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生助学贷款的风险与对策

上传人:sa****02 文档编号:89556095 上传时间:2019-05-2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大学生助学贷款的风险与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上海大学生助学贷款的风险与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上海大学生助学贷款的风险与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上海大学生助学贷款的风险与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上海大学生助学贷款的风险与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海大学生助学贷款的风险与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大学生助学贷款的风险与对策(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上海大学生助学贷款的风险与对策摘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改革开放工作的进一步深化,人们发现阻碍市场经济发育最主要的因素已不再是国家经济制度,在相当多地区,尤其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人们忽视诚信及诚信建设的思想观念与行为己经成为制约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在高等学校中,大学生的不诚信行为严重地破坏了高等学校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破坏了学校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正常关系。学生考试作弊,学生在偿付金融机构的助学贷款本息时的违约,以及大学生在校学习和就业选择期间的种种不诚信行为,均把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反映在高等学校教育工作者面前。 本文是在全国加大力度资助贫困学生的大背景下,各

2、高校出现了学生贷款还款不理想,违约现象较多的情况,主要从学生诚信教育根源来研究,分析由于贷款学生诚信的缺失,导致风险的存在,通过现象找出原因,并提出实质性的对策,为高校学生助学贷款工作提供有效的借鉴,并最终能够从源头上控制风险。关键词:上海大学生;助学贷款;风险控制;对策目 录摘要I前言11 大学生助学贷款的现状11.1实施大学生助学贷款的意义11.2我国助学贷款实施情况22 助学贷款存在的风险及风险失控的原因32.1存在的风险32.1.1银行的风险32.1.2学校的风险32.1.3贷款学生本人的风险32.2导致助学贷款风险失控的原因42.2.1来自借款人的风险42.2.2来自银行管理的风险5

3、3 上海市国家助学贷款发展现状及问题63.1上海市国家助学贷款发展现状63.2上海市国家助学贷款存在问题74 上海市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识别研究94.1银行方面存在的风险94.2高校方面存在的风险104.3学生方面存在的风险104.4政府方面存在的风险105 改善上海市高校助学贷款风险防范的对策建议115.1建立有效的风险和诚信教育机制,从源头上控制风险115.2完善助学贷款政策及法律体系,从体制上防范风险115.3建立和完善多元资助体系与风险分担机制,从主体上分散风险12结论13参考文献14前言国家助学贷款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金融手段完善普通高校资助政策体系,加大对普通高校贫困家

4、庭学生资助力度所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高校助学贷款制度在1998年开始试点,1999年全面铺开,从2000年9月1日起,中央贴息国家助学贷款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当中经历了几次调整政策,旨在逐步完善高校助学贷款制度。到2007年,国家开始实施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力图进一步推动、扩大贷款规模,不让一个贫困生因经济问题而失学,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十多年的实践证明,我国助学贷款制度在提升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体现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它不仅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助推器,而且在实现教育公平、提升国民素质和减少贫困人口数量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同时,助学贷款

5、属于消费信用贷款,贷款收回问题较为棘手,使银行面临较大风险和身陷入两难境地:一方面,助学贷款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银行不愿放弃助学贷款业务;另一方面,居高不下的助学贷款违约率形成巨额的贷款损失,使银行难以承受。2002年,西安交通大学学生贷款违约率高达50%,成为第一所被银行叫停国家助学贷款的高校。2003年12月,中国建设银行辽宁省分行发放的助学贷款违约率为30%;无论是从银行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的违约情况看,还是单从高校在其网站公布的拖欠名单看,目前,国家助学贷款的违约已经成为不能否认的事实和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因此,亟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信贷组织机构,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运行机制,同时,还应完善

6、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更为科学的评价方法以及合理的管理对策来保障助学贷款的良性发展。正是基于这个出发点,作者选择了上海高校助学贷款风险与对策研究。1 大学生助学贷款的现状1.1实施大学生助学贷款的意义 国家助学贷款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巨大的作用: 1、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人才-培养,特别是使经济较困难的优秀青年得以深造的重大决策。 2、是国家为了利用金融手段支持高等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3、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体系,缓解高校资助经费不足的矛盾。 4、帮助学生树立自立自强观念,鞭策学生勤奋学习、努力上进,有力地推动高等学校学生素质教

7、育的改革。 5、为公民获得公平、公正的教育机会,提供社会保障机制。 1.2我国助学贷款实施情况 1999年,国家首先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武汉、沈阳、西安、南京等8个城市进行了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试点。从2000年9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所有普通高等学校的贫困生均能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在全国推开后,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同时也暴露出政策设计理念和运行机制上存在的问题。由于助学贷款的拖欠严重,平均拖欠率在20%,甚至出现40%的高拖欠率,2004年,各委托银行纷纷暂停贷款业务。 2004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若干意见,建立以风险补偿机制为核心

8、的国家助学贷款新政策、新机制,银行贷款回复正常。2006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苏宁在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全国联网运行新闻发布会上说,助学贷款违约率高达28.4%。如此高的违约率开始动摇银行继续进行国家助学贷款项目的信心,部分地区的经办银行已暂停了这一业务,这将使众多贫困生失去国家的经济资助,陷入失学的困境。 面对“新办法”在地属高校的实施过程中遭遇的冷遇,面对高校贫困生毕业后还贷的压力,财政部、教育部于2006年9月联合出台了5高等学校毕业生国家助学贷款代偿资助暂行办法6,并于2007年正式开始实施,以进一步完善高校资助体系,更好地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解决贫困大学生毕业后还

