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自杀、自伤行为预防与干预(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陈曦)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572840 上传时间:2019-05-28 格式:PPT 页数:99 大小:1.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少年自杀、自伤行为预防与干预(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陈曦)_第1页
第1页 / 共99页
青少年自杀、自伤行为预防与干预(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陈曦)_第2页
第2页 / 共99页
青少年自杀、自伤行为预防与干预(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陈曦)_第3页
第3页 / 共99页
青少年自杀、自伤行为预防与干预(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陈曦)_第4页
第4页 / 共99页
青少年自杀、自伤行为预防与干预(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陈曦)_第5页
第5页 / 共9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青少年自杀、自伤行为预防与干预(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陈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少年自杀、自伤行为预防与干预(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陈曦)(9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青少年自杀、自伤行为预防与干预,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陈 曦,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生来就不热爱生命,因为生命既是幸福的前提,也是创造幸福的源泉;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不恐惧死亡,因为生命对于人只有一次。人类为什么会自杀? 生命的权利只有一次,是什么原因导致施行自杀者选择如此极端的方式对待生命? 当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动物会不会像人类一样自杀呢?,问题:,自杀所产生的影响,有研究资料表明,一个人的自杀可以持续影响到家族的3代人 至少给周围的30人造成影响 家庭或家族希望的破灭 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和谐校园建设中的极不和谐音,2003年9月10日,被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自杀预防协会共同制定为首次“世界预防自

2、杀日”。,历年主题,2003年自杀一个都太多 2004年拯救生命,重建希望 2005年预防自杀是每一个人的事情 2006年理解激发新希望 2007年终生预防自杀 2008年全球化思维、全国性计划、地方化行动 2009年社会文化因素与预防自杀,自杀的概念,有意或者故意伤害自己生命的行动。,自杀的定义,自杀:任何有意企图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称为自杀,分成二类其一为自杀死亡另一为自杀未遂 自伤行为:为企图蓄意伤害身体,且严重到足以造成组织的破坏,这样的行为并不是想要死亡,这样的行为常是一种抒解压力的行为方式;所以自伤行为并不等于自杀未遂,因为他并不想死。,1974年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将自杀行为分为

3、: (1)自杀意念:自杀意念是指只有自杀动机而无相应的行为,也没有造成死亡。 (2)自杀未遂:自杀未遂是有自杀动机,也有可导致死亡的行为,但未造成死亡的行为。 (3)自杀死亡:自杀死亡是指故意自我伤害并导致死亡的行为。,自杀的心理过程,自杀萌生 自杀彷徨 自杀决定 自杀实施,自杀意念,定义:希望杀害自己的想法,并计划何时、何地与如何执行自杀的行为,并且想到自己的死亡可能对别人造成的影响。 青少年有10-20%在过去一年中有自杀意念,有吸毒与精神疾病的比例更高。 并非所有的年轻人都认为自杀可能会造成无法回复的死亡;发展到何种阶段,可以了解死亡的不可回复,主要靠家庭与学校的教育与儿童本身对于死亡或

4、疾病的经验,一般认为十岁以后比较能了解死亡的意义。,青少年自杀手段分布,就自杀手段而言,中国自杀者使用最多的方式为服毒和自缢,占总数的80一90。中国女性以服毒(以镇静安眠药及抗精神病类药)为主要自杀手段,而农村青年女性则以服农药为主要自杀手段。其他自杀手段依次为投水、自缢、高坠等。 就服毒的性别比例而言,女为男的2倍。,青少年自杀地点分布,就自杀地点而言,自杀者对风光绚丽的名山大川情有独钟。 在中国黄山,1980-1991年已发现的自杀尸体110具(仍有相当多的自杀者尸体未被发现),死者95为20-35岁的青年,大多数自尽者是从天都峰之巅鲫鱼背纵身跃下。 庐山1979年一1989年发生200

5、多起自杀案; 峨眉山的金顶、西岳华山的落雁峰,东岳泰山的舍身崖、南京长江边的燕子矶等都是自杀多发地段。 大桥也是自杀的高发地带,南京长江大桥建成至1988年12月统计,已有950人自杀,武汉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等均有数百人投江自杀,近年由于守桥武警加强巡逻抢救,江桥自杀死亡率已大大下降。,自杀分类:,按动机分类: 利他型自杀 利已型自杀 失范型自杀 按性质分类: 仿自杀 决意自杀,按自杀结果分类: 企图自杀 未遂自杀 成功的自杀 按发展过程分类: 冲动型自杀 理智型自杀,学生自杀的类型,1寻求解脱 2自我防御 3放任性自杀 4报复性自杀 5威胁性自杀,消除对自杀的误解,1.威胁别人说要自杀的人

