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试题: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上传人:【**** 文档编号:89558807 上传时间:2019-05-27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293.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试题: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试题: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试题: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试题: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试题: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试题: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试题: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 检测试题 (时间:40 分钟 满分:85 分) 编者选题表 考点角度题号 自然经济的社会影响 1 光武帝度田 2 农业的主要 耕作方式 与土地制度经济重心南移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庄园经济的发展 4 手工业的 发展明朝制瓷业的发展 5 汉王朝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 6 唐朝政府征收茶税 7 两宋时期城市职能多元化 8 南宋时期政府重视市场的监管 9 商品经济发展 明末清初传统义利观受到冲击 10 宋明抑商政策的松动 11 古代经济政策明朝国家征收商税具有重要的 积极意义 12 综合13、14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 1.(2018安徽合肥二模)“法

2、自君出,权尊于法”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 为政教之用” 、家族国家本位、实现社会和谐等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立 法思想和价值取向。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 B.宗法制为内核的政治结构 C.外儒内法的封建统治思想 D.大河流域独特的地理环境 解析:A 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中国古代 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的是自然经济,A 项正确;宗法制、外儒内法的思想都 属于上层建筑层面,B、C 两项错误。大河流域独特的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 有一定影响,但不能起决定作用,D 项错误。 2.(2018山东济南一模)光武帝刘秀曾两次下令度田(清丈土地,核实户 口

3、),但均告失败。特别是像河南、南阳等地,度田官都知道“河南帝城多 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根本不敢如实度田。据此可知光武帝度田( ) A.触犯了地方豪强地主的利益 B.削弱了中央政治经济力量 C.破坏了均田制度的顺利推行 D.推动了田庄经济迅速发展 解析:A 据材料可知,阻碍光武帝度田的主要是“近臣” “近亲”等地方 豪强势力,这说明该举措触犯了其利益,故 A 项正确。光武帝“下令度田 (清丈土地,核实户口)”目的在于加强中央经济力量,故 B 项错误。均田 制自北魏开始实行,光武帝生活在东汉时期,在此之前,故 C 项错误。材料 反映了中央意在削弱田庄势力,故 D 项错误。 3.唐宋时期,江南一

4、带稻麦复种范围不断扩大,面食种类不断增加,包子、 馒头、千层饼等已出入寻常百姓家,从而出现“饮食混乱,无南北之分” 的现象。这反映了( ) A.南北经济交往密切 B.经济南移趋势明显 C.饮食文化日益丰富 D.耕作技术不断提高 解析:B 南北经济交往密切与材料中仅强调江南一带变化不符,故排除 A 项;根据材料得出唐宋时期南方经济获得发展,土地利用率极大提高,进而 出现饮食方面的变化,故答案为 B 项;饮食文化日益丰富仅为材料现象而 非本质,故排除 C 项;耕作技术不断提高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D 项。 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除了役使田里、从事农业生产外,还 从事开矿、冶铁、制盐乃

5、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这些行业虽 历来为国家控制,但私家“与公竞争,以收私利”的情况时有发生。材料 表明这一时期的( ) A.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 B.庄园经济一定程度上促进民间手工业发展 C.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D.庄园手工业逐渐能够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 解析:B 据题干可知,庄园中的冶铁、制盐等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竞争的 情况时有存在,但材料并未提及官营手工业发展如何,不能得出盐铁专卖 制度形同虚设,故 A 项错误;庄园中的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形成竞争,以获 取利润,有利于民间手工业发展,故 B 项正确;庄园经济是为了满足庄园的 需要,属于自然经济的范畴,故 C 项错误;庄园手工业与官

6、营手工业的竞争 只是“时有发生”,远不能达到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的程度,故 D 项错误。 【新知生成】 古代家庭手工业和庄园手工业等方式的存在与发展,其作 用首先是满足家庭和庄园自身的需要,体现了古代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特 点;其次,古代家庭手工业和庄园手工业的存在与发展,客观上促进了手工 业的新发展,其剩余产品,会走向市场,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5.(2018山东聊城一模)传统观点认为明代的釉上红彩为宣德朝 (14261435 年)所首创。下图是 1964 年在南京明故宫遗址出土并被南京 博物院收藏的白地釉上红彩云龙纹盘(残片)。考古专家认为盘上所绘的 云龙纹是明代洪武朝景德镇官窑瓷的典型纹饰

