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征文范文4篇

上传人:强*** 文档编号:89661351 上传时间:2019-05-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7.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征文范文4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征文范文4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征文范文4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征文范文4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征文范文4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征文范文4篇(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庆祝建国70周年征文范文4篇【篇一】江南,过了烟花三月,便是四月芳菲,春风清拂, 流水静听,季节如斯。呢喃的鸟儿飞过天际,温柔的 清风轻抚大地,草木将绿未绿,花朵将绽未绽,漫步 于岁月岸边,享受着漂泊辽远,思绪瞬间定格曾 经志在四方的少年。曾几何时,去了很多地方。明珠塔上登高望远,俯瞰楼林立,浦江飘游熠,周 边的每座大楼都有着自己的独特风韵,展示着自身的 文化底蕴,黄浦江上灯火阑珊的倒影随波起伏,东方 明珠反射着所有的光芒,高傲而强大。长乐下沙海滨,海水湛蓝天空纯净,悠悠白云,细 软沙滩,沐浴着轻柔的海风,漫步海滩静听潮涨潮落, 回首岸边篝火明灭。大海、沙滩、岛礁、山峰、海滨 森林比邻呼应,雄

2、浑而壮阔。粤江河畔,迎春花市彩楼花架,繁花似锦人海如潮 尽显南国风情。越秀五羊,口中衔穗微笑回眸,跪奶 之恩溢于言表。客家人传统的崇文尚礼,沉稳而不张 扬的文化和血脉,委婉而温情。那一夜烟雨迷蒙,勤俭少语的母亲低头收拾着我的 行囊,转过身不让我看到了她湿润的双眼,促膝长谈 中父亲两三叮嘱应该像他那样“身在他乡,志在远方”! 翌日,跪别发丝凌乱的父亲和欲言又止的母亲,我便 勇敢无畏地挥别故乡一路北上。景色在眼前不断地更 迭后,带着憧憬和遐想来到了长江之滨的浔阳江畔, 走进这座陌生的城市、这个陌生的世界,路途中有过 踌躇和彷徨,但更多的是梦想和期待,带着家人的所 有牵念,放飞自己自主的人生。之后的

3、岁月里,一路上带着渴望,奔跑着、追逐着, 曾沐朝露夜雾、也遇惊涛骇浪,时有山空水静、亦有 风雨兼程,也在陌生的地方,发现了久违的感动。每 有惆怅,耳畔都响起父亲“身在他乡,志在远方”的叮 咛,父亲的每封信里都告诫我待人要谦谦有礼、处事 要稳重沉静、逆境要淡定从容、顺境要不骄不躁,懂 得珍惜亦懂得知足安乐,学会追求心灵的智慧,做一 个单纯朴素的人。恍然间我读懂了父亲献身大山深处 的无怨无悔,也领悟了父亲要我离开桃江、离开风吹 蝴蝶岭的客家情怀,人生就是要远离家乡、跋涉远行, 方能体味和感悟独自长大的真谛,我明白了自己到底 要的是什么,并一直为之执着不懈努力。廿载有余,青春绽放夏花的精彩,汗水折射

4、难忘的 记忆,岁月在更替中划过天际,青春在变迁中掠过季 节。勇锐盖过怯懦,进取压倒苟安,在人生的舞台上, 心灵是纸、行动是笔,一路追逐,一路选择,一路取 舍,一路感悟,在追逐选择、取舍感悟中跌跌撞撞的 独自成长。没有云雾就没有月光明媚,没有阴霾就没 有阳光璀璨,没有梦想就没有生活多彩,如若心中有 景,自然花香满径。暇时翻看父亲书信,字里行间都溢满了“万爱千恩 百苦,疼我孰知父母”的牵念和“生如蝼蚁当立鸿鹄之 志,命薄似纸应有不屈之心”的教诲,人生路程脚步永 不停歇,风雨红尘人生永不放弃,志在凌云自当胸怀 宽阔,心系远方自当奋勇不止。我感谢曾经拼命的自 己,半生历尽千帆,我还是那个志在四方的少年

5、!春有盎然、夏有绚烂、秋有丰盈、冬有蕴藏,选择 远方就得走得坚强,心有向往自会阳光灿烂,我依然 记得“身在他乡,志在远方”.【篇二】我数次听父亲说起,早在1949年5月,他20岁那 年就随族人在湖南湘潭参加党的地下组织,为共产党 军队筹措军粮、渡船等物质。1949年8月,父亲所在 乡解放并成立乡政府,他任民兵连副连长。随后几年一直在乡政府工作。因多次报名参加志愿军没被批准 (家中独子和一残疾姐姐),1952年9月的一个夜晚 他率五个民兵,肩担着米,步行一千多公里来到广西 柳州,在地质部成立前一天参加地质工作(因未在工 作档案中填写,后这段历史未被承认)。1953年随单位调往广东;1954年调入

