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学生心理状况转化中的案例研究

上传人:sa****02 文档编号:89555757 上传时间:2019-05-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学生心理状况转化中的案例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学生心理状况转化中的案例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学生心理状况转化中的案例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学生心理状况转化中的案例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学生心理状况转化中的案例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学生心理状况转化中的案例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学生心理状况转化中的案例研究(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学生心理状况转化中的案例研究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介绍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1)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但这样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也有种种例外情况。(2)需求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人人都有需要,某层需要获得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二是在多种需要未获满足前,首先满足迫切需要;该需要满足后,后面的需要才显示出其激励作用。(3)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相应的,获得基本满足的需

2、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4)五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学生心理状况转化中的案例分析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框架给我们分析学生的生理、心理状况

3、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向,也为相关建议的提出提供了可靠的线索。 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出发,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并及时缓解、疏通其心理压力或者心理障碍,保障校园安全,满足学生的安全需要;可以创造积极向上的、健康温馨的同学间的相处环境,减少学生间的摩擦,也可培养师生间、同学间的情谊,满足其归属与爱的需要;可以通过变更教育理念和改善教育方式,使学生觉得自己得到重视,满足他们的尊重需要;最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成才成人,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 对于教师自身而言,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出发,教师可以系统的发现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所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这些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教师可以更好

4、地认识和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育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同时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推动学校教育改革,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完善其自身的发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在教育事业这个庞大的集体中,班主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2010年的行知中国班主任网络培训中这样说道“不做班主任的老师,不是完全的老师”。班主任工作的核心首先应该是德育工作,而德育工作中最令我们头疼的是那些双差生,转化他们是我们所肩负的重大而艰巨的任务,也是教育工作者不容推卸的责任。下面是一个学生心理状况转变的案例,班主任利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充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将一个基础不扎实,各方面行为表现都不够理想的学生“引入正途”。 1、学生基

5、本情况 由于学校所在城市人口流动性很大,因而所招学生参差不齐。班主任所带的班级是刚入学的初一新生,由于来自全省各地,班上同学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很快的得以融洽。其中有个学生高某,刚开学时情况特别糟糕:上课时要么破坏纪律、拿出大量的零食摆满课桌,扰乱别人学习,要么沉默不语、独自发呆;课间经常无理取闹,与同学闹矛盾也是常有的。他慢慢地成了班里不受欢迎的人,两个星期后他便被孤立了。为了充分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排除影响效率的客观因素,班主任组织了一次“影响学习因素调査”。调査结果显示,高某所获的“投诉票”是最高的。在学习方面,高某的状况也十分令人担忧。高一第一个月的各科阶段小测试均不及格,而其自身并未显

6、现出任何的忧虑抑或是不满意。 为了能够帮助其矫正不良习惯,在学习上获得进步,班主任联合其他老师对其进行了谈话,希望他能改变自我,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积极学习,与同学和睦相处。但经过几番努力,高某都只是口头上答应,行动上却毫无改进。 2、分析诊断 为了能够有针对性地展开教育工作,班主任首先全面地了解高某的家庭情况,并通过其父母对于高某的一些具体情况的描述有了一定的了解。 通过了解,班主任得知高某的父母从事商业活动,家庭比较富裕,因为父母忙于事业,对其生活、学习上的关注不够。然而又因为希望孩子能够在学习上取得好成绩,对其的要求非常严格,花高价请了家庭教师进行课程辅导,但却没有什么效果。对于高某在初

7、中之前的状况,班主任也有了一定的了解。高某父母表示,还是小学生的高某就是老师最头痛的学生,老师经常会向家长反馈其在学校的不良情况。 在此,班主任对于高某的现状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其在行为上的“特立独行”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引起周边人群的关注。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其在归属与爱的需要上没有得到满足,尊重的需要当然不会凸显,因而对于周围同学、老师的反感置之不理,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对于考试成绩的漠不关心也是这个道理,高某自我实现的需要在前面低级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的情况下被压制着,不能形成主导作用。 3、施治方案 为了使高某的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逐渐凸显,当务之急必须是先满足其在归属与爱这一层次上

8、的需求。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我们可以发现,这是改善高某现状的必经之路。 为了能够清除师生间的隔阂,拉近师生间的关系以便进行后续的策略,班主任对于高某的课外活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他喜欢打篮球。正好篮球也是班主任想要了解、学习的体育活动,于是到了课外活动时间,班主任便邀请高某充当“体育教师”进行教学,讲打篮球的技巧,谈论NBA的情况,谈论姚明,孙书豪。渐渐地,高某开朗起来了,还与班主任成为了朋友,并会提示班主任多参加体育活动,这样对身体有好处。但他的纪律等并无多大改进。 首战告捷,再接下来的日子里,班主任开始加强了攻势:一边向他学习打篮球,巩固友谊;一边与他增进交流,讨论生活,进而探讨

