课堂教学是关键。语文课堂教学要讲究艺术,要把课堂教学活动组织得生动活泼,让学生在课堂上如沐春风,如浴夏露,既得到艺术享受,又形成语文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崇高境界,也是语文教师追求的最终目标。 但是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存在着诸多不足,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突出表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内容太偏重理性分析,只顾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只晓得加大

2、信息量的灌输,而往往把一篇篇意境优美、情趣盎然的课文肢解为零零碎碎的一串知识点、化成一道道令人生厌的思考题、练习题,因而忽视了内容的丰富深邃、结构的精巧多变、形象的生动传神、情感的跌宕多姿、语言的优美奇巧等特点,把语文课上成纯知识课,把学习语文变成纯技能训练。所以,在如此枯燥乏味、了无生趣的课堂教学氛围中是不可能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从而达到“提高思想认识、陶冶情感性灵,进行审美教育,开发智力,形成创造力”的教学目的。 其次,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沿袭“一本书、一言堂、一锅煮”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将备课当成“抄教案” ,将上课当成“演教案” ,将学生当成灌输知识的“容器” 。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

3、随处可见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加上机械重复式抄抄写写,以及为应付考试而做的大量练习,忽视了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自为性,使课堂缺乏活力,教学效果欠佳,学生学习被动, “他主”学习仍占据教学舞台。课堂教学老师包办代替太多,学生自己读书的时间少,自己琢磨的时间少,自己活动的时间少,学生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不是用教材,而是教教材,把语文教学引入死胡同,只在课本的语言文字形式上兜圈子。教学方式单调,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参与差。教师唱主角,少数优生唱配角,多数学生当观众。应试教育的阴影作祟。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指挥棒的影响,教师习惯于应试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只按照考试的要求进行教学

4、,考什么就教什么、练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怎么练。甚至有部分自认为教书应考有法的教师将教材中的阅读课文弃之不教,理由是考试根本不会考这些内容。 正因为如此,所以传统的语文教学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语文课让学生讨厌,一上语文课就死气沉沉,学生呵欠连天。如何改变这种“万马齐喑究可哀”的局面呢?最重要的就是要营造好语文课堂教学气氛。所谓语文课堂教学气氛,就是指语文课上的气氛和情调。也就是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的意趣指向,以及在活动中表现的喜、怒、哀、乐、惧等各种情绪的体验给课堂教学奠定的基调,或活跃或沉闷,或散漫或严谨。初中学生,他们年龄小,头脑单纯,是从儿童期向青年期发展的过渡期,具有“动荡性”

5、,他们的兴趣是很广的,但缺乏方向性和稳定性,什么新奇,他就对什么感兴趣,兴趣往往是见异思迁,随心所欲,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而老师的引导必须抓住课堂这个主阵地。课外教学虽然可以对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起一定作用,但毕竟它只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所以我觉得课堂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最重要的环节。理想的课堂气氛,才能成就2理想的教学效果。而理想的课堂气氛不会随天而成,它离不开教师的有效的组织和精心的营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要吸引学生, “粘”住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我们教师得练有几“功” 。 不少中学生对语文课或多或少都有厌学情绪,在课堂上往往以搞小动作、看课外读物、低声讲话和睡觉等

6、形式表现出来。这种情绪产生,原因很复杂,但我认为最主要的还是教师讲课时缺乏一个“情”字。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和种子就播在这块土地上。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之间感情的沟通正是由于情感、情趣的感染功能,才能以情动情。艺术的教育价值,正是通过情绪和情感的感染功能来实现的。在教育和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运用自己的思想、情感进行教学,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一个教师冷冰冰地进行知识发售,而没有情感的交流是上不好课的。 以情动人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语文教学的魅力所在。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情感因素,也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关键。如果没有课堂上教师富有激情的启发引导、关心鼓励,能让学生

7、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充满自信地讨论,观点得以展示,个性得以张扬,一个个难点、重点在这师生讨论的高潮中一一化解吗?如果没有课堂上教师充满感情的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体验情感、创造性地再现作品,走入作者内心,能让学生深入体会,透彻理解,从而为作品所表现的情感力量而感染、而惊叹、而深深陶醉,进而为自己的鉴赏品味取得的成果而自豪而由衷喜悦吗?学生说:从情入手,一改以往语文课的死板、枯燥乏味,激发了情趣,调动了积极性,学习得到了乐趣,学习成了一种美的享受。我们融入了作品,作品提升了我们。 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通过情感交流,去完成预定的教学计划,从而达到教学目标。譬如,当课文的基调清新爽朗时,教师应以

8、愉悦欢快的讲授心情去感染学生;当课文的基调哀怨悱恻时,教师应以沉郁凄凉的讲授心情去影响学生。又如,说明文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和清晰的条理性,教师的心情则应平正、舒快;议论文的思维逻辑严密,或深沉,或激昂,教师的心情也必须随之或严肃,或振奋。教师的这些情感借助教材,通过形象的意境语言,传示给学生,从而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带着感情去上课,用自己的感情去感化学生,从而达到调节课堂气氛的目的。 语言文字是一种抽象的符号形式,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转型期,思维中具体形象成分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思考问题往往仍偏向于直观的、形象的思维。而教学中需要学生观察的对象,有的

9、属天涯海角的事物,学生是难以直接观察到的。 教师用语言进行描述,尽管讲的有声有色,学生还是感到茫然;而美术是直观的艺术形式,它是用直观的艺术形象打动人的,美术在启发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等方面有其独到的效果。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地安排学生进行绘画,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特别在诗歌的教学中,古诗只有几十个字,很多学生往往很难把握住其中的内涵,可以尝试让学生用图画表达与诗歌相同的意境。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图画,强化对诗的理解,感受纸背的神韵,使他们更深刻地领悟到诗词中用字的传神和内在的精髓。我们可以通过教师画和学生画两种方式来营造良好的氛围。 教师边讲解边画,古诗

