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陶行知《行知行》之思考 microsoft word 文档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555479 上传时间:2019-05-2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陶行知《行知行》之思考 microsoft word 文档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读陶行知《行知行》之思考 microsoft word 文档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读陶行知《行知行》之思考 microsoft word 文档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读陶行知《行知行》之思考 microsoft word 文档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读陶行知《行知行》之思考 microsoft word 文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陶行知《行知行》之思考 microsoft word 文档(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读陶行知行知行之思考江阳区教研培训中心 胡旭光陶行知先生原名陶文浚,后来两改其名,曰“知行”,曰“行知”,缘何几改其名?读陶行知行知行一文,我有两点思考:其一,陶行知先生每一次改名,都表现了他教育哲学思想发生着质的飞跃;其二,从中我们也看到了陶行知先生一生不断追求真理、实践真理的可贵品质。我们先分析陶先生教育哲学思想发生着怎样的质的飞跃。文中称“在二十三年前,我开始研究王学,信仰知行合一的道理,故取名知行。”这是陶先生的第一次改名。当时他就读于金陵大学,开始研究并信奉王阳明的心学理论。王阳明反对朱熹的“先知后行”的观点,认为“知行合一”。王阳明说:“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

2、”“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王阳明还主张“知轻行重”,认为:“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谓真知。”当时的陶文浚接受了王阳明“知行合一”说,特别是王阳明“知轻行重”的思想,并奉为圭臬,故1911年他在原名“陶文浚”之外另立别称“陶知行”。1914年秋,陶先生抱着教育救国的理想赴美留学,师从美国伟大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约翰杜威。杜威教育思想的基础是实用主义哲学。虽然实用主义本质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但却含有辩证唯物主义成份。实用主义哲学又属于“行动的哲学”,重视“行”。杜威论述了知与行的关系,提出了“从做中学”的观点。这一观点表明“做学合一”,也即“知行合一”,这一点

3、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哲学有着相同的地方,但“从做中学”强调“做”是“学”的起点,即先“行”后“知”,这与王阳明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显然同中有异。1917年陶行知回国之后,正式将陶文浚改名为“陶知行”。陶先生回国后,开始宣传杜威的教育理论,提倡试验主义。但是真正实行起来,却遇到了许多的困难。在推行平民教育运动中,在晓庄试验师范学校教育实践中,陶先生深刻地认识到照搬洋理论是行不通的:“自从亲自到民间打了几个滚后,才觉得我们有好多主观的意见都是错的,没有效验的。”中国的传统教育的“老八股”当然要改革,怎么改却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套用杜威的教育理论到处碰壁,促使陶先生开始自己的理性思考,不断反

4、省自己的教育实践,不断探求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理论。首先,陶先生对杜威的教育思想进行批判思考,陶先生认识到杜威的教育思想是改良主义教育,“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和“做学合一”等主张存在明显的缺陷。陶先生根据中国是穷国、学校里的东西太少的现实,创立了“生活教育”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和“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论(本人曾在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当代的实践一文中对陶行知“生活即教育”与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本质区别有专门分析,此处不赘述)。这样,“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多起来,因为在这样办法下,不论校内校外,

5、都可以做师生的。”同时,陶先生对王阳明哲学思想也进行了批判性思考,认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有其合理性,但其“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存在明显的错误,根据自己的实践与思考,提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主张。他在行是知之始一文中对此进行了论证:佛兰克林放了风筝,才知道电气可以由一根线从天空引到地下。瓦特烧水,看见蒸汽推动壶盖,便知道蒸汽也能推动机器。加利里翁在毕撒斜塔上将轻重不同的球落下,便知道不同轻重之球是同时落地的。在这些科学发明上,我们又可以看得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是知之始1927年6月陶行知文集第182页)陶先生在诸多篇章中,对“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观点进行了论述

6、。“真知识是思想与行为结合而产生的知识;真知识是安根在经验里的。从经验里发芽长叶开花坚固的是真知灼见。”(湘湖教学做讨论会记1927年陶行知文集第219页)“我们必须以个人的经验来吸收人类全体的经验。孔子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荀子说:以一知万。无论他是一隅三反,或是以一知万,那个一必定是安根在自己的经验里。自己经验里的一是一切知识的起点。”(答朱端琰之问1927年陶行知文集第227页)“行动是思想的母亲,科学是从把戏中玩出来的。”(思想的母校1931年11月陶行知文集第319页)王阳明的话我可以把他翻半个180度的筋斗,意思就是把他的话来个倒栽葱。他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我

