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络教学的有效性探讨

上传人:sa****02 文档编号:89556723 上传时间:2019-05-2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艺术络教学的有效性探讨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艺术络教学的有效性探讨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艺术络教学的有效性探讨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艺术络教学的有效性探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艺术络教学的有效性探讨(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艺术学科网络教学的有效性探讨(学号)(姓名)指导教师【摘要】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对人才的要求也有了新的标准,不仅要求精通专业技能,还要求多才多艺,全方面发展。教育模式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现在的教育模式有传统和网络教育模式两种。在艺术学科的教育中,传统的教育模式是培养专业技术性人才的重要方式,但却出现专业教学“唯一性”的现象,甚至部分学院处在艺术教育的真空地带,忽视了人才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思维的培养。网络教育模式可谓弥补了传统教育模式的部分缺陷,培养了学生互动能力、自学能力、合理安排时间的能力。这无疑对艺术学科人才的培养是有利的。对于艺术学科中网络教学的有效性的研究就显得有为重要。下面我们就详

2、细探究下网络教育有效性的问题。【关键词】艺术教育; 网络教育;有效性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政治、生活、文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样的在艺术领域,这种变化也很突出。社会的进步,给从事艺术以及设计的人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因此,艺术学科的人才培养及教育的问题,在现代生活中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艺术学科的教育模式越来越丰富和多样化。尤其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的艺术学科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教授手段,艺术学科网络教学化也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因此,对艺术学科网络教学的有效性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们就以艺术学科为方向,深入探讨一下网络教学对艺术的教育工作的效用

3、问题。一、艺术学科教学模式初探(一)艺术学科传统教学模式艺术学科的教学模式的研究,是工业化以来才开始出现的。工业化以来,以包豪斯为名的设计院校的建立,为艺术学科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指明了方向。虽然包豪斯艺术学校已离我们远去,但是其艺术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至今仍然作为艺术领域人才培养的重要借鉴和参考。其对我国设计的教育和发展,有着深刻而深远的意义。从这一点开来,从现代艺术教育的现状观察和分析可以得出,我国艺术学科传统教学模式可以说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模式。是以教师为基准的传授模式,以老师的经验以及书本为参考对象,完成艺术学科艺术人才的培养工作。它是在现实和实践的的基础之上,老师对学生实行面授、课堂指导的

4、教学模式。这种教育模式比较传统。从客观上来说,这种教育模式仍不失为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我们的艺术学科的教学工作必须一直沿用的教学模式。(二)艺术学科网络教学模式1、艺术学科网络教学现状网络教学是在先进理念指导下,运用网络资源,在教师指导下,促进学生积极自主学习,加强师生交流,加强师生协作研讨,优化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网络教学是通过网络进行的教学法,在这一过程中,网络作为知识与信息的载体而存在,也可作为书籍、视听、媒介等教育媒体的自然延伸,不但可代替传统教育媒介而存在,而且功能与效率方面也更强。网络教学是开发和利用网络知识与信息资源的过程,在此意义上,网络成为学习资源,网络教学

5、则是对此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再生。网络教学还意味着把网络作为教学的一种环境,它已经超越了时空的界限,大得能覆盖全球,没有教师与学生之分,没有区域与时间的判别,因此,网络教学概括起来就是:网络作为教学的工具,网络作为教学的资源,网络作为教学的环境。 网络教学模式已经逐步的运用于学校的教学工作当中,在各个学科中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艺术学科的网络教学,就是运用网络、多媒体等手段进行授课教学的模式。目前,这种教学模式已经在我国的大部分艺术院校得到广泛的运用。网络教学模式在艺术学科的教学过程当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艺术教学的发展有更好的指导和示范作用。2、艺术学科网络教学的特点艺术学科相对于其它的学

6、科门类来说,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因为艺术领域涵盖的范围广泛,与人们的感觉系统紧密相连。它分别从视觉、听觉以及触觉方面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因此艺术学科的网络教学化是非常必要以及普及的。 艺术学科网络教学可以说是网络教学模式领域的一个方面,它涵盖了一般网络教学模式的特点。艺术学科网络教学的特点总的来说主要包括网络教学的时效性,网络教学的交互性以及网络教学的自主性。教学的时效性就是指在艺术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不再受时间的限制,只要有需要,可以自己合理安排时间。教学的交互性主要就是指的学生和老师在网络的环境下,各自以交互的方式呈现信息。在这些信息中,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状况,来调整教学。

