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校高考专题---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精练古代诗歌阅读·诗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89609769 上传时间:2019-05-2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校高考专题---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精练古代诗歌阅读·诗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精校高考专题---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精练古代诗歌阅读·诗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精校高考专题---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精练古代诗歌阅读·诗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精校高考专题---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精练古代诗歌阅读·诗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精校高考专题---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精练古代诗歌阅读·诗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校高考专题---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精练古代诗歌阅读·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校高考专题---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精练古代诗歌阅读·诗(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精练古代诗歌阅读诗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问题。东坡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注释:荦确 lu qu 指怪石嶙峋貌,或者坚硬貌。铿然:声音响亮貌。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A.“东坡”本是一片菜地,作者被贬到黄州后,不仅躬耕于此,还自称东坡居士,可见作者甚喜欢此地。B.首句着“洗”“清”,凸显了此时东坡之上,月光皎洁,碧空无尘,雨后一片澄澈,让人欢喜的情境。C.“野人”一般泛指村野之人;农夫。诗中的“野人”和“几树垂柳官道斜,不成村落野人家。”中的“野人”意思相同。D.这首诗句句是言景,又无句不是言情,寓情于

2、景,诗人将他对待仕途挫折的态度融入到了客观风物之中。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送进士下第归南海曹邺数片红霞映夕阳,揽君衣袂更移觞。行人莫叹碧云晚,上国每年春草芳。雪过蓝关寒气薄,雁回湘浦怨声长。应无惆怅沧波远,十二玉楼非我乡。注释:南海:今广州佛山一代。上国:指京城。蓝关、湘浦:地名,均为朋友归南海必经之地。十二玉楼:传说昆仑山有五城十二楼,是仙人居住的处所,多指隐居之所。1.下面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绘了夕阳下的一幅送别图。夕阳斜照,几片红霞,诗人和朋友,手挽着手,饮酒送别。在轻快明丽的景色衬托下,友朋宴别的感情显得深情而明朗

3、。B.颔联中“每年春草芳”承接前句“行人莫叹”,用借代手法,诗意委婉含蓄,代指京中每年都举行科举考试,中举的机会很多,不必为一次失败而消沉。C.颈联对仗工整,情意深长。蓝关、湘浦是友人前往南海的必经之地。遥想友人经过蓝关之后,寒气减弱,衣着须注意;湘浦雁回,思念之情当会萌生。D.古人送别诗,多是渲染别情的孤楚、悲苦,本诗没有像一般送别诗悲叹、沉浸于别离的凄苦,而是意境鲜明,语气亲切委婉,格调清新明丽,别具一格。2.诗歌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春晴怀故园海棠二首(其一) 杨万里 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 万物皆春人独老,一年过社燕方回。 似青似白天浓

4、淡,欲堕还飞絮往来。 无那风光餐不得,遣诗招入翠琼杯。 【注】杨万里,江西吉水人,做此诗时他正离家宦游,在广州任内。社:社日。古时祭灶神(土地神)之日,有春、秋二社,春社是向社神祈请丰年之祭,秋社是收获后报谢社神之祭。无那:无奈。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锦绣堆”形容海棠花团锦簇,如堆锦织绣。诗人由眼前这一片繁花似锦的美丽景象而入梦,并假托梦境表达思念之情。B.颈联写梦醒之后,眼前所见之景:空中浮云似青如白,或浓或淡,正是初晴之景象;柳絮将堕又飞,飘个不停;且语言直白。C.春天的景色和青春的少年,是很和谐的。但诗人却将生机勃勃的春景与人的衰飒老气对比,有意拿春景来反衬

5、自己虚度年华,寄托了无限感慨。D.晋朝陆机日出东南隅行说“秀色若可餐”,诗人却说春光“餐不得”;然而又天真地设想:吟诗,把春光引到酒杯里,就可以连同酒一起喝下去了。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 请简要分析。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题。 悲吴王城 杜牧 二月春风江上来,水精波动碎楼台。 吴王宫殿柳含翠,苏小宅房花正开。 解舞细腰何处往,能歌姹女逐谁回? 千秋万古无消息,国作荒原人作灰。 【注】吴王城:三国时期都城遗址。吴王孙权迁都鄂县,改名武昌。这首诗是会昌二年杜牧任黄州刺史游览武昌时所作。当时,晚唐江河日下。苏小:南齐时钱塘著名歌妓。姹女:美貌的女子。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