7、的侧转法就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爱迪生由试验才把电灯发明成功。婴儿明白火烫手,也是从实际经验得来。所以教育应培养行动,应当培养知识。(从教育上谋国难的出路陶行知文集第3卷第504页 )“我们所提出的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有行动之勇敢,才能真知的收获。”(教育的新生1934年10月陶行知文集第409页)所以,1934年7月16日,陶先生发表行知行一文,指出:“那最初的电的知识是从哪里来的?是像雨一样从天下落下来的吗?不是。是法拉第、爱迪生几个人从把戏中玩出来的。说得庄重些,电的知识是从实验中找出来的。其实,实验就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

8、、有创意的把戏。把戏或实验都是一种行动。故最初的电的知识是由行动中来。那么,它的进程是行知行,而不是知行知。”在抛弃“知行”观点之后,又抛弃了“知行知”观点;将“行知”观点发展为“行知行”观点,正式宣布将自己的名字由“陶知行”改为“陶行知”。陶先生又从墨子重感性经验的认识观中得到启发,进一步阐述“行”与“知”的关系。他在行是知之始一文中这样论述:墨辩提出三种知识:一是亲知,二是闻知,三是说知。亲知是亲身得来的,就是从“行”中得来的。闻知是从旁人那儿得来的,或由师友口传,或由书本传达,都可以归为这一类。说知是推想出来的知识。现在一般学校里所注重的知识只是闻知,几乎以闻知概括一切知识。亲知是几乎完

9、全被挥于门外。说知也被忽略,最多也不过是些从闻知里推想出来的罢了。我们拿“行是知之始”来说明知识之来源,并不是否认闻知和说知,乃是承认亲知为一切知识之根本。闻知与说知必须安根于亲知里面方能发生效力。(行是知之始1927年6月陶行知文集第182页)这与我们文革后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高举“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旗进行改革开放,同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范畴。1931年11月,陶先生在思想的母亲一文中写到:“我拿杜威先生的道理体验了十几年,觉得他所叙述的过程好比是一个单极的电路,通不出电流。他没有提及那思想的母亲。这位母亲便是行动。所以我要提出的修正是在困难之前加一行动之步骤,于是整个

10、科学的生活之过程便成了: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断语,断语又生了行动,如此演进于无穷。”(思想的母校1931年11月陶行知文集第319页)陶先生“行动知识再行动”这一教育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实践观是完全一致的。以此可知,陶先生是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从“知行”而“行知”,而“行知行”,陶先生几次改名,正体现了他的教育哲学思想的嬗变,完成了他的教育哲学思想质的飞跃。由此产生第二点思考,陶行知先生一生不断追求真理、实践真理的可贵品质,实在值得我们深思。深思一:“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我们都熟知的著名的“钱学森之

11、问”。冷静思考当今中国教育,比之二十世纪初至40年代中国教育如何?可以说那是中国教育的黄金时期,中国的大学为社会培养出了大批的优秀人才,他们中有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有革命义士、抗日英雄,有科学骨干、民族精英。这种盛况自从解放后尤其是九十年代开始衰落。现在的各高校,包括清华与北大在内,已经没有将培养人才作为大学教育的目标。严重的学术腐败,枯燥且与社会脱节的课程,死记硬背的教育方式,将导致学生们的思想僵化,对课程失去兴趣,对大学乃至整个中国的教育失去信心。(清华大学顾秉林校长语)这当然不仅仅是教育的问题,还有诸多的社会的、政治的、体制的问题。深思二:实施素质教育多年,为什么学校和社会仍把考试作为

12、甄别和选拔人才的唯一方法?为什么学校仍然以知识学习为中心?为什么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教师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改来改去国民素质不见提高,专业人才越来越少,技术工人青黄不接,用人单位只看文凭不看能力的现象还较为普遍。在国家进行大规模的课程改革中,有几多能与陶先生比肩的教育家?有几多植根于中国教育土壤的教育家?相反的倒是吃“洋快餐”的所谓专家到不少,一时间,拾洋人牙慧的这样理论那样教育理论满天飞。但是,真正能像陶行知先生那样,沉下心来研究中国社会实际、研究中国教育实际状况,解决中国教育实际问题的专家有几个?“钱学森之问”的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在破解这道艰深命题的探索中,我想,陶行知先生如何对待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国外教育哲学思想的态度,他的“知行”“行知”“行知行”的教育哲学思想的转变过程,能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 【主要参考文献】1.陶行知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2.杜威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胡继渊(中外教研周刊2003年6月)3.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百度文库 网址:http:/ 网址: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