6、*赣南;随 后的几十年父亲一直在赣南工作,最后把骨灰留在赣 南。父亲来*赣南工作的那个年代,工作、生活环境异 常艰苦,交通极为不便。我家在大余西华山、荡萍、 左拔、漂塘都安过家(这些地方都建成大中型钨矿)。 听妈妈说我们家住过佬表的猪栏,住过破庙,住过钨 矿丢弃的破旧不堪的危房。从我记事起,家住的房子 是用竹蔑子搭的,外面抹上泥巴。春天里床下生出树 苗和小草,老鼠随便打洞出入;夏天雨水和蚊蝇特别 多;秋天睡在床上可以看到天上星星;冬天屋内外温 度几乎差不多。至于听到野兽叫喊声,看到坟堆的“鬼 火”和毒蛇是家常便饭。我一个弟弟因发高烧没得到及 时治疗烧成残疾,13岁就病逝。一直跟着我家的外婆 因

7、医疗条件太差,地理险峻又封闭多阻,不到60岁病 逝在大余漂塘。在地质队长大的我,从小学一年级到 五年级,随父亲工作搬迁更换过五所乡村小学,语言听不懂,饱尝赣南云雾浓烈,盘山小道五米外就看不 见人,经常与蛇和野兽相遇,读小学这五年间根本没 学到文化知识。909大队成立后,在瑞金沙洲坝建设家属基地,当 时吃水要到河里挑,烧柴要到山上砍,吃菜要自己种。 后建起子弟学校、家属农场,职工家属才结束随工作 地搬迁寄宿农家,子女结束随近到农村小学寄人篱下 读书的日子。1958年出生的我,十个月时被父亲用竹萝挑到赣 南。在地质队长大的我经历过诸多往事;聆听毛泽东 主席为在会昌找到大盐矿而亲笔题词;909队被授

8、予 全国首批“大庆式企业”;获全国地质战线“一面红旗” 称号后,鼓红了手掌,喊哑了喉咙.1976年我成为第二代地矿人。不满18周岁就赴远 安徽参加铁矿勘探大会战,踏着数寸厚的雪战天斗地 般拼命工作。我也在最基层的分队修配车间工作多年, 亲身经历赣南山势的险峻和封闭,云雾多变和草木丰 茂驳杂;体验过河流溪汊的浚急;见证过崖石的粗厉 而坚峭。再后来我调入大队工会、宣传部工作。这几十年间,我到过会昌周田、清溪、红山,兴国 留龙,龙南足洞、寻乌河岭,于都盘古山,大余西华 山、漂塘,赣县长乐等地的矿区去体验当年父辈们寻找大盐矿、钨矿、锡矿、铜矿、金矿、稀土矿取得找 矿突破的原始基地,多次到首个开展“三光

9、荣”教育活 动之地去回顾当年职工热血沸腾的工作场景;见证了 赣南第一口 3000米科研深钻开钻,见证了地勘单位实 现富民强队.这几十年间,我用手中的笔写出了两百多万字反映 地矿人生活的文学作品,写下超过一百万字的新闻、 通讯、报告文学和一批各类工作研宄论文。塑造出全 国道德模范杨衍忠;*省劳动模范庄贤贵;*省优秀 共产党员苟月明等先进事迹;塑造出宋贤达、饶明星、 曾载淋、邓茂春等一批*地矿局先进标兵;塑造出赣 南队女子矿权小组,兴安岭上找矿轻骑兵,科钻“姐妹 花”等一批先进集体;撰写出党龄超60年的老干部张 纯武、老党员任定湘;获国务院津贴的张祖廉、颜定 邦;知名找矿专家王兰升、梁景时;优秀工

10、人郭发益、 优秀退休工人田发建等先进人物。这几十年间,*地矿人用翔实数据证明了*赣州世 界钨都地位,被工信部授予稀土王国称号,被国家确 立为中国有色金属战略储备地;应当说有我们的一份 功劳。我女儿学的是地质调查专业。父亲知道后异常高 兴。说我们家三代地矿人中终于有了从事地质找矿的技术员,他圆梦了。2006年女儿大专毕业在我局某队 工作,成为第三代地矿人。今年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也是父亲参加革命工 作70周年。遗憾的是父亲在2012年84岁高龄离开人 世。我多次问过父亲,当年你是如何做到毅然离开年过 七十岁的父亲和残疾姐姐,到千里之外的地质队去工 作?父亲说,当年连地质队是干什么的都不知道,但

