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word论文】浅谈中学化学教学的阶段性【学科教育专业论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8957094 上传时间:2017-09-3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word论文】浅谈中学化学教学的阶段性【学科教育专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最新word论文】浅谈中学化学教学的阶段性【学科教育专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word论文】浅谈中学化学教学的阶段性【学科教育专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word论文】浅谈中学化学教学的阶段性【学科教育专业论文】(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浅谈中学化学教学的阶段性在中学化学里,有许多化学概念、原理,在不同层次的教材中有不同的定义或叙述。像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在高中教材中,先是以得氧失氧为标准来定义的,接着以化合价变化为依据来定义;在高中教材中,则以电子得失或电子对的偏移为标准来定义的;当然更完善的定义是在大学教材中以氧化数的变化为依据进行定义。又如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在初中时指的仅是一种元素的一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在高中学了同位素后才得到了完善和准确的定义,即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该元素所具有的所有天然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平均值。再如物质结构理论,在初中教材仅介绍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以及离子化合物、共

2、价化合物形成的初步知识,高中教材则分别介绍了核外电子运动状态、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原子结构、化学键、分子结构、晶体结构等物质结构理论。 可见,同一概念、理论,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叙述方式、不同的定义方法,这就是教学的阶段性的体现。对于不同的教学阶段,除了有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外,还有同一内容在不同阶段如何把握各个环节、分清教学阶段性、掌握好教学尺度的问题。 一、尊重认识规律,注意循序渐进 化学教学的认识规律一般是:从宏观现象到微观物质结构,从静态的物理性质到动态的化学变化,从定性描绘到定量测算,从成熟的理论介绍到学科前沿研究展望。对新化学概念、原理的教学过程来说,一般是由简到繁、由表及里、

3、从已知到未知、从低级到高级的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 前面讲到的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物质结构理论,就是循环上升,逐步完善知识体系的。这样可以减小难度,使学生易理解,也容易巩固掌握。例如初中开始讲元素的定义时,学生仅知道中性原子,而对带电荷的原子离子、原子结构理论都未接触,若要透彻理解“元素”概念是较困难的,只有在今后的不断学习中才可加深理解。 当然,循环上升,不是重复。如高一硫酸一章中,若反复重复初中化学的酸的通性,而不重点讲解硫酸的特性,则学生是不感兴趣的。有些概念在形成过程中重现和反复,这是认识上螺旋上升的体现,是认识上由浅入深的表现,是必要的。 各个阶段的教学要求切忌过高。教学大纲上指出:“在

4、化学教学过程中,不可能一下子深刻地讲授概念的全部内容,而往往是先讲授初步的概念,然后,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而逐步地扩大和加深,逐步趋向较为完善,因为学生是不可能一下子就全面而又深刻地掌握概念的。 ”这一方面,往往被走上教学岗位不久的年青教师忽视了。 另外,教学进度也应符合认识规律,教学进度过快或过慢都是不妥的。过快,欲速则不达;过慢,学生已掌握了教师还在“唠叨” ,学生没兴趣,听得厌烦,毫无效果。 二、尊重学生的思维特点,注意教学直观性 在中学阶段,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转化阶段,并由此导向辩证逻辑的初步发展。它的思维特点是:一方面积极寻求对各种经验材料、具体

5、事实作出规律性的总结说明;另一方面要用理论来指导进一步扩大知2识领域。 在化学概念、原理的教学中,尊重学生这样的思维特点,是教学阶段性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保证。举例来说,高中学生在学习了化学反应后,学习了卤素、碱金属、物质结构、周期律、氧族元素、氮族元素等知识、理论,接着,运用所学理论为指导,以元素周期为系统再去学习电解质溶液、电化学等内容,那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逻辑思维发展,是从具体知识上升到理论又用理论作指导去获得丰富知识,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从而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 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教师帮助学生形成概念时,要采取通

6、俗易懂的方法,多联系生活实际,多运用生动比喻,多利用形象的插图、挂图及多媒体手段,多讲事实,多做实验,充分运用直观手段,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理解理论。例如,在讲原电池概念时,先演示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索,再配合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去理解。对有些抽象的概念、理论,必须借助直观的语言去帮助学生形成理解,用恰当的比喻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如讲催化剂的作用时,可用翻越高山时在山下开凿了一条隧道作比喻。当然,比喻既要通俗又要恰当,否则将导致科学性错误。 三、尊重知识的科学性,注意学生的可接受性 中学阶段,学生抽象概括、逻辑思维的能力较差,不容易进行复杂的分析,不习惯进行逻辑推理,已有的知识又有

7、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中学生的接受能力是受限制的。 在化学教材中,有些概念和理论的定义或叙述方式、理论的深广度,常常跟学生的接受能力产生矛盾。如何处理这一问题,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之一。应该肯定:理论和概念的教学,必须十分注意科学性。科学性是教学的起码要求,绝对不能似是而非、曲解和错误,不然,那将误人子弟,影响学生以后的学习。但是在讲解时不能照本宣读,更不能“以辞害意” ,必须在不影响科学性的前提下,用“中学化”的语言,促进学生的理解,以利于概念和理论的掌握与运用。 总之,知识、能力都有不同的层次,掌握知识、提高能力都有一定的过程和阶段性,在化学教学中,只有根据中学生的认识规律、心理特点,明确教学大纲的要求,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