6、一是( )A.首联的“碎”字化静为动,写荡漾的水波,揉碎了倒映在水中楼台的影子。B.颔联实写吴王宫殿里柳枝含翠,歌妓的住所里漂亮的花儿正在迎风开放。C.颈联写人,追问当年那些花枝招展、能歌善舞的漂亮女子究竟去往了何地。D.前两联描写乐景,后两联抒写悲情,以乐衬悲,给读者留下深刻思考的空间。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和子由柳湖久涸,忽有水,开元寺山茶旧无花,今岁盛开二首(其二)苏轼长明灯下石栏干,长共松杉守岁寒。叶厚有棱犀甲健,花深少态鹤头丹。久陪方丈曼陀雨,羞对先生苜蓿盘。雪里盛开知有意,明年开后更谁看。【注】曼陀雨:法华经载,当佛

7、说法时,从天空降下曼陀罗花雨。古代有时将茶花称为曼陀罗。苜蓿盘:借用唐朝薛令之的故事,寓指子由为学官,官卑家贫。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山茶花的生长环境,点出山茶花斗寒傲雪的品格。B.颔联运用比喻手法,描写山茶花叶片的质地和花朵的颜色。C.颈联巧妙地将盛开的山茶花和子由的生活现状相连,借用薛令之的故事,反衬子由生活的窘迫。D.尾联抒发了不知明年还有谁欣赏这美丽的花朵的感慨,同时又期望有人能看到。2.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6、阅读下面唐诗,回答下题。 早蝉 白居易 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一催衰鬓色,再动

8、故园情。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 注: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年),写作琵琶行次年,白居易时任江州司马。 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分析与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六月初七日”,言语浅白,乍看不觉有何诗意,实则含有作者听到早蝉先秋鸣叫时内心的震动与惊悸。B.时值夏季,让作者意外的是,竟然在江边听到蝉鸣之声。这连绵不断的蝉声引发了作者的悲慨之情。C.“西风”即秋风。古时人常习惯于将春夏秋冬四季之风,分别以东风、南风、西风、北风称之。西风未起,意即还没有到秋天。D.“东掖”,宫中东侧的旁门。唐时为门下省的代称,亦称左掖,与称右掖的中书省对称。此联表

9、现作者不无对昔日在宫城槐下听蝉的美好回忆。2.秋虽未至,但秋思已先秋而生。诗人的“秋思”中包含哪些具体情感?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和子由四首送春苏轼梦里青春可得追?欲将诗句绊余晖。酒阑病客惟思睡,蜜熟黄蜂亦懒飞。芍药樱桃俱扫地,鬓丝禅榻两忘机。凭君借取法界观,一洗人间万事非。【注】法界观:佛教华严宗主张的证入法界的观法。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交代写作缘起。“和”的意思是“唱和”,本诗是诗人为应和弟弟苏辙而写的。B.首联呼应题目,表明“青春”虽然已难挽回, 但仍能以写诗度过余生的积极心态。C.本诗章法绵密,语意前后勾连。颈联上句关联

10、“梦里青春”,下句上承“酒阑病客”。D.尾联表达愿望,诗人希望借法界观洗除世间之烦恼,反映出佛教思想对他的影响。2.本诗第二三两联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这两联是如何借景抒情的?8、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问题。对酒陈与义新诗满眼不能裁,鸟度云移落酒杯。官里簿书无日了,楼头风雨见秋来。是非衮衮书生老,岁月匆匆燕子回。笑抚江南竹根枕,一樽呼起鼻中雷。注释:衮衮:相继不绝。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倒装切入,写诗人被倒映在酒杯中的飞鸟和浮云触动却找不到适当的诗句来表达。B.第三句的叙述中饱含感慨,诗人感叹自己整天忙忙碌碌,周旋于案牍文书中,没完没了。C.第四句诗人想象不久之后,