9、贷的压力。 “自1999年到2008年年底,己经有436.1万名从贫困家庭走出的大学生,通过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圆了大学梦,累计贷款金额达337.1亿元。”虽然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波及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任务更加繁重,但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崔邦众仍然表示,作为促进教育公平的一项重大举措,国家助学贷款的政策不会改变,保障每一个大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承诺也不会改变。 2 助学贷款存在的风险及风险失控的原因 2.1存在的风险 2.1.1银行的风险 对于银行来说,国家助学贷款是其开展的一项信贷业务之一。银行的任何一笔贷款都有风险,但国家助学贷款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普通贷款,而是国家为了帮助贫困

10、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一种资助手段。国家助学贷款的风险主要来自于它的一些不同于一般贷款的特点。这些特点就是:第一,采取了无担保的信用贷款方式;第二,属于个人消费信贷范畴;第三,具有政策性贷款的特征。这三个特点分别造成了银行发放国家助学贷款过程中的风险。 2.1.2学校的风险 如果一所学校的学生贷款的拖欠率过高,那么对学校声誉和未来生源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一所学校毕业生的贷款拖欠率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该校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前景,进而会影响到该校未来招生的生源。同时如果某高校毕业生贷款的拖欠率过高,以至于超过银行的承受能力时,就极有可能破坏银、校之间“共赢”关系,形成利益上的分歧,随之将有可能连带产生银、

11、校之间其他业务往来上的困难与障碍,给双方都带来损失。 2.1.3贷款学生本人的风险 大学生助学贷款对于银行来说有信用的风险,同时对于贷款大学生本人来说也同样存在信用风险。2007年全国建立了集中统一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简称“个人诚信系统,”自2007年1月正式运行以来,基本为每位大学生建立了信用档案,如实一记录大学生开立银行结算账户、信用卡、借用和偿还国家助学贷款以及其他类贷款信息,这样如果大学生助学贷款出现违约的情况将被记录到个人诚信系统中去,这个系统是由人民银行统一建立的,各银行之间可以联网看到该学生的信用状况,这样一来在以后的信贷过程中各银行可以根据学生的信用状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对未

12、还贷学生进行惩治,同时贷款违约的学生还要承担法律责任的风险,所以不良信用的记录,将对今后的个人生活造成很多不便,这就形成了贷款学生本人的风险。 2.2导致助学贷款风险失控的原因 助学贷款风险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来自借款人的风险,一是来自银行管理的风险。 2.2.1来自借款人的风险 一是部分学生信用意识淡薄,对国家助学贷款缺乏正确的认识。由于社会上大多数人不了解商业银行的经营性质,由于宣传上的误区,许多高校学生还没有完全理解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不少学生、学校认为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的政策性贷款,是扶贫贷款,损失最终由国家负担,于是产生了“不贷白不贷、贷后不想还”的思想,而且存在部分学校对贷款学生的准

13、入条件没有严加控制和掌握,以至于出现经济并不困难的学生拿国家助学贷款进行高消费的不良现象。二是部分家庭经济十分贫困的学生,除助学贷款外,还向亲戚朋友举债。债务缠身的学生毕业后,有了经济来源,可能首先考虑偿还其它借款,而银行贷款因此置后。三是还款来源风险。从第一还款来源上看:高校扩招,高校录取人数逐年增多,有助学贷款需求的人数也必然随之增长。同时,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将越来越突出,就业率逐渐下降,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学生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直接决定来借款学生能否有足够的收入来源偿还银行的贷款本息,导致还贷的不确定性增大,预期收入有限或者甚至没有收入来源,第一还款来源匿乏。从贷款的担保方式上看:由于自身

14、家庭贫困,原发放的一般助学贷款大多为第三人保证担保,不少保证人主要是借款人父母、亲属。家庭己经承受了学生在校期间的大量经济负担,第二还款来源实际偿债能力很弱;即使提供了抵押物,基本也是用自有住房作抵押,实现抵押权难度可想而知。四是学生毕业后异地分配,流动性大,客观上增加了学生还贷的困难性。因此成为学生不归还贷款的理由,道德风险加大。 2.2.2来自银行管理的风险 首先,一般助学贷款发放面广、金额小,笔数少,散落在庞大的基层营业网点中,相比较其他品种的贷款而言,不足以引起重视,导致催收不力,是造成一般助学贷款不良较高主要原因之一。其次,助学贷款发放初期,基层网点混淆一般助学贷款和国家助学贷款,理

15、解偏差,部分地区发放失控。第三,一般助学贷款因为资助的绝大部分贫困生分布在广阔的农村地区,撤并基层营业网点后,工作范围地域广阔,基层信贷人员工作量加倍增大,导致催收不及时。第四,一般助学贷款无法落实抵押物,高估担保人担保能力,以及来自社会的压力造成银行不能实施正常的贷款调查审查审批手续。第五,发放国家助学贷款时,银行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难以掌握,只能凭学生填写的申请材料和高校的推荐。考察学生的个人信用时,无从审查学生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现象较为严重。第六,国家助学贷款数额小、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交易成本、管理成本和机会成本都较高,而且贷后也有很高的追偿成本,在社会信用制度建立之前,银行很难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追究违约借款人责任的制度体系,势必造成银行放弃追偿异地就业毕业生的违约贷款。 从金融系统来看,助学贷款业务量越大,银行面临的信贷风险就越高。而且,一旦先期违约的大学生得不到有效惩罚,这种不良的示范效应就会通过信贷市场不断放大,致使助学贷款的系统性风险无法估量,甚至影响到其它法人贷款客户及个人消费贷款借款人的按时履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