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中的“未知结构”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8968756 上传时间:2017-09-3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9.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辩论中的“未知结构”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辩论中的“未知结构”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辩论中的“未知结构”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辩论中的“未知结构”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辩论中的“未知结构”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辩论中的“未知结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辩论中的“未知结构”(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辩论四讲(二) 辩论中的“未知结构 ”一、缘 起辩论是一种集体活动 一代接着一代,连亘、没有休止与定论的创造。延续和享受着这份之于辩论的冲动,辩论的经验、技术、学理得以被一再论述,反复研讨 语音如何控制得恰当,节奏如何把持得潇洒,问答如何应对得机巧,立论如何表达得诚实,攻击如何连消带打,阐发如何温朗通透好多人在写,甚至都有教材行销于市。1没有错,这些,是辩论的主部。问题是:可不可以讲一些整体性的逻辑?可不可以写一些战略性的考量?可不可以不仅仅基于经验而是依傍学理,来对辩论的“一心所得” 做出不一样的梳理与阐发?比如,使用哪种辩论策略会使听者更容易被说服?二、学理:什么是“ 未知解构” ?阐释

2、学有一个基本假定 一切意义的对象皆可视为文本(Text)2。由此,辩论赛亦可以被当做一个文本来予以对待和处置;于是,辩论赛可以分享我们对于一般文本分析的惯常结论。还记得老人与海 ?一个老渔翁,出海打渔。在海上独行了好久,终于打到了一条硕大的鱼。老人和大鱼搏斗、厮杀了好几天,最终将大鱼制服。摆动船桅,回归海岸。但大鱼的伤口引来了嗜血的鲨鱼,老人和鲨鱼死斗,但等回到岸边,大鱼终究已成骨骸。老人拖着沉重劳乏的身体回到自己破旧的木屋,海明威在结尾时写道:“那天下午,露台饭店来了一群旅游者,有个女人朝下面的海水望去,看见在一些空啤酒听和死梭子鱼之间,有一条又粗有长的白色脊骨,一端有条巨大的尾巴,当东风在

3、港外不断地掀起大浪的时候,这尾巴随着潮水起落、摇摆。那是什么? 她问一名侍者,指着那条大鱼的长长的脊骨,它如今仅仅是垃圾,只能潮水来把它带走了。Tiburon, 侍者说,Eshark (Shark, 指鲨鱼)。 他打算解释这事情的经过。我不知道鲨鱼有这样漂亮的尾巴,形状这样美观。我也不知道,她的男伴说。 在大陆的另一头老人在窝棚里,他又睡着了。他依旧脸朝下躺着,孩子坐在他身边,守着他。老人正梦见狮子。”3众所周知,老人与海是奠定海明威文学巨匠地位的重要作品。但如果我们追问:写海浪的作品实在太多,写人类与自然搏击的力作也不在少数,为什么老人与海那么特别,为什么它具有一种永恒的魅力与价值,穿越时空

4、,日久弥新?那是因为 至少其中一个理由当你的阅读随着作者的笔端戛然而止之时,你会不自觉地问自己 这个老人,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认为是成功者的人会说:“他当然是一个成功者,因为在与海浪的搏击中,他那么充分的表现了人作为人的生命坚持和生命能量!”但反方立刻会回击:“拜托,这个不是钓鱼的竞技比赛,这个是打渔的求生现场!老人去打渔是为了生计,不是参加奥运竞赛。一个求生的人,精疲力竭又毫无斩获,他的明天也许都难以为继,这怎么会是成功者?”认为是成功者的人会说:“即使没有收获,这次伟大的生命搏击已经证明了老人的力量。下一次的出海,他还会打到大鱼 下次他一定满载而归! ”反方会说:“拜托,他已经多大年纪了?

5、他那么穷困,那么潦倒,住在残破的小屋中,是那种经常能打到大鱼的人吗?这次俘获大鱼不过是碰巧的偶遇,不会再有下次。”“他当然是成功者,记得吗,他在沉睡中梦到的狮子,那是成功者的造型!”“拜托,他在夕阳下拖着孤单的身躯回到孤零零的家里,没有家人,没有妻儿,没有温暖,不过是在破旧的小屋中疲乏而虚脱的睡去,这怎么会是成功者的造型?!”这个讨论可以不断继续下去,因为海明威在这里,制造了一个永恒的辩论现场。他追问到了人性中最困难同时也是最深刻的部位 那就是:什么是成功?什么是失败?或者再进一步说,可曾有哪一个成功可以完全剔除失败?又可曾有哪一次失败不得见一点点成功? 于是,这个话题不仅仅限于蓝天碧海,而可

