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上传人:sa****02 文档编号:89555019 上传时间:2019-05-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内部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企业内部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企业内部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企业内部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企业内部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企业内部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内部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企业内部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引言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企业从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的环境,无论是企业的经营理念还是企业的性质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当今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爆发,更迫使我们必须对中国企业各个方面的体制和理念进行深入研究和改革。现代企业最突出的矛盾是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利益不一致”和“信息不对称”。审计正是应“保障这个两个矛盾主体互相信任”而生。然而,随着近代企业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单纯的财务审计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各方利益主体的需要。绩效审计理论就是为企业利益相关者提供企业经济活动的效率性、效果性和经济性等方面的信息。审计署在审计署 2008 至 2012 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

2、明确提出:全面推进绩效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到 2012年,每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要开展绩效审计。由此可见,企业绩效审计已是一个颇具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重大课题,对绩效审计理论进行研究是学术理论界一项十分迫切而又非常重要的任务。一、绩效审计 绩效审计(performance auditing)由美国学者阿瑟肯特于1948年在美国内部审计师杂志上发表的经营审计一文中提出。而最早的相关的论著则是1962年美国管理咨询师威廉伦纳德撰写的管理审计。随后美国学者奥赫伯特、NeilC. Chuchill和 Richard M.Cyert、英国约翰J格林等一大批权威审计学者开始对这一新的审计理论进行系统

3、研究。 (1)RE布朗认为:“绩效审计就是对一个工作项目的效益和效果进行传统的分析”。 (2)美国会计总署的政府的机构、计划项目、活动和职责的审计准则中这么定义绩效审计:“绩效审计就是相关机构客观地、系统地检查证据,以实现对政府组织、项目、活动和功能进行独立性的评价的目标,以便为改善”。 (3)国际最高审计机关组织在其绩效审计指南中指出:“Performance auditing has been described as an independent evaluation of the economy and efficiency of audit operations, and the e

4、ffectiveness of programs”。 (4)国内学者李凤鸣认为:“绩效审计是以评价实现经济效益的程度和途径为内容,以促进经济效益为目的所实施的审计。” (5)国内较早研究绩效审计的学者周勤业则指出,绩效审计它是“经济效益实现途径的开发利用和实现程度的审计”。 (6)竹德操等认为,“经济效益审计是由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经济活动进行综合的、系统的审查、分析,对照一定的标准评定经济效益的现状和潜力,提出提高经济效益的建议,促进其改善管理、提高效益的一种审计活动”。 (7)宋常等人在对国内众多学者文献进行综述之后,给出绩效审计的定义为:专门机构接受委托对受托人

5、利用资产效益性进行的独立性监督。 (8)张杰卿认为:绩效审计是指审计机构通过收集、分析、评价审计证据, 对组织行为及其各项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独立评价, 找出薄弱环节, 提出改进建议,促进和提高受托经济责任得到全面有效履行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 本文认为,第一种定义注意到了绩效审计与传统财务审计的联系,但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的区别。第二种、第六种、第七种和第八种定义都是从绩效审计的主体、客体、目的、程序和性质等多角度来揭示绩效审计的内涵,但是它们各自所强调的地方又有所区别。例如,在第二种定义绩效中,审计的主体是相关机构;而第六种定义中明确表示可以是审计机构,也可

6、以是个人(审计人员),但是必须要是“独立的”;第七种定义则指出主体应该是基于受托关系而产生的“专门机构”;第八种定义则指出绩效审计的主体只能是审计机构。另外第四种和第五种定义则是从绩效审计的内容出发,认为绩效审计和其他审计的区别主要基于其审计内容。因此,从上述定义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发现,国内外关于绩效审计的定义及其内涵种类颇多,但是他们又都基本赞同第三种定义,即绩效审计主要关注3 E,也就是对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审计。二、.绩效审计的内容从现有文献来看,国外绩效审计的内容基本都统一为:效率性、效果性和经济性,即“3 E”。如美国和澳大利亚的 Performance Audit、英国的 Va

7、lue-for-money Audit、加拿大的 Comprehensive Audit 等都强调“3 E”。但是各国依据国家的实际情况,又都有所侧重。如日本的绩效审计主要是效果性审计;瑞典的侧重点是业务活动的效果性、效率性和组织、管理制度的健全性和合理性;印度则强调经营事项、计划或项目进行过程中的“3 E”;而德国的绩效审计除了强调效果性以外,还重视预算事项的事前分析。此外,国外还曾出现“2 E”、“5 E”等绩效审计内容。所谓:“2 E”主要是指经济性和效率性;“5 E”则在“3 E”的基础上,增加了环境性和权益性。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社会的发展,绩效审计的内容无论是在哪个国家都会发

8、生一定的转变,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在国内,绩效审计的内容目前还存在着争议。但较具代表性的有“二分法”与“三分法”。如陈守德等认为,绩效审计应包括两部分:即盈利性支出部分(基建投资、重点建设项目投资及国有企业使用效果审计等)和非盈利性支出部分(行政收支、公共工程收支和各种基金的收支);赵玉华等认为,绩效审计应包括管理审计和项目审计(或称投资审计)两个方面;赵保卿则认为,绩效审计的内容应为政府绩效审计和企业绩效审计两大部分,企业绩效审计又可分为企业经营业务绩效审计和企业资金筹集与利用绩效审计;石爱中等认为,“3 E”审计表明了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内涵和内容,其他均应视为“3 E”审计的具体表现形式。本文

