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住宅小区桩基检测及沉降观测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623137 上传时间:2019-05-2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住宅小区桩基检测及沉降观测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湖北住宅小区桩基检测及沉降观测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湖北住宅小区桩基检测及沉降观测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湖北住宅小区桩基检测及沉降观测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湖北住宅小区桩基检测及沉降观测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住宅小区桩基检测及沉降观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住宅小区桩基检测及沉降观测(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桩基检测及沉降观测方案武汉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二八年十月十日楚天都市金园桩基检测及沉降观测方案一、工程概况湖北楚天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拟在汉口复兴村兴建楚天都市金园项目。该工程由中南建筑设计院设计,桩端持力层为(4-3)层粉细砂。现我公司拟定如下检测方案,供各方参考使用。二、方案编制依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建筑地基基础检测技术规范(DB42/269-2003)4 、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5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6、建设、设计单位有关技术要求三、检测有关技术要求(一)检测依据

2、1、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2、建筑地基基础检测技术规范(DB42/269-2003)3 、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4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5、设计图纸(二)本工程检测类别及数量详见下表:表1 检测类别楼 号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低应变检测沉降观测(点.次)备注1#楼23根(其中极限承载力4000KN的20根,极限承载力3080KN的3根)待定4322#楼待定4483#楼待定3364#楼待定3365#楼a待定2005#楼b待定2006#楼待定672备 注1、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采用桩机配重;2、沉降观测实际工作量以建设方及设计单位最终要

3、求为准。四、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1、试验前的准备工作当成桩时间达到规范要求的休止期后,方可进行本次静载荷试验。试验前请建设方安排人员平整场地 ,处理平所测桩桩头,为本次试验作好准备。2、试验设备及安装方法2.1本次试验设备由下述两部分组成: (1)试验配重反力系统;(2)加载及测试装置。2.2加载及测试装置:测试时在所测桩面铺一层厚度为10mm左右的黄砂,砂层上对中水平放置具有足够刚度的承压板,在承压板中间放置千斤顶加载。桩的沉降变形量由对称放置在桩头两侧的百分表测量获得。3、测试方法原理与技术要点3.1测试时在所测桩面铺一层厚度为10mm左右的黄砂,砂层上对中水平放置具有足够刚度的承压板,在

4、承压板中间放置千斤顶加载。桩的沉降变形量由对称放置在桩头两侧的百分表测量获得。3.2试验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即逐级加载,每级荷载达到相对稳定后再加下一级荷载。3.3荷载分级与加载:加载分级为预估极限荷载的1/10,第一级荷载为2倍的分级荷载,以后按分级荷载逐级加载至本方案规定的终止加载条件(工程桩验收检测时,分级荷载可为预估极限荷载的1/8,第一级荷载为承载力特征值的一半,第二级为承载力特征值,以后按分级荷载逐级加载至本方案规定的终止加载条件)。当满足终止试验条件时,可终止试验并分级卸载且读记回弹变形量。3.4沉降量观测时间:根据规范要求并结合本工程实际,沉降量观测时间为每级荷载施加后,每第5

5、、15、30、45、60、90、120min各测读一次试桩沉降。如未能满足规范要求的沉降相对稳定标准,应按每隔30min测读一次试桩沉降, 直至满足规范要求的沉降相对稳定标准或终止加载条件。3.5沉降相对稳定标准:每一小时的沉降不超过0.1mm,并连续出现两次(从分级荷载施加后第30min开始,按1.5h连续三次每30min的沉降观测值计算)。认为已达到相对稳定,可加下一级荷载。 3.6终止加载条件:a.当荷载-沉降(Q-s)曲线上有可判定极限承载力的陡降段,且桩顶总沉降量超过40mm;b.在某级荷载作用下,桩顶沉降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下的沉降量的2倍,且经24小时尚未达到稳定标准;c.达到设

6、计要求的最大试验荷载;d、其它规范说明的条件。4、极限承载力的确定:参加统计的试桩,当其极差不超过平均值的30时,可取平均值为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极差超过平均值的30时,宜增加试桩数量并分析离差过大的原因,结合工程具体情况确定极限承载力。单位工程同一条件下的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Ra应按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统计值的一半取值。五、低应变反射波法动力试验1、检测方法原理(附图1)在桩身顶部进行竖向激振,弹性波沿着桩身向下传播,当桩身存在着明显波阻抗差异的界面(如桩底、断桩和严重离析等部位)或桩身截面变化部位,将产生反射波。经接收放大、滤波和数据处理,可识别来自桩身不同部位的反射信息,据此计算桩