11、 他也是一名热血青年,胸中充满一腔热血,所以他敢 于下决心.我真正敬佩父亲当年的果敢、坚决和勇气。父亲这一辈子虽没有卓著的找矿功勋,没有挺立 纸面的光彩荣誉,也没留下杰出业绩,但他一生都在 敬业工作、无私奉献。2018年我光荣退休。作为长期从事宣传工作的第 二代地矿人和文学爱好者,我每天都坚持写作,要把 数代地矿人可歌可泣的故事光大人间。女儿己有14年工龄,用敬业工作在岗位放飞她的 中国梦。新中国成立这七十年,我们一家三代同唱“以献身 地矿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 的三光荣颂歌,用“献身地矿事业光荣”实际行动传承地矿人的优秀基因,将不忘初心,继续为祖国和*经 济腾飞担当实干、

12、贡献力量。【篇三】我非常感恩母亲,选了一个吉日良辰,让我在新中 国成立之日来到了人间。耳旁响彻的是开国的礼炮, 眼前飘扬的是五星红旗,心中跳跃的是祖国的脉搏。 从此,我与新中国同呼吸、共成长,亲历了新中国七 十年来由贫穷落后到富强文明的沧桑巨变。我的每个 生日都沾满了新中国的喜气,在“举国同庆”的热闹非 凡中度过。还是同样的原因,我曾接受过媒体的采访, 上过报纸“新中国的同龄人”专栏专版,很是自鸣得意, 幸福满满!记得刚上初中时,老师布置了一道作文题:可爱 的中国读后感。众所周知,可爱的中国是方志 敏烈士的狱中遗著。书中那用血泪写成的的文字,那 为国为民献身的高尚情操,那为了新中国的解放而视

13、死如归的坚定信仰,无不给人以心灵震撼!虽然当时 我还年小,理解能力肤浅,但是如何以实际行动爰祖 国?长大后要为祖国做些什么?.这些人生的大命题,也同样给了我幼稚心灵以叩问。长大了,上大学 了,参加工作了,才逐渐明白,作为新中国的同龄人,在享受幸运的同时,就更应该为新中国的建设尽自己 最大的努力和贡献。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父母自小就教导我,人要 知足,要感恩。新中国把我这个平民百姓家的孩子, 培养成了大学毕业生,最好的回报就是用自己所学的 专长,尽心竭诚为袓国服务。虽然我学的是与地质毫 不相干的医疗专业,但却与912地质队结缘近四十年, 直至退休。我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都留在了地质队,都 献给了祖

14、国的地质事业,此生无悔。我分配到912队工作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当时大队 部基地设在临川县郊外的一家废弃糖厂的旧址,离县 城有五六公里。基地的各方面件条件差,生活较为艰 苦。大队部的办公和住房都是老糖厂五十年代建的旧 房。我婚后住的是那种半截砖、半截蓠笆墙的泥瓦平 房,二十平米的大小,不隔音,大声说句话隔壁都能 听见。后来有了小孩,仍是那间房。儿子大了,只好 在房里另铺张床,房中间拴根铁丝,拉块布帘作隔档。 厨房则是另外搭建的,仅几平米的用油毡、竹片做材 料的一间棚子。卫生间是外面的公共厕所,洗澡就得 从锅炉房提热水去公共澡场解决。如此窘境,一过就 是十几年。条件之艰苦,会让现在的年轻人难以置信

15、。 后来虽然逐渐有所改善,但是难有根本好转。一直到了九十年代初,大队部基地由临川搬迁至鹰 潭市区,才有了彻底的改观。借助矿业经济的发展, 基地的面貌焕然一新了。大院不仅矗起了一栋栋漂亮 的楼房,还建起了休闲广场、文化室、阅览室、健身 房、篮球场、门球场、羽毛球室、游艺室.院子里“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整洁靓丽的大院, 引得周边市民羡慕嫉妒恨。有的美女靓妹则以身相许, 成了队上职工的媳妇。我三口之家住上了厨、卫、厅、 卧俱全的百多平米面积的套房,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 的。我的一位大学同学来我家做客,看了我的住房和 周围环境后赞许说,地质队还真的不错!是的,地质 队终于华丽转身,由“穷苦

16、”走上了“富裕”。以前遭人 嫌弃的“糠渣饼”嬗变成了讨人喜欢的“香饽饽”。真可 谓“好风凭借力,扶摇上青云。”地质队乘的正是改革 开放的好风,借的也是改革开放的伟力。回眸自己近四十载的地质人生,虽然不在找矿一 线,但是能为地质事业尽力做好一份后勤服务工作, 也算是另种付出吧。每当我目睹找矿人从早年使用的 罗盘、地质锤、放大镜“老三件”更新为现在使用的GPS、机算机、数码照相“新三件”时,打心眼里为地质事 业的发展进步而赞佩!每当谈起912队地质人矗起的 永平铜矿、冷水银矿、朱溪钨矿.丰碑的背后,也流淌有后勤服务职工的汗水时,总有一种情不自禁的 高兴和自豪。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感恩父母,感恩祖国。他 们使我践行了做人的基本底线:于浮躁中守一份淡定, 于功利中守一份清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