7、。据此推知,明代( ) A.景德镇官窑烧制的彩瓷供宫廷使用 B.官窑已经能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 C.釉上红彩首创时间提前到洪武年间 D.彩瓷和珐琅彩的制作工艺日趋成熟 解析:C 考古是比较科学的历史实证手段,通过出土文物等一手资料推断 的历史结论“云龙纹是明代洪武朝景德镇官窑瓷的典型纹饰”比较准确, 因此题中考古发现把明代的釉上红彩首创时间提前到洪武年间,故 C 项正 确。A 项非材料反映的信息,故排除;官窑的瓷器主要供各级贵族使用,不 进入市场,故 B 项错误;珐琅彩出现于清朝,故 D 项 错误。 6.(2018甘肃兰州一模)古丝绸之路是历史上中华民族和世界广泛接触 和交流的见证。汉武帝时期

8、,“自敦煌西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往往起 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 ”由 此可知( ) A.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B.西汉政府严格限制出境商旅 C.汉王朝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 D.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解析:C 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期,在轮台、渠犁一带有屯田兵卒数百人, 设使者校尉加以统领护卫,用以供给出使外国的使团所需,反映了汉朝对 丝绸之路的重视,故 C 项正确。A、B、D 三项中“张骞” “严格限制” “交 流频繁”均与材料不符。 7.(2018安徽合肥一模)茶叶在唐代已成为生活必需品,市场广泛,著名 茶园规模大、产量多。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

9、税。这说明唐朝时( ) A.人们消费观念发生变化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茶叶成为农民主要财源 D.南北经济交流日益频繁 解析:B 据材料可知,茶叶作为一种经济作物,在唐代成为生活必需品,市 场需求加大,种植规模扩大,并成为国家税收的一部分,这说明茶叶作为农 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故 B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消费观念” “农民主要财 源” “南北经济交流”,故 A、C、D 三项材料均未体现。 8.(2018河北石家庄质检)据文献记载两宋时期,“士大夫发迹垄亩,贵 为公卿,谓父祖旧庐为不可居复以医药弗便,饮膳难得,自村幢而迁于 邑,自邑而迁于郡者,亦多矣。 ”又如奉化李雄飞之父,“隆于教子,其

10、徙城 市,便二子之从师也” 。这主要反映了两宋时期( ) A.土地兼并导致农村经济萧条 B.工商业市镇吸引大量人口 C.科举考试促进重学风气形成 D.城市职能呈现多元化特征 解析:D 据材料可知,两宋时期,士大夫从乡镇迁徙到城市的原因主要包 括方便医药、饮膳、从师受教育等方面,这说明城市职能在政治、经济之 外更趋多元化,故 D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土地兼并,故 A 项错误;材料中 “城市”不一定特指工商业市镇,故 B 项错误;C 项只涉及部分材料信息, 片面。 9.(2018北京四中一模)南宋时期,商品价格由行户、行头、官府三方制 定,将商品质量分为精、次、粗三等,然后按照质量等级确定商品价格,

11、最 后将制定好的价格登录在案写成状文,报送官府专门管理价格的部门备案。 这表明当时( ) A.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B.商品价格由市场决定 C.官府操纵商品价格 D.政府重视市场的监管 解析:D 据材料可知,南宋时期官府参与价格制定,并由专门部门将定好 的价格写成状文备案,这反映了政府对市场进行严格管理,故 D 项正确。 由材料“商品价格由行户、行头、官府三方制定” “按照质量等级确定商 品价格”可知,B、C 两项错误;A 项材料未体现,且“高度发达”不符合史 实。 10.(2018广州综合测试)明末清初在江南地区流行的善书,其内容多劝 诫乡绅“不搀搭低银” 、商贾“当银钱足其等色”及大众“不行使