6、以关乎于人类的全集和本体。余秋雨先生在谈论老人与海的未知构架时,曾做出过经典性的诠释,请允许我引用在这里:“老人与海是向我们呈现的胜利者和失败者,实际上是讲不清楚的,每一次胜利,你可以找到里边的失败的因素,每一个失败后面,都可以找到胜利的因素。这好像是个哲理吧,千万不要把这个哲理讲出来,如果把我这个哲理讲出来,这个作品就浅显了,就似乎是已经快速地给它已知结构。而不是把这个构架就放在里边,没有结论,让所有参与的人都投入进去,看这个作品的时候,觉得这里有让我无数的可以思考的余地,我一会儿赞成这一边,一会儿赞成那一边,我永远在这个作品当中,我是个徘徊者,这个作品就伟大了,好多读者觉得我面对这个作品,

7、我永远是徘徊者,他不是交给我一个结论,我拿到这个结论,这个作品小了,因为所有的构架,落在最后这个两句结论里边了,这个作品是小作品。你把它抻大以后,我到我年轻的时候,中年的时候,年老的时候,在这个作品里边,我永远有一种两难的选择,选择完以后,我还两难。它开辟了一个宏大结构,我想大家能够理解,我所说的意思,它开辟了一种结构,用他的一种写作技巧,开辟了一种巨大的阅读经验,这一点我可以用两个例子来说明它。一个就是当时,里根在做美国总统的时候,有一次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这是人类的悲剧。这我们都知道,有一些美国的宇航员,正要上去的时候,其中还有一个非常可爱的女教师,全世界都看到电视直播,上去以后突然爆炸

8、了,爆炸以后,突然大家都很沉默,全人类沉默,后来大家非常悲哀。那天晚上我觉得,里根做得非常有艺术性,他那天晚上半夜的时候,他在电视里发表讲话,说:我知道美国人都没有睡,我今天讲话是对孩子们的,我知道你们的父母亲,能够明白这一点,但是,孩子们可能受不了,我要给你们讲一讲,什么是胜利,什么是失败。所以第二天美国好多报纸说,从里根昨天晚上的讲话,我们想起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这是一次失败吧,是一次失败,但是为什么那么悲壮,为什么所有的教堂的钟声都鸣响,为什么那天所有的国家,都对于那个天空,表示一种由衷的敬意,而且没有任何人,觉得我们应该终止这个实验。就在爆炸以后,没多久,报名做宇航员的人数是几百倍的

9、增长,什么道理,失败和成功就这么复杂的,融合在一起了,这里边为什么让美国记者想到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呢,老人与海的伟大结构,就是我就觉得这个未知结构走向伟大,这个伟大结构,隐隐然地又挑起了,人们的一种内心的感觉。我到欧洲去旅行的时候,在联合国欧洲总部,在日内瓦那儿有一个宫,在那个宫里边,看到西班牙画家在那儿,画了两幅画,它那是要求和平的,给世界各国的元首们看,要求和平,他画了个什么画呢?这两幅画我当时心里怦然一动,一个就是人类历史上,一场战争结束的时候,胜利者的图像,一幅是失败者的图像,胜利者的图像是在庆祝胜利,他们的元帅受到人们的欢呼。但是更多的是元帅背后,是抬了很多很多烈士的棺材,棺材后面

10、跟着烈士的母亲,白发苍苍,寒风萧萧,你看到这幅画是胜利者,但这个胜利者包含着多少的血泪;另外一个就是战争失败的现场,失败了,这个地方失败了,但是,很多人面对尸体的时候,握着拳头,仰望苍天,你知道他们会有一次发奋图强,让你感觉到,就某一种事情要延续下去。这两幅画就是都表现出一种胜利和失败,仅仅交融在一起的,难分难解的一种结构,这个结构在联合国的欧洲总部,它可能是给世界各国的元首一种警示,你们是到底追求什么结果,但是让我们这样的人在那儿呢,也仍然想起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他组建了一个结构,这个结构就是,让人类纳入到了一种两难,哪个作品,够让人纳入两难的,它就有可能通向伟大。它不是简单的一个结论,如果

11、仅仅说,仅仅一个非常简单的结论的话,那就完全不是如此了,你说我们要和平,这个话是对的,但是作为一个作品来说,这就太简单了,不光是我们要和平,或者我们要复仇,这个话也对,要复仇,这个来说就太简单了。所以它是一种两难结构的出现,让人投入到一种深深的思考,这种深深的思考出现在一个作品当中,勉强讲起来就可以说是未知结构,未知结构也可以说成是两难结构,这是一样的,两难就是说我得不出一个结论的时候,两难结构。”4老人与海成功地展示了人性与人心里最为复杂、隐秘与纠葛的面向,但它没有快速的给出结论性的答案,而是留给了读者这个叫人徘徊,让人唏嘘的未知场景。也因此,让徘徊和唏嘘的观众得以卷入到,而非仅仅旁观,创作

