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word论文】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学科教育专业论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8958591 上传时间:2017-09-3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word论文】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学科教育专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最新word论文】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学科教育专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word论文】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学科教育专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word论文】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学科教育专业论文】(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道德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道德教育渗透于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之中。中国的语言文字区别于拼音文字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其本身也渗透着伦理道德的内容,所以历来的语言文字教学都渗透着道德教育。中学语文教学理应成为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这对中学语文教学而言是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许多教师就如何实现道德的教育,在方法与层面上有许多建议和意见。但我认为,首要的还是解决道德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问题。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来说,第一要义,就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应当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其次,才是方法问题的讨论。 中学德育大纲指

2、出:“中学德育工作,是关系到能否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的一项战略任务。 ”柳斌同志说,德育的“主渠道是学校教育,在学校教育里面,各个学科的教育又是主渠道,要重视把主渠道抓好,学校德育的各个学科的教学不能只单纯的讲知识,应当渗透德育的要求” 。何东昌同志认为:“各门课在德育中有不同的功能,如理科要渗透无神论的教育,语文课要有一些课文对历史上正反面人物,从感情上加以深化,对拜金主义加以鞭答。外语课中要有一些揭露资本主义的东西,这样子把德育正确地自然地渗透到有关课程,决不会影响文化科学的质量,而相反的起到了教书育人的作用

3、。 ” 一、重视和加强道德教育是社会和时代的需要 我们的社会,在进入新的世纪之后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人们的商品意识和观念不断加强,更加注重自我,更加意识到个体的存在,“以人为本”的观念深入人心,民主意识在强化,同时,人们更加讲究实惠,也富于开拓、敢于冒险了。但是在另一方面,一些层面上,人们又往往过分强调自我,许多人鄙弃理想、荣誉,一些人甚至违法乱纪,党风、官风、民风中出现了许多消极、腐败的现象,在人与人关系中渗入了金钱唯上的因素,这些都是对社会伦理道德的挑战。应该看到,过去普遍信奉的集体主义,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等等,在他们的心目中已不像过去那样耀眼,他们在开放的感召下良莠不

4、辨地接受新东西,把好的传统也丢掉了,不文明、没礼貌已不是什么个别现象,违法乱纪、道德败坏的事也时有发生。这一切对我们的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为我们进行语文教学改革,使语文教学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塑造和培育一代新人提出了新的重大课题。 邓小平同志早就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因此,如何提高中学生的道德水准,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问题,而是教育的大方向问题,只有在语文教学中给伦理道德教育以突出的位置,才能使语文教育走出困境,使之适应社会和时代的需要。 二、重视和加强道德教育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 语文是中学课程中十分重要的学科,它集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

5、、知识性、综合性于一体,它向学生所展示的,是生活、社会、历史、人的思想感情等方方面面。就语文教材而言,作为信息载体的语文课本,差不多包括了人类文化传统中各个领域的积淀,上至天文,下及地理,草木虫鱼、声光化电、飞禽走兽、世态人情,无所不有,特别是多方面地表达了各个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作者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认识,体现了各个时代、作者所认定或贬斥的各种道德规范。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科学人生观的教育。学人生观教育,包括理想抱负,坚持真理,2献身精神等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的教育;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而艰苦奋斗的教育;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果实的教育;发愤求学,努力进取的教育等。 三、语文教学

6、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的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的渗透,并不是抽象空洞的道德概念的灌输,不是枯燥乏味的政治说教,也不能用“强迫命令”的方式,要学生这样做或不那样做。它应当是“文”与“道”的和谐统一,应当是落实到课文教学实处的,能引起共鸣的,在学习知识过程自觉自愿接受的,因此,因文释道是十分重要的。同时,语文教学中的伦理道德教育不同于政治教育,它应该是通过对课文中所蕴涵之情之理进行分析之后而进行的,它的一切依据也应该是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在教学中心须把“语” 、 “文”与“道”,语” “文”与“人”结合起来。例如学习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可以引导学生认识要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需要付出和努力,使他们有正确的理想和追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生活观,激发他们对人生和社会的使命感、责任感。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这种教育,以课文为纽带,紧紧联系着“道”与“人”,形象而生动,学生往往会欣然接受,受教而不知在受教,进而使师生情感融合在一起,达到互相教育,共同提高的境界。 总之,发挥语文学科特有的优势,使我们的语文教学适合社会、时代的需要,适合未来与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从根本上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