9、也基本赞同这种主张,认为绩效审计的内容就是:效率性、效果性和经济性。三、绩效审计的评价体系和方法对于绩效审计的评价方法,我国一部分研究者在传统财务审计方法的研究基础上,认为绩效审计和财务审计程序基本相同,只是每个阶段的具体内容因审计项目不同而有所差别而已,绩效审计所运用的技术方法和传统审计一样。如赵保卿指出:“绩效审计所运用的技术方法不是绩效审计所特有的方法,而是借助于经济活动分析和现代生产管理经营的方法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经济效益进行审查、分析和评价。”所以,目前我国采用的较为普遍的做法是从财务比率出发进行评价。这样进行评价最大的优势是指标的直观性和结果的可比性,但是劣势也是非常明显的:其一,目

10、前的会计系统以历史成本为基础,从而得出的财务评价指标具有短期性;其二,这样的静态分析难以反应企业的动态经营状况;其三,无法有效地对企业的长期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和预测,无法对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和长期盈利提供指引性帮助和建议。因此,我国绝大多数学者认为,除了常规的财务审计方法对绩效审计同样适用外,绩效审计有可能采用一些独特的方法。譬如,重庆大学的汤亚莉、孔德明等人就提出了“数据包络分析方法 DEA 在企业绩效审计中的应用”;李尊卫等人也引入企业能力指标体系来研究企业的绩效审计,认为可以从企业的管理能力、治理能力、作业能力三大能力出发,利用熵权法构建综合评价模型;中国人民银行则从绩效审计的“3 E”入

11、手,分别从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三个方面罗列指标,每类指标最后都分为资源配置项、职能履行项、内部控制项和工作效果项等四个评定项,根据客观评价项目的考核情况进行考评打分,考评可采用定量考评与定性考评相结合,并根据绩效审计项目类型,结合工作重点,具体设定各级指标权重, 通过逐项分层加权计算, 最后汇总得出总指标分值;张碧琳、陈希晖、贾云洁等人从平衡积分卡理论出发,从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客户、财务四个层面上构建高等学校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并设计了一系列相关指标,另外还有一些学者从企业战略价值和循环经济等多角度来设计绩效审计研究。这样一些新的方法和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财务审计缺乏动态性和缺乏长远

12、性的缺点。因此,本研究拟从企业核心能力指标体系入手,对企业绩效审计的方法探索提供一定的帮助。四、目前绩效审计研究的不足 (1)企业绩效审计研究对评价指标体系不够重视我国引进绩效审计理论时间还不够长,尤其是对企业绩效审计理论的研究,现在还处于起步阶段。涉及到一些基本概念、内涵以及基本原则,无论在实务界还是理论界都尚有争议。大部分学者仅从绩效审计的概念和方法上进行研究,并没有深入探讨,这样就可能造成各个理论之间的冲突且对企业绩效审计研究的重点,即企业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加以忽视。(2)企业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未能对企业核心能力评价指标充分借鉴、相互融合企业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虽然

13、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也有前人从企业核心能力指标体系中加以借鉴,二者也出现了相互融合的态势,但是,鲜有学者从体系上加以构建。某些企业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也曾出现在一些企业绩效审计评价体系中,但既不全面也不深入。(3)企业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践检验和适用性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国内绩效审计的现有理论研究,还处于翻译、引进西方先进理念的初级阶段,研究的深度、力度和广度均有待加强。大多数企业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都只停留在理论构建和学理阐述上,已经实践检验和适用性分析的较少,这就为企业绩效审计的推广设置了障碍。因此,收集相关实践数据,对已构建的指标体系进行实证检验和案例分析则成为目前企业绩效审

14、计研究工作的重点和关键。参考文献1 Arthur H. Kent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a New Concept of Internal Auditing. The Internal Auditor1957:345-3472 威廉伦纳德,管理审计M, Phd. 1986(5):33-39.3 美国会计总署,政府的机构、计划项目、活动和职责的审计准则. 2003.4 绩效审计指南Z. 2011(8).5 李凤鸣,绩效审计理论与实务,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三版,11-13页。6 周勤业,绩效审计审计发展的高级阶段,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5、,2010年第三版,22-23页。7 竹德操,管理审计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四版,第7页。8 宋常,“基于循环经济模式下的企业绩效审计”,财会通讯,2010第 12 期:11页。9 张杰卿,我国绩效审计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J.审计研究,2011(2):31-3510 Karapetrovic, S.Willborn, W.Audit and self assessment in quality management : comparison and compatibilityJ, Managerial Auditing Journal,2012(16), 366-377.11 陈守德.论内部审计工作发展中的十大转变J.事业财会,2010 (4):1012 赵玉华.完善企业集团内部审计模式提高企业战略决策经营能力.审计研究,2012 (3):3313 赵保卿,企业社会绩效评价的利益相关者模式,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第 7 期,P57-6314 石爱中.内部审计业绩考核系统的建立与实施.广东审计,2009 (6):15-1715 赵保卿,刘正军.基于公司治理视角下的内部审计与绩效评价.会计之友,2010(2):7116 汤亚莉、孔德明,企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