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最新word论文】关中主要粮食作物单产的古今比较研究【农林学专业论文】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6.50KB
约11页
文档ID:8959398
【最新word论文】关中主要粮食作物单产的古今比较研究【农林学专业论文】_第1页
1/11

1关中主要粮食作物单产的古今比较研究沃野千里的陕西省中部的渭河平原古称关中,关中地区是中华民族较早开发的地区之一,秦汉时期这里早已是闻名全国的富庶发达的粮食主产区那么,秦汉时期关中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有多高?相当今制亩产多少?二千年来,几种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增加速度的快慢诸多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二千年来农业的发展有一宏观的纵向认识,并有助于我们窥探其中若干理论性问题秦汉时期的亩产量史料关于秦及两汉农作物产量的记载较多,我们择其高者作为研究对比的参照系 《史记·河渠书》载:秦修郑国渠就“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 ”汉武帝时河东守番系上书言:“穿渠引汾溉汾阴、蒲坂下,度可得五千顷五千顷故尽河堧弃地,民茭牧其中耳,今溉田之,度可得谷二百万石以上 ”是说引汾河水浇灌晋西南农田,每亩可产粮四、五石其后庄熊罴亦上奏曰:“临晋民愿穿洛以溉重泉以东万余顷故卤地,诚得水,可令亩十石 ”《史记·货殖列传》有“名国万家之城,带郭千亩,亩钟之田”之说,将拥有成千亩亩钟之田作为富甲一方的标志之一以上所引,均极力强调水利的实惠重要,所言亩钟产量是秦汉时期的最高产量但研究秦汉亩产涉及古今衡量和亩制演变,不可不察。

言及西汉亩制学者有大小亩之说(1) ,认为汉武帝时期大小亩并行,但又明确指出洛水以西,即今西北和西南地区推行二百四十步为一亩的大亩制本文所要研判的对象恰好在关中地区,故就亩制而言,这一地区无论秦代还是汉代,亩的大小是一致的,这是前提之一至于当时单产,在古文献中因持论者所论述的主旨不同,有极力言少者,如晁错说:“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2) 《淮南子·主术训》也说:“中田之获,率岁之收,不过亩四石”,中等田的最高产量在四石以下历史发展了二千年,我们以古之最高产量即亩钟之田的产量与当代的平均产量作比较研究似乎比较公道比较的作物有粟(又称禾,即今之小米)稻、麦、豆等计算古代粮作产量方法有二,一是纯以古文献所提供的容量和重量关系来推算;二是以当今某种作物单位体积的重量结合文献中的相关作物的单产容量来折算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前者因文献所提供的容量和重量换算数据不十分准确,而易产生误差;后者因古今同一作物千粒重的差异,也有小小误差,千粒重的不同是由作物的品种和水肥及作务的好坏形成的本文用两种方法研究推算,然后综合考察分析力求找到较能反映客观实际的数据《睡虎地秦墓竹简》载:“粟一石六斗大半斗,舂为糲米一石” (3) 。

《说文》段注:“糲,粟重一为十六斗大半斗,舂为米一斛曰糲 ”(4)竹简整理小组认为恰与“简文相合” 这也被张家山汉墓竹简所证实:“程禾程曰:禾黍一石为粟十六斗泰(大)米斗,舂之为糲米一石” (5) 以上的“石”皆为衡石,而非容量又秦简云:“稻禾一石为粟廿斗,舂为米十斗” , “叔、答、麻十五斗为一石”此处的二个“石” ,同样是衡石即重量单位秦简整理小组的铨释有误(6) 这同样从汉简中可以得到证明:“王程曰:稻禾一石为粟廿斗,舂之为米十斗……程曰:麦、菽、答、麻十五斗一石” (7) 并且可以证明,秦简“叔”前脱一“麦”字这样,我们便知道,在秦汉时期,16 斗粟(即禾) 、廿斗稻、2十五斗的麦、菽、答、麻,它们的重量都是一石,即当时的 120 斤这是我们计算秦汉亩产的重要依据之一古人谈论农业产量多以石、斛、钟为单位多数学者认为秦汉时期石与斛等容,钟的容量有六斛四斗与十石两说,分歧相当大,迄今无定论(8) 本文两说并采,分别以之计算出两个产量,再比较研究哪种容量接近实际秦汉亩制为 240 方步,每步 6 尺,每尺 23.1 厘米,据之可知当时 1 亩合今0.692 市亩(1 公亩=100 平方米=0.15 市亩;0.231×6×240÷100×0.15=0.692市亩) 。