12、低假银” 等。这些善书的流行反映了当时江南地区( ) A.农业生产不受重视 B.白银大量外流 C.传统义利观受到冲击 D.市民阶层兴起 解析:C 据材料可知,明末清初在江南地区流行的善书主要是劝诫人们诚 信、不弄虚作假,即倡导重义轻利,这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存在违背重义轻 利传统义利观的行为,故 C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农业生产” 、对外贸易 和“市民”的内容,故 A、B、D 三项与材料不符。 11.宋代时“如工商杂类人等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并解送”;到明代,仅 盐商子弟考取进士者就有 180 余人,成为举人者有 340 余人。这一现象说 明( ) A.四民等级观念在宋代以后趋于消失 B.抑商

13、政策在宋明时期出现一定松动 C.“贱商令”抑制了商人的社会地位 D.古代在科举领域不存在抑商的现象 解析:B 等级观念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直存在,趋于消失说法太绝对, 故 A 项错误;根据题意可知,工商业阶层在宋代、明代也可参加科举考试, 这说明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故 B 项正确;题中提到 的是对商人地位贬低的松动,实际上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故 C 项错误;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一直存在抑商现象,故 D 项错误。 12.(2018河北衡水二调)明朝许孚远在疏通海禁疏中指出:“守汛 兵众数千,年费粮赏五万八千有奇,内二万则取足于商税,若奉禁无征,军 需缺乏,势必重敛

14、于民,民穷财尽,势难取给。 ”这表明( ) A.明朝商税收入成为地方财政主要来源 B.明朝重农抑商政策已经发生根本变化 C.明朝军费开支巨大造成财政入不敷出 D.国家征收商税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解析:D 据材料可知,商税对军需补给具有重要意义,如果商税不足,民穷 财尽,就会造成军需供给困难,故国家征收商税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D 项 正确。材料未涉及地方财政内容,故 A 项错误;明朝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故 B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政府总体财政收入情况,故 C 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其中 13 题 25 分,14 题 12 分, 共 37 分) 13.(2018河北衡水调研)

15、研究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农贷问题,是理解 中国农村经济生活中“国家农民”关系的一把钥匙。阅读下列材料,回 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时期部分国家赈贷及其用途类别 时间史料出处类别 文帝三年 贷种食未入,入未备者,皆 赦之 汉书文 帝纪 生产和消费 并贷 元狩三年 徙贫民,衣食皆仰给县官, 假予产业 史记平 准书 生产和消费 并贷 本始四年遣使者振贷困乏 汉书宣 帝纪 生产性 借贷 地节三年假田与贫民,贷种、食 汉书宣 帝纪 生产和消费 并贷 初元元年 假公田与贫民,家资不满 千钱者,赋贷种食 汉书元 帝纪 生产和消费 并贷 清康熙年间部分国家赈贷 年份地区事由贷放措施 赈贷 物 康熙三年浙江海宁

16、刮飓风、 修海塘 动款货币 康熙五年广东旱灾动支通省积谷散赈谷物 康熙十年淮扬民饥 截留漕粮 6 万石,并备 仓米 4 万石 粮米 康熙三 十七年 江南寿州 凤阳等十 二州县 水灾免额赋,发常平仓谷谷 康熙四 十二年 山东济 南等 水灾 免额赋、发帑金、截 漕粮 钱、 粮 据中国历代自然灾害及历代 盛世农业政策资料整理 材料二 对小农而言,过贫则造反,过富则独立,只有不贫不富的状态最有 利于国家对小农的控制。中国长期以来国家政权与农村社会都依赖于增 长缓慢的农业剩余,农民依赖于这种剩余而生存,国家依赖于这种剩余而 运作,因此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长久存在。正因如此,在中国历史上, 各个朝代大都有赈贷之举,其主要原因是维持小农的不贫不富的生存状态,以 防崩断国家与小农间的微弱均衡关系。 张杰农户、国家与中国农贷制度:一个长期视角 材料三 夫发仓廪,本以利民,而其弊反甚:仓舍一启,豪强骈集;里胥乡老,匿 贫佑富。公家之积,只以饱市井游食之徒;而野处之民,曾不见得糠秕。富 者连车方舆,而贫者曾不获斗升。 徐光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