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附答案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89559051 上传时间:2019-05-27 格式:PDF 页数:36 大小:1.4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北京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北京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北京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北京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附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附答案解析(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央民族大学附中中央民族大学附中 2018201820192019 学年第二学期学年第二学期 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第第卷(共卷(共 6060 分)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一、选择题(每小题 1 1 分,共分,共 7070 分)分) 1.在中国古代的信仰中, “社”是土神, “稷”是谷神,但“社稷”却被用做国家的代称。这主要 是因为 A. 鬼神迷信思想盛行 B. 中国古代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 人们要依靠土地和谷物生存 D. 国家的税收主要是土地上出产的谷物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社稷是指国家与山河,材料中的“稷”是谷神,这说明古代的最高统治者非常的重视农 业生产,小农经

2、济需要中央集权的保护与支持,小农经济是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所以 B 项正确。 A 项明显错误,CD 两项是无关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农业为立国之本 2.诗经 、 楚辞既是中华文学宝库的瑰宝,也可以作为研究当时社会经济的第一手材料。 诗 经中出现了 135 种植物, 楚辞中出现了 100 种植物。其中“稻” “黍”等作物两者都有记录。 由此可以推论出 A. 经济重心已移至长江流域B. “稻” “黍”等作物已经广泛种植 C. 外来高产农作物大量引入D. 楚辞成书时间略早于诗经 【答案】B 【解析】 诗经的国风中多为北方民歌, 楚辞是南方文学成就的反映,根据材料文字

3、“稻 黍等作物两者都有记录”可知, “稻” “黍”等作物已经广泛种植。经济 重心已移至长江流域是在南宋时期,A 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B 项表述符 合题意,正确;“稻” “黍”不是外来的农作物,C 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 楚辞成书时间略晚于诗经 ,D 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 3.历史现象发生在特定的历史时空之中,出现于下图所反映的历史空间中的经济现象是 A. 农业生产以集体耕作为主 B. 劳动工具材质以青铜器为主 C. 铁犁和牛耕逐步得到推广 D. 南方经济逐步超过北方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根据材料图片信息“秦、韩、赵、魏、齐”

4、,结合 所学知识可知,这属于战国时期,当时铁犁和牛耕逐步得到推广,故 C 正确;商周时期农业生产 以集体耕作为主,故 A 排除;战国时期劳动工具材质并不是以青铜器为主,故 B 排除;南宋时期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南方经济超过北方,故 D 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判断图片反映的历史阶段,学生应该抓住图片信息“秦、韩、赵、 魏、齐” ,据此即可判断是战国时期,再结合所学知识从铁犁和牛耕逐步得到推广的角度入手,即 可排除无关选项。 4. 学者许倬云说,精耕细作型的农耕文明讲究聚族而居,代代相传。不少中国文人即使在城市里 呆很久,也认为是“客居”,迟早也要还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精耕细作

5、的小农经济 重视农业的观念 “安土重迁”的思想 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商品流通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精耕细作型的农耕文明讲究聚族而居,代代相传。不少中国文人即使在 城市里呆很久,也认为是“客居”,迟早也要还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精耕细 作的小农经济、社会重视农业的观念以及“安土重迁”的思想,故正确,故 A 正确。家庭 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商品流通,导致商业发展,不属于农业文明特点,故错误,故组合 错误,故 B 排除。组合错误,故 C 排除。组合错误,故 D 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 5.2016

6、年是殷墟妇好墓考古发现 40 周年,首都博物馆为此举办了王后母亲女将展览。该墓共 出土礼器、乐器、工具、生活用品、武器、马具、艺术品、杂项八大类青铜制品 468 件。由此可 以推论出殷商时期 A. 农业落后,未出现青铜农具B. 技术进步,青铜器品种多样 C. 战争频繁,武器均用青铜铸造D. 社会发展,广泛使用青铜制品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A 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材料文字 “该墓共出土礼器、乐器、工具、生活用品、武器、马具、艺术品、杂项八大类青铜制品 468 件” 可知,B 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C 项表述“战争频繁” 、D 项表述“广泛使用

7、”都不符合史实和 题意,均排除。 6.三辅黄图未央宫:“织室,在未央宫,又有东西织室,织作文绣郊庙之服。 ” 汉书百 官公卿表:“少府属官有东织、西织令丞,河平元年省东织,更名西织为织室。 ”这两段文献材 料中涉及的都是 A. 民营手工业 B. 官营手工业 C. 家庭手工业 D. 工场手工业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依据材料“织室,在未央宫” 、 “少府属官有东织、西织 令丞”结合所学可知,东、西织室是西汉时期在都城长安设立的服务于皇室的工场,只为帝王、 贵族服务,属于官营手工业。因此 B 选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的是官营手工业,因此 A、C、D 选项错误。故正