由此可求得当时最高产量(每亩 1 钟)及合今制每市亩的产量表 1 各种农作物每斗重量*单位:斤作物名秦汉制重量(250 克/斤)折合今制(500 克/斤)文献依据禾(谷)7.23.6粟重一石为十六斗大米斗(《说文·禾部》)禾黍一石为粟十六斗泰米斗(《张家山汉简·算数书》 )麦84麦、菽、荅、麻十五斗一石》 (《张家山汉简·算数书》,第 260 页 )菽(大豆)384荅(小豆)84稻63稻禾一石为粟廿斗(《张家山汉简·算数书》 ,第 260 页丘光明先生将秦 1 斤厘定为 253 克,西汉 1 斤定为 250 克,见丘光明等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度量衡卷》 ,第 171 页和 241 页,科学出版社,2001 年 6月版本文为方便起见,将秦汉每斤均作 250 克计算,差别不大 )于是从每斗作物的重量就可推算出钟亩之田的产量每钟分别以 10 石和 6石 4 斗计算表 2 钟亩之田的产量(1)单位:斤作物名亩钟产量(1)10 石/钟折今亩产量亩钟产量(2)6.4 石//钟折今亩产量4禾360520230332麦400578256370菽400578256370荅4005782563705稻300433192277毫无疑问,视每钟为 10 石,推演出来的产量折算成今天市亩产量,其数字高得惊人,以小麦为例,已远远超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关中地区主要产量县的大田均产,这在古代各种条件的制约下是不可能达到的。

相对来说以每钟为 6.4 石所得数据比较接近实际,但仍高出五六十年代不少,只有稻的产量接近实际比较可信若将“亩钟产量(2) ”中的石视为小石,每石为大石的十分之六,所得数据较为可信(即产量均乘以 0.6,所得数目) 但关于大小石的争论十分激烈,有无大小石;何种情况下用大小石,有说原粮用大石,净粮用小石,亦有反对者,至今莫衷一是另外,秦代并无大小石存在,所以仍不得达诂可以认为古文献中的产量是被文人极度夸张的说法,或者古人所言粟重与容量的折算比例过于粗疏,并不能准确反映实际考虑到作物千粒重古今变化不大(总的趋势今重于古),可试用作物比重来求得秦汉时期的丰产田最高产量经实测,现在小麦每升重约 800 克,则 2000 毫升重约 3.2 斤,而 2000 毫升恰好等于秦汉时 1 斗的容量(9) 下表,小麦每石重量取 31.84 斤,谷子每石 27 斤(10) 此处“石”为秦汉容量,每石 20000 毫升,每钟取 6.4 石稻子仍依古文献所述计算表 3 钟亩之田的产量单位:斤作物名每石重量亩钟产量折今市亩产量折算依据禾276172.8249.7林甘泉主编《中国经济通史·秦汉经济卷(上) 》第 243 页。