6、不会自杀 面对生与死,所有的人都会犹豫不决,将自杀的想法与别人交流,是为了获得理解和帮助,记住;即使病人只是威胁要自杀,我们仍要把这种威胁当作真正的危险来处理。,2.自杀行为是精神病态的表现 事实上仅有部分自杀末遂者自杀成功者患有精神障碍,他们中大多数人是具有严重的抑郁、孤独、绝望、无助、被虐待、受打击、深深的失望,失恋或者别的情感状态的正常人。 (注:对任何自杀病人都要进行精神状况评估,对任何精神病人,都要进行自杀危险性评估),3.与想自杀的人讨论自杀将诱导其自杀 事实是:与向自杀的人讨论自杀,可以使病人感到有人关心自已的问题,有利于更好地评估自杀危险性,有利于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

7、,因而有“百利而无一害”。,4.自杀是一种不合理的行为 对你来说,自杀也许是不合理的,但对病人来说,常常是合理的。个别情况下,治疗者也会认为自杀是病人合理的选择。病人也可能认为自杀的想法是不合理的,并且会为此而痛苦。,5.自杀发生在家族中,具有一种遗传倾向 这个问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肯定的结论;自杀的家庭聚集性肯定与学习机制有关;很可能也有家庭环境有关.,6.想过一次自杀,都会总是想自杀 事实上大部分人只是在他一生中的某个时候产生自杀行为,他们大多数人能从短时的威胁中恢复过来,学会适应和控制,长久地生活,使自已的生活丰富多彩,免受自我冲出的威胁。,7.一个想自杀的人开始表现慷慨和赠送个人财产,表

8、明这个人有好转和恢复的迹象。 事实上大多数想自杀者在情况好转后,才有精力开始做出一定的计划,安排他们的财产。这种个人财产的安排有时类似于最后愿望与遗嘱或处于矛盾的冲突状态。,8.病人已经从危机中恢复过来,不会再自杀 事实当一个人看起来开始恢复的时候;当严重抑郁的病人变得情绪活跃起来的时候;当自杀后出现“欣快”的时候;且记-往往是最危险的时候。,9.想要自杀的人是真的想死 事实上很多人并不想死,他们只是想要逃离那个令人无法忍受的境遇,大部分曾经想过要自杀的人现在都很高兴他们还活着。他们说当时他们并不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他们只是想终止自己的痛苦。,10.自杀者有精神疾病 事实上仅有小部分自杀未遂者

9、或自杀成功者患有精神疾病。他们大多数人是处于严重的抑郁、孤独、绝望、无助、被虐待、受打击、深深的失望、失恋或者别的情感状态的正常人。,学者施奈德曼(Shneiidman)也总结了自杀者的六个特征: 一是境遇特征,不能忍受的心理痛苦,心理需求受挫; 二是意动特征,自杀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是情感特征,绝望无助,内在矛盾冲突,“进退维谷”; 四是认知特征,思维狭窄,爱钻牛角尖; 五是人际特征,谈论自杀,寻找出路; 六是连续性特征,长期被动的应对方式,将自杀作为解决人生问题的唯一方法。,自杀青少年常见的临床心理特质,情感上:自觉有强烈的心理与情感上的痛苦,缺乏安全感与成就感,感到无助与孤立无援。

10、 气质上:易焦躁不安、冲动个性、容易发怒(对刺激过度敏感)、追求完美、退缩且少与人互动。 认知上:常以极端的二分法看事情、矛盾的心态、错误的观念、认同自杀行为。 不良的解决问题技巧:逃避 、压抑、取代或否认(不成熟的方式)。,儿童青少年与成人自杀行为的不同,儿童会认为死亡是可以回复的 青春期前的忧郁症很少见 认知能力不足以经历严重的无望感与计划成功的自杀行为 较无能力接触危险的方式 较能接到受家中与学校的支持 多半是冲动的行为(有50%从意念到实行不到15分钟,少有强烈的自杀意图与计划),自杀与发展-不同年龄心理考虑,儿童期:对自己的不信任、羞耻、怀疑、有罪恶感的儿童,难以发展正向能力与生活态

11、度。(鼓励孩子尝试会成功且被支持的活动) 青春期(15-24):对自我认同的问题我是谁?我想成为怎么样的人?产生疑惑 (鼓励探索自己的力量与兴趣及支持性的倾听) 成年期:产生自我认同挣扎,与他人关系的孤立造成自我沮丧、低自尊。(鼓励建立亲密感,接受团体治疗与成长团体。),自杀与发展-不同年龄心理考虑,中年期:身体能力衰退、心灵迟滞造成沮丧、失落感。Erickson认为健康的成年人是负有生产力的,要有意义的方式去奉献给社会。(多重生活目标,即使追求上受到阻碍,也不至于太沉重强烈危机感。) 老年期:心理上的寂寞、消极、绝望感增加,Erickson认为用有意义和积极的态度存在于生命之中的健全感。(使

