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城市建设发展战略的研究以四川为例

上传人:sa****02 文档编号:89579726 上传时间:2019-05-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正文+城市建设发展战略的研究以四川为例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正文+城市建设发展战略的研究以四川为例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正文+城市建设发展战略的研究以四川为例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正文+城市建设发展战略的研究以四川为例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正文+城市建设发展战略的研究以四川为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正文+城市建设发展战略的研究以四川为例(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城市建设发展战略的研究-以四川为例 摘要随着国家加大对西部省份经济建设的投入以及政策扶持,四川省的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呈现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但是在与全国一些沿海的省相比较,其城市发展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缓慢和落后,而且在城市化的进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文章通过分析四川城市发展的特点以及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城市发展战略对策的建议,探索出一条独具四川特色的发展之路,促进四川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四川省 城市发展 战略 生态 一、四川省城市建设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之间封闭性强,城乡二元结构突出 四川地区许多城市工业兴起是国家产业布局调整的产物,属于外部植入型,因而城市与周

2、围农村的经济联系较差,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封闭性较强,发达的城市与落后的农村二元结构明显,城市的发展并没有起到应有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作用。 (二)城市数量较少,地区差距大,分布不合理 四川现有的城市难以覆盖整个四力!地区,以至至今仍有许多地区很少受到城市文明,特别是大中城市文明的辐射和影响。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城市方面的反映表现为区域城市化的空间差异:一是四川城市化水平的地区差距很大。二是四川地区城市密度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三是四川自身地理条件等诸多因素制约,四川地区之间的差异也很大,四川盆地城市密度最高其密度甚至比中部地区的平均密度还要高的多,但在川西藏、川西南山地等地区却很少有城市分布。总体

3、上讲,四川城市数量较少,密度偏低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四川地域经济的落后,也使得四川城市布局呈现出严重的地域不平衡。 (四)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低,。2011年全国的城市化率突破了50%,而四川省的成都、攀枝花的城市化率都达到了60%,高于全国10%;然而除此之外,其他的城市都在40%以及40%以下,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 五)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 基础设施一般分为经济性和社会性两大类,经济性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运输、能源、邮电通讯等设施,社会性基础设施包括科研、教育、卫生等设施。因“公共服务”部分对社会性基础设施已有所论及,这里重点分析经济性基础设施。 四川省通过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工作,尽

4、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城乡基础设施、尤其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仍较滞后。在提升城市区域基础设施水平、特别是构建现代化的公共交通体系方面,与上海、广东、北京等发达城市的差距还较为明显,关乎民生的市政工程尚未完全普及,城市交通道路和设施还不完善,人均道路面积较低,公共交通格局单一。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目前的建设,包括修建污水处理厂、垃圾回收站,连通水、电、路、网等,更多处于满足农村需求的初级阶段,水平和质量不高;而上海、天津等发达城市已进入全面推动城乡公共设施建设接轨阶段,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和程度更高。 二、城市建设发展所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交通条件

5、 四川省地形以山地为主,山地占整个省份总面积的70%,四少JJ适合城市大规模建设的地区不多。三是从交通条件看,在公路、铁路、沿海、内河航道及其他交通要道经济发达地区两侧人口较密,离交通线越远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口越稀。四川盆地四周高山环绕,自古以来就交通不便,出入困难,素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从建国以来国家就在改善四川的交通运输情况,但一直到现在,交通运输仍是全省经济发展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二)城镇数量太少,规模太小,其服务于周边村寨的半径大,辐射集聚效应受到影响而减弱,各种经济要素向城镇集聚效果不明显,这些城镇难以发挥在城镇地区内核心地位的作用,对范围内的农村地区的带动力量也不强,这

6、就造成四川地区的城镇与乡村之间城镇化双向动力弱化,城镇发展进程缓慢。 (三)由于历史经济发展基础、恶劣的自然环境条件、落后的生产技术和产业发展水平限制,从整体上看, 四川很多地区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低,经济实力较弱,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不能有效拉动城镇发展所需的消费经济,也不能为城市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阻碍了城市建设的发展。 城市发展战略的实施策略 (一)“控制大城市规模,积极发展中等城市,大力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城市建设的总体方针。但由于各省区条件不同,在执行中还需区别情况、因地制宜,四川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改变其城市发展战略方向:立足小城镇建设,积极而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大、中城市、严