10、词中,每个字词无不是经过千锤百炼、精雕细琢而成,诗句的凝练就决定了其中的画面的简练而又意味深远,这也正好符合中国山水画的特点。这种随意几笔,就能勾勒出能体现诗境的图画来的方法,3我们姑且称之为简笔勾勒法。比如杜甫望岳:教师随手用粉笔在黑板上拈点画线,这边一小屋,门前一小溪,此处一田,那处一树,群山一隅,就是一幅山水田园风光图;长长一笔画过去,就是连绵起伏的山,近处一处高崖,崖上一人面向周围眺望,不就是一幅俯视锦绣江山图吗? 又如在对王安石诗书湖阴先生壁的教学中,按照诗中所描述的景致,用粉笔在黑板上勾勒:一茅屋;屋前一院子,用篱笆围住;院内画两横线加几笔涂画,是为花木成畦;屋旁田一块;画一条线,

11、将屋和田半绕,是为一水护田也;茅屋开两扇门,对面为连绵起伏的青山。茅屋,花木,水,田,青山,就是一幅令诗人无限向往的隐士山居图。这样就把课堂气氛调动起来,整堂课活起来,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诗歌中描写的内容和意境,在教学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学生们自己根据诗歌的意境来设计画面,自己动手绘制而成的,比起单纯地阅画,更能调动他们学诗的积极性。在七年级语文课本中,有这样一首意象丰富、气势雄浑的古诗观沧海 。我们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每人绘制观沧海图,要求画面尽可能符合诗歌内容且越详细准确越好。画完后进行小组评比,评比绘画作品内容是否准确无误时引导学生谈出词语意义,借评画而疏通诗文。通过绘画这

12、种方式,增强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诗歌品味能力,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教学效果也较以往有很大提高。 教与学是一个双向互补互助的过程。如果教与学之间不平衡,只有教师的谆谆教诲,没有学生的积极反应,效果是不会理想的。教师讲课,做思想政治工作,要使学生愿意听,用心听,听进去,这就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积极能动的自觉性,使外因通过内因而发生作用,学生的反馈是教师搞好教学的重要促进因素。所以,教师还要转变角色,努力营造出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通过生说生评,生说师评、师说生评等形式,让学生自己获得问题的解决,使学生走向成功,体验到成就感;适当组织学习竞赛,开展合作学习

13、,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使学生愿学、乐学。 笔者在营造教学民主氛围上曾有这样的经历。在教学春时,该课重在训练学生的朗诵能力,但如何调动学生的背诵积极性,却是个难题,因为千篇一律的全班齐读,或是分小组读,或是叫个别学生读,已经让学生厌烦了,他们一听要这样读,就会有厌烦的心里,甚至会昏昏欲睡。于是,笔者大胆提议,用该篇课文来个师生擂台赛。此语一出,学生就来精神了,老师和学生打擂台这可是新鲜事。于是比赛开始,当然没有参加比赛的同学也有他们的任务,他们得当评委,得挑出双方好,好在哪里,差,又差在哪里。这么一来,朗读的兴趣很好的被调动起来,而且,又很自然的由学生自己归纳出朗读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如朗读

14、时应有轻重缓急,应注意停顿,应注意重音等问题,一节课又轻松,教学目的又达到了,这一举两得的事情,何乐而不为?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打破以往教师满堂灌的教法,而应该注重营造一种既轻松活泼,又充满活力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彻底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真正的把素质教育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 在课堂教学中,要调动课堂气氛,开启学生的心扉,身体语言的运用显得非常重要。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别思从许多试验中取得这样一个公式:信息的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由此可见,身体语言在信息传达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身体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鼓励或制止学生的行为,表示自己

15、的态度。身体语言中眼神的运用尤为重要。眼睛是心灵4的窗户,是交流信息,传递感情的平台。一般说来柔和亲切目光可以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能够消除恐惧心理,缩短师生间的情感距离。课堂上教师的眼神与学生眼睛接触的愈多,其授课就愈能获得学生的喜爱,激发学生的兴趣的可能性也就愈大,课堂教学气氛就愈好。 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恰当、巧妙地使用自己的眼神,来传递教学信息,调节课堂气氛,交流师生感情。用眼睛“传神” ,用眼睛“说话” ,用眼睛“解惑” 。例如,教师可在讲课之前、提问之后、教学过程中环视整个教室、所有学生,可以起到安定学生情绪,鼓励学生思考问题和监督学生等作用。又如当学生开小差不专心听课时,

16、教师可用眼睛警告他,比用教棍儿敲击讲桌或停下课来训斥学生效果好得多,又不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当然,教师不恰当的身体语言,也会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在课堂上,教师最好不要坐着上课,这样既不能给学生良好的精神状态,“身体语言”又不能得到表现,而且还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教师必须努力使自己的身体语言由不自觉变为自觉,由不够准确变为比较准确,使身体语言能够向学生传情达意,真正在课堂教学中起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促使学生能力形成的作用。因此,身体语言的合理应用,是调节课堂气氛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当然,营造课堂气氛是一门艺术,除了以上所说的用情感打动学生,用绘画活跃思维,用民主带动学生,用肢体暗示学生之外,还有很多的方法。但不管怎样,我们一定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打破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让我们的语文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语文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理,让语文课堂真正激情飞扬,让学生快乐地遨游在知识的宇宙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