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百灵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附答案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89559096 上传时间:2019-05-27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咸阳百灵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陕西省咸阳百灵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陕西省咸阳百灵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陕西省咸阳百灵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陕西省咸阳百灵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陕西省咸阳百灵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附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咸阳百灵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附答案解析(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咸阳百灵学校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高一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中国古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主要是因为A. 统治者的雄才大略B. 小农经济的兴衰关系到封建政权的安危C. 农民起义不断爆发D. “民本思想”和“农本思想”的影响【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又是古代最具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农业和小农经济是国家赋税和徭役征派的主要承担者,直接关系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处于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中国古代明智封建的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政策,扶植小农经济,故选B;A、

2、C、D分别是主观、客观和思想方面的原因,都不是主要原因。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古代农业的特点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特点和评价【名师点睛】对于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常常与现实问题联系起来考查,对“三农”热点问题尤其要重视。例如联系每年的一号文件,我国实施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的相关政策,理解我国农业政策实施得当对稳定农业发展的重大意义等等。2.我国古代的农业是一种典型的精耕细作农业,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是A. 农具的改进B. 技术的提高C. 小农经济D. 国家政策的推动【答案】C【解析】【详解】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它

3、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也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故C项正确;农具的改进和技术的提高都是服务于精耕细作的需要,A和B项错误;国家政策的推动不是主要动力,故D项错误。3.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其基本特征是个体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家生活所需,交纳赋税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全部自己生产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A. B. C. D. 【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是个体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家生活所需,交纳赋税,它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故正确;说法错误,错在“全部”;所以答案选A。点睛:本题是个组

4、合型选择题,可用排除法;小农经济下,农民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不可能全部自己生产,故排除。4.相传,北宋的哥窑在浙江龙泉,以冰裂纹瓷器最为有名。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哥窑所产冰裂纹瓷器应属于A. 白瓷系列B. 青瓷系列C. 青花瓷系列D. 珐琅瓷系列【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中国瓷器自唐代即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哥窑位于浙江龙泉,属南方,故为青瓷,选B。白瓷属于北方瓷器系列,排除A;青花瓷出现于元代,时代不符,排除C;珐琅瓷起始于清朝,时间不符,排除D。答案:B考点:古代的手工业:制瓷业点评:制瓷业是我国古代的重要的手工业门类,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瓷器,南北朝时期的到发展。最容易考到的是景德镇的

5、瓷器、元代的青花瓷、明清之际的粉彩和珐琅彩等。此外还要知道,我国古代手工业分为三种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每种手工业的特点需要把握。5. 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以后历朝都未实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A. 小农经济的发展B. 租佃关系的盛行C. 土地的高度集中D. 农业生产水平提高【答案】C【解析】均田制实行的前提条件是政府手中要掌握足够的土地,宋代以后政府为推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说明土地兼并严重导致政府手中控制的土地数量减少。6.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根本原因是A. 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B. 封建制度渐趋衰落C. 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D.

6、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然经济是特点是自给自足,对外来商品有较强的抵制作用,而明清时期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故D项正确。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需要对外贸易,而不是“闭关锁国”,故A项错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和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不是根本原因,故BC项错误。7.清末民国初,下列现象在社会上不可能出现的是A. 民国成立时孙中山自称朕B. 人们穿着西装祭拜孔子C. 李小姐穿着旗袍拍了一张照片D. 在广州吃到了中西大餐”【答案】A【解析】【详解】孙中山革命的目的是推翻君主专制的统治,在清末民初,显然孙中山不会自称朕,A错误,符合题意;西装是在鸦片战争之后进入中

7、国,民国时期盛行,B不符合题意;旗袍是中西合璧的女子服装,符合此时期服饰特点,C不符合题意;西餐也是鸦片战争之后来到中国,因此清末民国初在广州吃到了中西大餐”符合事实,D不符合题意。8.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一种主要的土地制度。下列关于井田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它是一种国有土制度,土地归全国人所有B. 获得井田的奴隶主对井田拥有使用权,不得转让与买卖C. 井田制在耕作方式上主要采用奴隶集体耕作的方式D. 井田制在法律上被废除是在战国时期【答案】A【解析】A选项错误,井田制虽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度,但是它的归属属于周天子,而不是全国人民;B选项说法正确,井田制下奴隶主对土地拥有使用权,不能转让买卖