12、者营造的艺术场域中。这和辩论有关联性在于:“未知结构 ”开辟了一种特别的说服路径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旦“ 未知”了,“徘徊”了,观众也便进入了,也便开始接受 “影响”,开始接受 “说服”了。创造“ 未知结构”坦白“未知想法” 分享“未知困惑” ,这是让观众卷入说服之门的一把钥匙。三、运作实例1、人类是/不是大自然的保护者2004 年全国大专辩论赛,作为反方的厦门大学的立场是 “人类不是大自然的保护者” 。一个最为常见的处理方案,是实证主义的 在陈词中,无论从动机、行为还是预期的方向、愿景,为人类的保护环境的行为列出长长的“功劳簿” ,并为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与践踏作出辩护。而作为对方,则一定是细数

13、人类破坏自然的令人发指的事实,列出长长的“墓志铭”。但是,厦门大学没有那么做,他们说:“其实我们发现要判断人是不是大自然的保护者就必然有一个外在于人与自然之外的第三个立场和角度;也正如今天我们辩论的双方需要有在座的评委一样。但是浩渺的大自然,却没给我们这样一个第三只眼睛,所以我们没有办法,通过第三只眼睛来看问题,于是今天作为我们人类自己,没有办法自己来判断,我们是不是大自然的保护者。但是这样的逻辑分析,也并不否认今天辩题的意义,而是我们必须意识到,今天这道辩题的争议到底在哪里,就是来看,就是一起来确定人作为人到底在解决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过程中到底应该持有怎么样的一种心态。”5 不难发现,反方的

14、立场,借由 “未知结构”,可以从实证主义的困局和无聊中抽离出来,否则辩论赛很容易变成双方纯粹事例的堆积和累加。回到厦门大学的立论,诚如他们所言,对 “人类和大自然到底是什么关系”这一问题的定调发言需要一个抽离与人类、自然,超越于正方、反方,中立于原告、被告的第三方,或者,用厦门大学的话“第三只眼睛” ,否则便会成为自说自话的 “王婆卖瓜”。所以,对于“人类是不是大自然的保护者” 这一问题,最坦诚的答案其实应该是: “不知道。”由于“不知道”,所以我 无法判断人类 “是”或“不是”大自然的保护者6。当正方基于辩题立场的设置,不得不作出“武断” 和“确信”的肯定判断 “人类是地球的保护者” 反方便

15、可以在一个“ 未知结构”的宽泛战场上对 “是” 正方的如此坚决而武断的确定性(certainty)立场予以否定。注意,这里并不是对正方的正确性(rightness)予以否定。2、美国是否应该继续介入亚洲事务2010 年世辩赛,香港大学对重庆大学的比赛,辩题为:“美国是否应该继续介入亚洲事务”。香港大学的立场是“ 应该”。7港大推衍论证的逻辑基础也是“ 不知道” 因为美国是否应该干预亚洲事务这一议题,不同的利益相关方会有不同的立场。很正常,因为站在不同的立场,我们观点各异,于是开始争吵。我们由于利益与立场的干扰与限制,确实很难给出中立、超然、令人信服的答案。8如果这个辩题中的利益纠葛和立场差异是

16、会影响我们作出判断取向的基本事实,那么目前的结论只能是:“不知道” 。在“不知道”的前提下,什么样的方案最安全?答案是:均衡。如果你不知道是应该向哪边走好,最好的办法那便是先别急着赶路,站定以静观方位是最好。所以,哪方也不要做大,谁也不可以强权,既不让东方压倒西风,也不让西风压倒东方 因为 “未知结构”,因为你对“ 谁对谁错” 并不能确定,因为,“ 屁股决定脑袋 ”的我们都有利益纠葛,你没有办法斩钉截铁的宣布,“ 东风”还是“西风” 才是百分百的正确。在这个前提下,美国便可以成为一种制衡性的力量被援引入亚洲事务。同样,这样的逻辑切割并不会导致辩题失去意义,而是有可能让我们跳脱立场和简单论据的堆积和争吵,开辟新鲜的证明格局。93、远距离是/不是爱情的杀手2011 年的亚太赛,香港大学对墨尔本大学的比赛,辩题为:“ 远距离是不是爱情的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