7、身波速,判断桩身完整性。反射波法低应变动力试验对桩身砼结构的完整性分类标准如下:类桩:桩身砼结构完整。桩底反射合理,实测波速在合理范围内,桩底反射波到达前,无同相反射信号出现。 类桩:桩身砼结构基本完整,存在轻微缺陷。桩底反射基本合理,实测波速在合理范围之内,缺陷反射波幅值相对较弱。 类桩:桩身砼结构完整性介于类和类之间,一般存在明显缺陷,宜采用钻芯法或声波透射法等其它方法进一步判断或直接进行处理。记录到多个同相反射信号,形成复杂波列,且无合理的桩底反射信号。依反射信号和提供桩长计算的波速明显偏离同类完整桩平均波速;时域信号存在较强的异常同相反射;嵌岩端承型桩的桩底反射波与入射波相位相同。 类

8、桩:桩身砼结构存在严重缺陷,就其结构完整性而言不能使用。未见桩底反射,出现多次幅值较强的同相、等间距反射信号;信号幅值明显较强并以大低频形式出现;当振源脉冲宽度极窄时,同时伴有连续的时间间隔很小的同相反射(频域为双峰);此三种情形为典型的浅部断桩特征。2、动力检测方法及要求低应变动力检测采用应力波反射法,测试前要求建设方安排人员处理所测各桩的桩头,露出桩身砼体,便于在桩头安装传感器。六、沉降观测方案1、沉降观测点的布置与埋设:(1)根据设计图要求,本工程建筑物沉降观测点的具体个数详见表2;具体位置详见设计图。观测点数及观测次数 表2栋 号观测点数(点)拟定观测次数(次)楼高(层)1#楼2418

9、112#楼1628323#楼1621174#楼1621175#楼a825265#楼b825266#楼242831竣工后,跟踪观测至稳定;若有不均匀沉降,则需加密观测。(2)沉降观测点的埋设应牢固可靠。结合本工程实际,观测点拟采用螺旋式隐形标志埋设于+0.000上约50cm处,以便于观测。2、沉降观测起算点的埋设沉降观测起算点(一般称水准基点)是沉降观测的起算依据,应埋设在不受施工场地影响又能妥善保护的场所,其选埋应满足以下几点:()选埋在远离施工区的稳定地段;()应选埋3个基准点为一组,以便相互检测校核;()基准点应选埋在避免车辆辗压的地方,且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3、观测周期依据规范要求并结合

10、工程实际,本工程应按如下周期进行观测:上部结构进行至第一层柱摸板拆除时埋设观测点并进行第一次观测,主体施工时每二层各进行一次观测至封顶;主体结构完工后一年内每一个半月观测一次;第二年内每三个月观测一次。直至下沉稳定。4、有关技术要求本工程观测按级水准测量精度采用闭合法,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为0.5mm,各项技术要求如下:视线长度35m;前后视距差1m;前后视距差累计3m;基辅分划读数差0.3mm;基辅分划所测高差之差0.5mm;附合水准线路闭合差1.0mm(n为测站数)。在水准观测之前应对水准仪及水准尺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校,并定期进行仪器i角(视准轴与水准轴间夹角应不大于10)检验,以确保仪器的

11、性能,观测时应严格控制前后视距差,以尽量减少i角的影响。七、本项目人员配备及检测设备我公司组成专项测试项目部,为本次检测提供人员保证。本工程项目部主要技术人员资历情况详见下表。表3姓 名本工程职务(岗位)职称证书编号从事检测工作年限李泽卫项目经理工程师J070912十年赵 平技术负责高级工程师J070913十五年蔡明辉现场测试(动测)工程师J070919五年郭 标现场测试(静载)工程师J070922六年成良旺现场测试(沉降)工程师J070939四年余林报告编写工程师J070920五年主要检测设备如下表: 表4序号试验项目设备名称数量备注1单桩竖向静载荷试验5000kN千斤顶1台百分表、压力表各

12、2块、1块2动测试验RS-1616K(S)基桩动测仪1台低应变加速度计、力棒各1个3沉降观测水准仪1台水准标尺一对尺垫一对专用标识若干八、检测质量保证及安全施工措施我公司严格按照合同要求、公司制定的质量手册和相关技术规范进行检测工作,确保该工程检测的质量安全。1、公司组成专项测试项目部,为本次检测提供人员保证。2、静载试验现场设备安装时,公司检测工程师必须在检测现场指导民工安装试验装置,并严格按公司制定的操作规程执行。3、现场试验工作严格按建筑地基基础检测技术规范(DB42/269-2003)规定执行。4、检测过程中如有特殊情况或技术上不明确的,必须征得公司技术负责人同意,必要时报请监理工程师或建设单位现场代表。5、加强现场测试人员及民工的管理,加强劳动安全意识,开展文明施工,遵守现场管理制度,确保检测各环节人员和设备的安全。武汉科正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二八年十月十日附图1 低应变动测示意图第 10 页 共11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