11、楼头阵阵风雨吹起,景象苍凉萧瑟,秋天将近,不禁感伤。D.尾联照应题目,诗人要抛开那些烦恼,痛快地喝上一通酒,醉后往床上一躺,进入梦乡。2.“是非衮衮书生老,岁月匆匆燕子回”两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结合诗句内容,从手法和情感抒发角度赏析其妙处。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题老学庵壁陆游此生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茆只数椽。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太平民乐无愁叹,衰老形枯少睡眠。唤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扫地亦随缘。【注】此诗为陆游晚年蛰居故乡山阴时所作,此时金兵已占领北方领土,宋朝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描述了老学庵的概况,由竹子搭建、茅草覆盖而成

12、,十分简陋。B.诗人把老学庵当作自己的精神家园,可以在书斋中读书度过一整天。C.颈联写诗人虽年老退居山阴,可看到百姓生活太平无忧,依然感到高兴。D.尾联是对诗人日常生活境况的描述,照应首联中的“萧然”,同时充满生活气息。2.诗人为什么“少睡眠”?请根据诗歌内容简要分析。1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岩居僧赵师秀开扉在石层,尽日少人登。一鸟过寒木,数花摇翠藤。茗煎冰下水,香炷佛前灯。吾亦逃名者,何因似此僧?1.下列对全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题,僧人所居并非殿阁参差的宝刹,也非游人熙攘的胜境,而是罕有人迹的深山。B.颔联绘僧人所居山间景象,颈联具体写其生活,虽无惊

13、人之笔,但精练自然,无斧凿痕。C.尾联发出感叹,间接抒发了自己对离尘出世生活的向往之情。D.前六句将僧之居处、环境、生活都写到了;尾联向往之意溢于言表,是主题思想的点睛。2.颔联“过”“摇”两字生动形象,请结合诗歌分析其精妙之处。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及解析:答案:1.C;2.意为千万别去嫌弃这些坎坷的坡路不如城里平坦,我就是喜欢这样拄着拐杖听这铿然的声音。“莫嫌”“自爱”,两个对比强烈的感情词凸显了作者虽仕途不顺但仍“以险为乐,视险如夷”的豪迈精神、开朗乐观、意气昂扬的态度,绝不气馁颓丧。解析:C项,“野人”诗中应是诗人自己,不是农夫。唯有“野人”,脱离市集、置身名利圈外而躬耕的诗人,才有余裕

14、独享这胜境。唯幽人才有雅事,所以“市人行尽野人行”。从“野人”身上感受到一股幽人守志僻处而自足于怀的味道,而那自得、自矜之意,尽在不言中。故选C。 2答案及解析:答案:1.B;2.友人离别的不舍,对友人的担忧。首联写送别的宴饮中,与友人手挽着手,饮酒送别,依依不舍。提醒友人经过蓝关之后,寒气减弱。安慰友人不必因为下第而伤感。颈联描写了明丽美好的春光,每年都有科举,中举的机会还多。鼓励友人积极入世进取。希望友人不必在江海沧波之中惆怅留连,不要作出世隐居之想,应该积极入世进取。解析:B.诗句是比喻手法 3答案及解析:答案:1.A; 2.故园之思(怀乡之情)。写故园海棠花开、眼前燕回絮飞的美好春色,

15、寓情于景,抒发思乡之情;爱春、惜春之情。春光明媚,诗人爱之欲餐,抒写爱惜春天之意;年华老去,愁对春光的孤寂之情。诗人在春光中孤独地老去,抒发枉抛光阴之叹。B解析:“眼前”错,第一句“故园” 4答案及解析:答案:1.B; 2. 对吴王城昔盛今衰的悲叹。昔日的吴王城宫殿肃穆宅房温馨,柳翠花开,歌舞升平;眼前“国作荒原人作灰”,诗人悲叹之情油然而生。 对晚唐江河日下的优虑。诗入所处的时代,正是晚唐时期,目睹吴王城的荒凉情景,联想到晚唐的现状,忧虑之情凝于笔端。 流露出国祸消沉的情绪。诗人目睛世间的兴衰变化,感受到世态炎凉,表现出一定的消沉情绪。 暗含人生苦短、要珍惜当前美好的感慨。人生也像吴王城一样,美好是短餐的,要珍惜每一天的美好时光,这些美好一且失去,就难以逐回。B解析:1.“实写”分析不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