8、;C选项说法正确,井田制得耕作方式就是奴隶集体耕种;D选项正确,井田制被废除是在战国时期诸国变法。9.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这段材料反映了明代丝织业中A. 官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B. 私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C. 产生了雇佣劳动关系D. 工匠与机户关系紧密【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资本主义萌芽的理解。由“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得知明代丝织业存在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所以选C。10.新唐书百官志载:“两京诸市署: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

9、,辨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击钲三百而散。”这说明的主要问题是A. 唐对“市”的贸易不加任何限制B. 长安商品经济繁荣C. 唐抑制城市商业发展D. 唐通过有效措施管理城市商业【答案】D【解析】从“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可以看出有专门人员负责“市”的管理,而且“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击钲三百而散”说明有明确的营业时间,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说法明显错误,与材料内容不符;B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商品经济的内容;C选项错误,材料只体现出管理,不能说是抑制。11.明清时期,资本主义开始出现萌芽。但一直到鸦片战争前夕,萌芽虽有壮大却无突破,资本主义始终未能成为时

10、代的主要潮流。其最根本的原因A.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不断侵入B. 腐朽封建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C. 中国始终没有出现独立的手工工场D. 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封建制度的阻挠,故B项正确。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不断侵入主要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故A项错误。手工工场只是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表现形式,不是原因,故C项错误。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只是外部原因之一,故D项错误。12.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A.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

11、家畜养殖的传统B.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C. 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D. 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特点的理解能力。题干中的两个成语分别与种植业和家畜饲养业有关,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特点。A项表述不全面,C、D两项与题意无关。故选B。考点:中国古代的农业。点评: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包括:其一: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其二:所有制结构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其三: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其四:生产模式精耕细作;其五: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

12、相结合、自给自足)。13.“坊巷桥头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这则材料反映的商业繁荣的景象最有可能出现在()A. 商代B. 汉代C. 唐代D. 宋代【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坊巷桥头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反映出城市中市、坊的界限被打破,店铺可以随处可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北宋开始,城市中市、坊的界限被打破,故D项正确;唐代之前,商业活动受到政府的严格管理,市、坊严格分开,故ABC项排除。14.造成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 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B. 土地私有制度的存在C. 政府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D. 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答案】

13、B【解析】【详解】从材料“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反映的是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的根源是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度的存在,故B正确。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是土地私有制而导致的,不是根源,排除A。政府也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只是无法根除,C错误。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是由于土地兼并造成的影响,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需要掌握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的表现和原因,解题的关键是注意限定信息“根本原因”和对对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的原因的识记。15.据统计,在1921年中国的棉纺织业中,全国纱锭的41%集中在上海,10%集中在武汉,11%集中在天津,而接近棉花产地和销

14、售地的内地,纱厂很少。这集中反映了当时A. 民族工业的地区分布极不平衡B. 民族工业中的轻工业发达,重工业落后C. 民族资本主义已经十分强大D. 自然经济并未受到冲击【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1921年中国的绵纺织业中,全国纱锭的41%集中在上海,10%集中在武汉,11%集中在天津,而接近棉花产地和销售地的广大内地,纱厂很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民族工业的地区分布极不平衡,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轻工业发达,重工业落后,故B项排除。当时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不可能强大,故C项错误。当时自然经济受到了巨大冲击,故D项错误。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15、的曲折发展特点16.下列材料中能够体现出中国古代专制政府抑商政策的是A. (汉)“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B. (唐)“客行田野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C. (宋)“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D. (清)“士之子恒为士,商之子恒为商”【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可知,D项正确,表现对商人的歧视和身份限制,符合题意。A项说法是政策的松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可以排除;B项判断不出政府的抑商政策,可以排除;C项说法是商业藉由农业而存在,农产品依赖商业而流通,互相辅助依存,而不是互相毁伤.这样,好的法则,美好的意愿,何尝有一日不在天下流行呢,也不符合抑商政策。本题答案为D。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17.重农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