12、用回忆治疗法,多关心老年人心理需求,不要只注重物质生活。),自杀与发展-不同年龄认知考虑,儿童期:儿童的死亡概念是不成熟的,他们无法了解死亡的终结性与不可逆性。因为他们不了解自杀,无法思考多样复杂的结果。 (引导深层了解死亡,学会表达痛苦、游戏治疗、艺术治疗) 青春期:青少年认知有跳跃式进步,能抽象性思考结果,变得过度完美主义,自我中心主义者极端自我幻觉、同侪效仿行为、刀枪不入的危险意象、嗑药、酒后驾车。,自杀与发展-不同年龄认知考虑,青年期:经历对于人生抉择认知的再次评价,会再度订定新目标与方向,了解关系的结束,离开安稳的工作,离开父母(大多数对于人生变化的抉择是会付出情感的代价。) 壮年期

13、:改变认知的主要因素-对时间流逝有了具体的体认,开始注意时间消逝,花了多少时间完成既定目标,且依在活固过去的决定,后悔当初的选择,在语言上表达出绝望感,因为他们无法适时作出令自己满意的决定。,自杀与发展-不同年龄认知考虑,老年期:认知的改变包括学习力减退还有一直重复之前学过的东西,这些退化会使老人意识到死亡是自然法则,无法从生命中避免,使老人有了自杀意念尤其是癌症末期的老年人。,自杀与发展-不同年龄环境考虑,儿童期:家庭是最大的影响力,被忽略或虐待的孩子,饱受紧张与愤怒的孩子必须负担超龄的责任,以自杀的方式寻求解脱。学校的求学经验如果一再受挫,也会导致忧郁的产生,不断的自卑会造成不健康的工作观

14、。 青春期:同侪影响,无法得到同侪认同就会自我否定。贺尔蒙的改变,酬酒与嗑药,自杀与发展-不同年龄环境考虑,青年期:通常是婚姻与事业的问题,自杀高危险群有无法获得丈夫认同的家庭妇女,面临失业或被降职的男性,得到AIDS或HIV阳性反应者。 中年期:许多失落事件,如亲友死亡,空巢期,小孩们的独立,内在认知的改变,造成自我退缩与酬酒而成为自杀影响的因素 老年期:失去配偶、退休、换小房子、朋友往生、慢性病失落建构在一起,来不及疗伤,同时孤单又寂寞,失去经济上的安全感,结伴自杀。,自杀的理论,1 心理动力观点 自杀是由一个人经历强大的心理刺激时激发的内部冲突所导致的。有时,这种刺激不仅可使一个人倒退到

15、更原始的自我状态,也可使这个人对他人或社会的敌意进行抑制,致使他对别人或社会的攻击转为内向投射,产生自杀。不过,在一些极端的案例中,自伤或自惩意向有可能转为攻击他人,产生他杀。 2 社会学观点 迪尔凯姆的理论认为,社会压力与影响是自杀行为的主要决定因素。,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 他假设人的心理是由意识和无意识构成的。它们就好象一座水中的冰山,在水面上的是意识,在水面下的是无意识;也正像实际中看到的冰山一样,(水面上的)意识只是心理结构中的一小部分,而(在水面下的)无意识则是一个相当大的构造。,自杀企图形成的历程则可分为七个阶段:,(一)对他人的期待形成压力; (二)为达成

16、他人的期待而忽视自己的情绪与需求; (三)由于无法达成他人的期待而产生自责与反抗; (四)有外在压力而造成重大危机; (五)有导火事件产生使情绪陷入忧郁、忿怒状态,而生自杀意念; (六)对事件的认知做窄化解释,且缺乏弹性,致对未来产生绝望; (七)想要脱离困境而采取自杀的行动。,人本主义:需要层次理论,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B.Weiner,1982),数学考试成败的原因分析,积极的归因模式,消极的归因模式,无望感- 无望感比忧郁症更能预测自杀的意念或行为。 不良的问题解决能力与技巧-自杀企图青少年比较没有解决人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处理方式没有弹性,少利用认知修正的方式,只着重问题的内容,期待自己希望的结果,但对于负面结果常无法接受,对于成功的看法也较为负面。 不良的归因模式-将失败看成自己的错误,并影响到个人生活的每个层面。,压力与压力源,压力的含义 压力又称应激,是由紧张刺激引起的,伴有躯体机能以及心理活动改变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 压力既包括紧张,也包括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