麦31.84203.8294.5《考古》 ,1963 年第 1 期第 62 页,西安市文管会:《西安三桥镇高窑村出土的西汉铜器群》 稻192277.5《张家山汉墓竹简》第 260 页对上表需要说明的是,学者曾以小麦实测上林铜器 18 件容量和重量关系,31.84 斤/石系 18 件铜器测量的平均值(11);林甘泉主编的《中国经济通史·秦汉经济史(上) 》也认定:汉代 1 石=2 市斗,1 市斗=13.5 斤,1 石=27 市斤粟汉代 1 石为 20000 毫升,1 斗为 2000 毫升,即秦汉时期 1 斗禾重 2.7 斤,这也是以实物测量所得数据而依古文献所折算的禾与麦每斗(2000 毫升)的重量分别是 3.6 斤和 4 斤,显然偏高,分别高出实测数据 33%和 25%,这就使得以之为依据所得的表 2 中的禾与麦的产量高得令人难以相信,只有稻子每斗 3 斤的重量接近实际,它每斗的重量小于小麦的 3.2 斤大于谷子的 2.7 斤,大致可信需要指出的是农作物的比重随着品种的改良和耕作管理水平的提高在缓慢地增加着,以今天的作物比重所推算的古代产量,其数据会微微偏高,但因其误差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二、秦汉产量与现代农业的比较综合分析表 3 各种农作物的产量,可以看出较表 2 有大幅度的下降各种作物的产量较之“钟亩产量(1) ”基本下降了 50%;较“钟亩产量(2) ”也有较大幅度降低,其中禾的单产只及亩钟(6.4 石/钟)的 75%,小麦单产为亩钟产量的779.6%即便如此,将其与建国前后的关中主要产粮县的全县均产相比较仍是很高的很了不起的产量,甚至与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个别年份相比仍可得出同样的结论下表数据是从新编主要产量县县志中摘录整理的,为了紧凑也限于篇幅个别数字所在年份有提前或推后一年的情况,但数据是准确无误的关中粮食主产县历年均产表⑿从上表可以明显看出,关中主要产粮县建国前 1948 年—1949 年的小麦、谷子亩产量比起二千年前秦汉时期的高产田低得多①小麦,一般均产为百余斤,高者一百七八十斤,最低的兴平县只有 120 斤,只及秦汉亩钟产量 294.5 斤的 40.7%,其差距之大令人惊叹!如若再细察解放前各县极端最低产量,其差距就更令人吃惊,华县 1939 年种植小麦 24.3 万亩,平均亩产只有可怜的 34.7 斤;渭南县,民国“二十四年(1935 年)种植小麦50.60 万亩,平均亩产 88 斤。

”这和古代高产样板田的近 300 斤产量相比有天壤之别,令人难以置信,但这是摘自官方权威志书的准确数字无庸置疑,是古人夸张了,还是后人倒退了,还是另有原因很令人深思,历史发展了二千年怎么还会出现这样低的产量②谷子,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其地位已远远不及古代重要,因其产量低,加之人民食粮结构的习惯性改变,种植面积已大大低于小麦不过产量也是偏低的,建国前的 1949 年户县谷子均产是 146.2 斤,1950 年至 1975 年的 25 年间,最高274.8 斤(1972 年) ,最低 107.5 斤(1968 年) ,其中有八年达 200 斤以上;1976 年—1983 年间最高 320.1 斤(1978 年) ,1983 年为 158.1 斤,仅比 1949 年增加 8.14%长安县的谷子产量只有少数年份亩产超过 200 斤渭南县,几十年间谷子产量徘徊百余斤至二百余斤,最高产的 1972 年达到 238 斤其他县无谷子产量精确统计数字从以上三县的产量看只有户县有两个年份的产量超过古代的亩钟谷子产量③水稻,惟有水稻例外,在建国前后的产量已高于秦汉高产田产量这是因水稻必须生长在水田,终生不缺水,否则即死。

其他作物常种在旱地,而缺水是导致低产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户县(1949 年)为每亩 338.9 斤;长安县在 1949年和 1950 年的亩产量均为 346 斤户县在 1983 年达到 542.7 斤,1978 年创 660斤好收成;长安县 1950 年上 500 斤,最高产的 1971 年 697.4 斤这已是秦汉水稻亩钟产量的 2.5 倍多④豆类作物的比较研究较为困难秦汉时期豆子有菽荅之分,菽是大豆,荅是小豆这两个品种虽存在至今,但人们在统计产量时已不加区分,加之现代豆类种植很少大面积单一种植,豆类栽培多采用间作套种方式,统计产量时有一定误差参照表 2,以每种 6.4 石计算,秦汉时期大、小豆产量已达 256 斤/亩,折合今亩则高达 370 斤/亩若考虑古文献豆类作物的容量与重量的比例关系不够准确,其比重应略大于水稻与小麦相仿佛的因素,另行折算,其亩产也相当今亩的 300 斤上下,也高得出奇三原县最高产年份(1956 年)超过 200 斤,其余年份均甚低,1981 年均产仅 43.4 斤渭南县 1956 年种植 10.32 万亩,亩产164 斤,系该县建国后最高产量;而 1959 年的 7.5 万亩,亩产只有 75 斤。

稍加研判,便可断定秦汉时期豆类大面积产量难达每亩一钟的产量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以来,由于作物品种、水肥、栽培技术、田间管理诸方面的长足进步,加之体制改革激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空前的发展,粮食产量迅速提高如兴平县 1989 年全县数十万亩小麦亩产达到惊人的 599 斤除了表 4 所8反映的各县 80 年代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的。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