8、确答案为 B 选项。 7.唐朝时期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这一历史时期 A. 青铜冶炼成就突出 B. 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制瓷格局 C. 纸币在南方开始流行 D. 棉布成为百姓的主要衣料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唐朝手工业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制瓷格局,故 B 正确;商周时期青铜冶炼成就突出,故 A 排除;北宋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 ,故 C 排除;唐朝 时期棉布并不是百姓的主要衣料,故 D 排除。 8.观察下图与唐朝相比,宋朝城市商业活动发生的变化 A. 对经商区域的限制被打破 B. “草市”盛行,集镇兴起 C. 出现了按地域集结的商帮 D. 政府加强对商业活动

9、的监管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宋朝城市商业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图片反映了宋代城市打破了坊市 界限,故 A 正确;材料图片没有反映“草市”盛行,集镇兴起,故 B 排除;明清时期出现了按地 域集结的商帮,故 C 排除;材料图片的变化反映了政府放宽对商业活动的监管,故 D 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观察图片的变化,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宋代城市打破坊市界 限的角度入手,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9. 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人田货。 ”该 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A. 限制商人经营范围B. 增加赋税收入 C. 加强商人户籍管理D. 保

10、护小农经济 【答案】D 【解析】 A 项错误,材料并未说明商人可以经营什么样的行业或者是不能经营什么样的行业;B 项明显错 误,材料明显体现的是加强对商人的管理,与增加税收相反;C 项错误,材料说明商人有单独的 户籍,不能有土地,目的是为了抑制商业的发展,让更多的人从事农业。D 项正确,小农经济是 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保护发展小农经济。 【考点定位】必修二古代的经济政策 10.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质德弗兰克认为:“11 世纪和 12 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 最先进的地区。自 11 世纪和 12 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和城市 化方面远

11、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 ”下列史实不能够印证材料观点的是 A. “交子、会子”的出现 B. 坊市界限的打破 C. 商帮的形成 D. 官营手工业的发达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考查宋代商业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出现“交子、 会子” ,故 A 不符合题意,排除;宋代城市打破了坊市界限,故 B 不符合题意,排除;明清时期 商帮形成,故 C 符合题意,故选 C;宋代的官营手工业发达,故 D 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 ,学生应 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宋代和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史实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

12、选项。 11.对下图所反映明代工商业的历史信息解释准确的是 A. 经济中心开始向向南方转移 B. 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C. 工商业地区专业分工明显 D. 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明朝工商业发展,材料图片反映了明朝工商业地区专业分工明显,如茶叶、棉 纺、外贸、制瓷、盐等,故 C 正确;明朝之前经济中心早已开始向向南方转移,故 A 排除;材料 图片无法体现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故 B 排除;明朝政府并未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故 D 排除。 12.明清时期,社会上有“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之说, “新安”和“山 右”是当时人数最多、实力最强

13、的两个商帮。他们分别是 A. 苏商和晋商 B. 徽商和晋商 C. 浙商和晋商 D. 徽商和浙商 【答案】B 【解析】 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即在于抓住材料“明清时期” 、 “商帮”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 期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即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再根据材料 “江南则推新安” 、 “江北则推山右” ,可知,安徽在长江以南, “江南新安”即指徽商;山西在长 江以北, “江北山右”即指晋商。可知,B 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CD 均不符合史实,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了明清商业的发展,解答的关键是从明清时期,社会上有“富室之称雄者,江南 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之说

14、切入,结合明清商业的发展进行思考。 13.清朝唐英陶冶图说记载景德镇“商贩毕集,民窑二三百区,终岁烟火相望。工匠人夫不下 数十余万,靡不借瓷资生” 。这反映了当时 A. 景德镇开始成为瓷都 B. 瓷器出口量大幅增长 C. 手工业分工日益细密 D. 私营制瓷业发展迅速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民窑二三百区”可知指的是民营手工业,由“终岁烟火相望”可知景德镇制瓷 业繁荣,故 D 正确;景德镇开始成为瓷都是在元朝,材料是清朝,故 A 错误;材料未体现瓷器出 口,故 B 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景德镇手工业分工,故 C 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景德镇制瓷业的繁荣,紧扣材料“民窑二三百区,终岁烟

15、火相望”两句即可得出 制瓷业发展迅速的结论。 14.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 200 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 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 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在于 A. “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 B. 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C. 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 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统治者厉行“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导致中国 缺乏海外市场无法发生革命性变

16、化,故 A 项正确。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不适应工商业发展是没有 发生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内在根本原因,而不是直接原因,故 B 项错误。鸦片战争后, 白银的大量外流是导致中国没有形成强大的、日后能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外在原因, 故 C 项错误。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是导致中国没有形成强大的、日后能扫荡 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外在原因,故 D 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明清时期中国无法形成强大的、日后能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原因,要 求学生把握材料中“内部直接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正确答案。 15.19 世纪中期,中国经济结构的主要变化是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近代工业开始出现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小农经济完全破产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列强对华经济侵 略,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