9、学习,潜移默化地引导他如何做一名受欢迎的好学生。生活中,真诚地以朋友的身份对待他,碰面时有意识地先向他问好,让他意识到他并不是被忽略的;学习上,在他有了一点进步时就及时给予表扬、激励,以及时建立其自信心。有意识地让班委关注、帮助他,邀请其参与班级活动,给予充分的发言权,令其感受到同学的友好,集体的温暖,班级的接纳。在他生病时就给他适时的关爱,使他感到老师的关心,从而逐渐明确学习的目的,懂得做人的道理。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高某在课上不再捣乱,并逐渐开始认真起来,甚至劝导其他一些对课程稍有影响的同学遵守纪律,班上的同学都惊讶于他的改变。更重要的是,老师布置的作业能够按时上交,不懂的知识点会向老师

10、、同学虚心请教,最终各科测试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得到了各科老师一致的夸奖。 打铁要趁热。高某的纪律表现进步很多,学习意识也逐渐提高了,趁着这一大好形势,应该对“改革结果”加固才行。通过与其他老师商量、与同学协商,在调座次的时候,班主任安排在学习等各方面都很好的同学与其同桌,毕竟“近朱者赤”。在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共同激励及同学们的共同帮助下,高某的学习成绩得到迅速的提高,在该学期的第三次月考中成绩竟然达到了中上水平。 4、案例小结 就现下中国家庭而言,大部分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基于对孩子未来的考量,家长们对孩子寄予的期望都很高,有些甚至近乎苛刻。正如眼睛里容不下一丁点沙尘那样,家长们也不允

11、许思想、心智尚未十分成熟的孩子们有半点的过错,一旦他们出现某些小毛病便如临大敌,草木皆兵,“全家总动员”地进行批评教育,希望将其“带上正途”。殊不知,在很多情况下造成孩子的源头归根究底来自于家长。雨果曾说过“尽可能少犯错误,这是人的准则,不犯错误,那是天使的梦想。尘世上的一切都是免不了错误的。”对于仍在成长中的少年学生来说,言行失当或者偶尔搞恶作剧来自娱,都是正常心理阶段的正常行为,我们大可不必过于紧张而急于纠正。如果他们没有表现出一个少年该有的青春活力,我们反而应当为其担忧。因此,班主任认为,老师、家长都应该让学生、孩子在不断地实践当中慢慢体会到如何行事,这才是妥当的。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

12、斯基也曾指出:“孩子的过失,不管多么严重,如果不是出自恶意,就不应该惩罚他。”研究表明,当一个人认识到自己犯了错误时,其内心都会有改过乃至赎罪的渴望,这是一种心理需要。如果别人宽容地不加以追责,深厚的负罪感反而在很大程度上会令其感到不安和愧疚。学生也一样,他们往往会主动认错或者求助于人,以便摆脱这一折磨而取得心理上的平衡。在被宽容的情况下,他们更愿意承担责任。因此,家长和教师应当努力相信孩子,理解他们的真实感受,帮助他们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因为在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时,他们是乐于改正、接受惩罚的。更有可能的是,即使不予惩戒他们也会在自我反省当中改正。因此,我们要相信学生犯错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抓

13、住了这个进行教育的良机来疏导他们,他们明白的道理将会使他们终身受益。 诚然,“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由于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各有不同,这就必然需要我们走进他们,深入地了解他们的行为、习惯、爱好以及学困原因,以便对症下药,确定行之有效的对策,因材施教,加以正确地引导 赵学漱.中小学教育改革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 , 1995:95-99.。针对像高某这样的因缺少关怀而对学习缺乏兴趣、没有信心的同学,我们可以以爱心为媒,搭建师生心灵相通的桥梁;抓住他课余的兴趣爱好,与他交朋友;在他生病或遇到挫折的时刻,我们给予他关心、问候与帮助;用关爱唤起他的自信心、进取心,使之改正缺点。教育的发展趋势告诉我们,未来的

14、教育,将会以更加迅猛的速度前进,未来需要新型人才,需要全方面发展的人才来贡献于社会,造福于世界。因此,我们更需要以一个能够迅速适应新的发展模式的身份加入教育以及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将个人价值以及能力发展到最大化;以一个发展的眼光来关注教育事业,使其朝着一个融合了理想与现实意义的方向有节奏性的前进;用一种温暖的人性关怀来关爱学生,使其能够在社会发展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并为其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1范铭.解读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影响J.时代教育,2007.2王玉莲.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谈论管理中的激励J.经济师,2003.3杨韶刚.人本主义心理学与教育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4韩宏莉.if.确认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J.渤海学刊,199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