7、格控制特大城市建成区规模,加快特大城市郊区镇和相邻小城市的城市景观群落建设”。 (二)抓住有利时机,加速调整城市产业结构。产业结构不平衡,是四川城市经济发展缓慢、经济效益不高的重要原因。为此,必须因地制宜,从抓好企业的组织结构出发,促进产品结构的调整。同时,要根据国内外市场的变化,选择在一个城市重点发展一个或儿个主导产业部门,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根据全国一些城市的经验,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抓好适应性调整,以技术进步为动力,抓好开发性调整;以配套完善为手段,抓好挖潜性调整;以高新技术为后,抓好超前性调整。产业结构必须与经济发展的水平相适应,而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打破

8、原有的均衡,导致产业结构发生相应的改变。合理的产业结构是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它将促使经济向更高的水平发展;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将影响甚至阻碍经济的增长。合理的产业结构也是区域健康发展的前提。它不但有利于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发挥区域优势,提高区域产业经济效益,增强区域经济实力;而且还有利于满足区域不断增长的人口和社会发展需求。同时,合理的产业结构也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区域持续发展的保证。成功的经济发展都是在一次次产业结构的合理变动后所取得的,产业结构的及时合理变动,可以促进经济的快速、稳定的增长。 (三)统筹城乡发展,扩大城市规模。统筹城乡发展,就是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立以工促农、以

9、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缩小城乡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包括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空间结构和文化与观念等四个方面。其中,产业结构的城乡统筹就是要推动区域中心城市与经济腹地的产业升级,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具体来讲,自贡、乐山、泸州、南充等区域中心城市的产业结构应向现代化转型与提升,实现产业发展的集聚化、高度化和服务化,通过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引导人口向区域中心城市聚集,使其尽快发展成为特大城市和超特大城市,不断完善城市等级体系; 小城镇应依据其区位、资源、历史等条件合理整合现有工业,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以产业为支撑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集聚; 广大农村

10、地区应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城需型新兴产业”。就业结构的城乡统筹主要表现为农村劳动者就业结构的城市化转型,应大力加强中心城市和小城镇的产业发展为农民就业的城市化转型提供机会。空间结构的城乡统筹是在不改变城市和乡村空间存在的前提下,加强交通、通讯、电力、金融、物流、信息乃至环境治理等方面的城乡网络建设,拓展城乡经济的空间联系。文化与观念的城乡统筹就是引导城市先进文化向农村传播和辐射,促进农村文化更新进步。统筹城乡展,也是扩大城市规模,构建超大型城市乃至巨型城市的重要途径。 (四)、县域内推进新市镇和新农村建设 县域主要由小城镇和乡村构成,因此县域的新型城市化就表现为新型城镇化,即推进小城镇和乡村就

11、地实现城镇化,属于典型的结构转换型城市化道路。小城镇的新型城镇化就是要将小城镇建设为新市镇,乡村的新型城镇化就是推进新农村建设。 新市镇建设的前提是发展产业,产业发展必须坚持“产城一体化”,即以产业发展为前提建设城镇,以城镇建设为基础发展产业,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相互融合、联动推进。四川的小城镇应根据其区位、资源和基础设施等条件选择农贸、工贸、商贸、旅游等产业中的一个或几个作为自己的主导产业,结合空间规划合理布局产业发展空间,在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推动城镇空间布局的优化和整体城市性的提高。基础设施是新市镇建设和发展的物质平台和载体,应按照城市标准规划与建设新市镇的基础设施和市政公共工程,完善基础设施

12、功能,提高基础设施水平。同时,在新市镇建设过程中还应推进小城镇的管理与文化由传统式向现代化转型,在社会管理与社会文化方面提升新市镇的“软实力”,塑造新市镇的新风貌。 针对四川存在的“三农”问题,四川新农村建设必须从农业产业化抓起,即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工业资本、商业资本等投资农业进行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就是要转变农业发展模式,以工业理念办农业,走产业化发展道路,拉长产业链,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结语 城市是人类活动集中的地方, 是人类和社会各种现象汇集的场所, 是折射人类文明的“万花筒”。因此,四川城市的发展建设除应注重对文化传统的延续、 对历史文脉的传承外,还应注意吸纳和反映多元文化和文明,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使城市实现自然、科学、人文及生态的有机融合。 在突出自己特色的同时, 应重点打造自己现代化、 未来型城市的形象,应坚持与时俱进、创新的精神,使城市的规划建设面向国际,面向未来,走自己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特色化的城市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1赵曦:中国四川工业化发展研究M.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2熊理然:“西部经济发展的主体空间依托及重点区域”J.改革2007 年第 10 期。3四川省经济发展研究课题组.四川省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思路与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1,(8).4陈柳钦:“产业集群与城市功能优化探论”J.经济前沿2007 年第 9 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