7、教学的自主性就是学生根据网络上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源,自觉自主的学习。二、艺术学科网络教学的有效性(一)促进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通过一些调查和学校学生提供的信息。以山东交通学院的交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我们探讨下老师与学生之间在网络教育下,学生和老师的互动交流的问题。目前,山东交通学院的交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的设计教育,基本上采用的是教师与学生一对一、一对多的教学方式,由于时间的限制,对于每周的专业课,教师只能手把手对学生的课程设计进行指导和修改,以致师生之间缺乏互动。网络教学平台则可改变目前这种教学方式,利用学生对网络的兴趣,通过师生之间“头脑风暴式”的在线讨论、在线答疑,建立互动式的教

8、学模式,加大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及时而紧密的交流与合作,让教师了解各课程之间的关系,增强内容的互补,从而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通过这些方面的有效措施,我们可以认识到网络教学对我们的艺术课程的教育工作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二)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艺术学科网络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一个完全开放的环境,和一个较充足而又自由的资源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和兴趣来选择自己学习的内容和方向,再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对于困难和问题可随时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在这种模式中,学生需要明白自己的方向,明白自己的所求,要能自己管理自己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负责,要有较强的自

9、制力和自控力。这种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逐步摆脱传统的教师中心模式,学生由传统的被迫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使学生完全的成为知识的主宰者,真正成为学习上的主人。在艺术学科的网络教学中,在网络上,学生选择相应的课程学习列表进行点击,就可以看到课程内容;网上作业模块提供在线提交作业的功能;网上测试模块提供自测的功能;网上答疑模块提供在班级BBS上互相交流的功能,学生可以发表新主题,也可以回复他人的文章,一切程序都是由学生自己来完成,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通知模块中,学生可以查看已经发布的通知;在专业课程交流模块中,学生可以对课程设置、课题选择、教学管理、教学方式与模式进行交流讨论,教师根据掌握的信息及

10、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方法;讲座讨论模块公布讲座信息,介绍讲座内容,参与者可以对讲座主题、内容、观点展开讨论,发表不同看法,以此促进学习;课题平台模块主要是对课题布置、方案构思、方案设计、成果制作、成果展示等课程设计的整体环节进行全程管理、交流和评价。(三)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在网络教学平台中,网络教学资源系统是网络教学的基础。网络教学资源丰富,这些教学资源包括公共教学素材、公共题库、作品库、试卷库、网络课件库、设计案例库等。为了便于教师查找素材和重复利用课程资源,需要用数据库来对教学资源进行管理。为方便快速查找、浏览与存取,所有的资源都建立了索引信息,以便采集、管理、检索和利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遇到

11、了难题,可以通过网络信息资源求得解答。从而节约了想老师咨询求助的时间。另一方面来说,在网络教学系统中,教师将开发的课程内容在网络上发布,并实施网络教学。学生可以了解培养方案,可选择某些课程进行自主学习,而系统可以自动为学生配置课程学习资源,包括参考书目、自测题,建立跟踪服务,并记录本课程学习的过程。这种便捷的获取知识信息的方式,也有效的节约了学生的学习时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三、结论网络教学是一种有前景的辅助教学方式,艺术学校教育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整合和优化配置各方面教学资源,这将会大大提升高等院校艺术学科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学校对教学程序的管理,促进

12、高校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这也正是我们现在研究网络教学方法的意义所在。也是艺术学科中运用网络教学手段有效性的重要体现。但是看到网络教育好的方面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虽然大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但在课后的学习中,教师也要积极进行引导。教师要根据课程学习的进度提供相应的辅导材料,按照由浅到深的步骤搭建学生的知识结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提问及时作出回答,只有问题得到及时反馈,学生才会积极参加这种网络讨论。设想一下,如果学生的问题很久都不能得到回答,学生还会在网络教学平台上提问吗?网络教学平台的作用和效用又如何得到体现呢?艺术学科中的网络教育是有效的,不过也需要我们大家及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够更好的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增强艺术学科的教育能力。参考文献1曾志明.艺术设计网络教学平台开发研究.教育导刊J.2009(08)2蒋东兴,张继才,罗念龙.高校网络教学现状与对策. 计算机教育J.2004(09)3施建.网络教学现状和发展前景探析. 现代商贸工业J.2011(06)4 赵伟军.高等艺术教育的教学评价研究.艺术教育J.2008(04)5 黄新枝,彭慧卿. 网络教学特点的探讨.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J.2003(04)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