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世才情 不平则鸣(高中阅读)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553995 上传时间:2019-05-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8.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旷世才情 不平则鸣(高中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旷世才情 不平则鸣(高中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旷世才情 不平则鸣(高中阅读)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旷世才情 不平则鸣(高中阅读)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旷世才情 不平则鸣(高中阅读)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旷世才情 不平则鸣(高中阅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旷世才情 不平则鸣(高中阅读)(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旷世才情 不平则鸣吴祖光,当代中国影响最大、最著名、最具传奇色彩的文化老人之一。戏剧导演牟森曾这样评价他:“吴祖光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作家,极具名士风范。”吴祖光的祖籍是江苏省武进县。父亲吴瀛是位饱学之士:以诗、文、书、画闻名,又精于文物鉴赏。母亲也识文断字,经常念诗给他听。家庭的文化氛围给少年吴祖光以一定的熏陶和影响。他酷爱戏曲,常泡在戏园里看戏,接触了大量戏曲。中学毕业后入中法大学文学系。一九三七年,二十岁的吴祖光完成了他的话剧处女作凤凰城。该剧是根据东北抗日义勇军苗可秀烈士的事迹写成的。剧中歌颂了苗可秀领导的“中国少年铁血军”在白山黑水之间与日寇展开的艰苦顽强的斗争。该剧成为全

2、国戏剧界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斗争的有力武器。这部剧作,曾得到戏剧大师曹禺的称赞。曹禺称他“一出手就是战士”。但对这部剧作,晚年的吴祖光在“投机取巧”的凤凰城我从事剧本写作的开始一文中介绍说:“这个剧本写得太幼稚,今天一看会让我感到脸红耳赤。譬如剧中苗可秀别家出征总带着义仆张生,完全是旧戏里公子与随身的书僮那样的主仆关系。”随后几年间,他笔耕不辍,陆续创作了正气歌、林冲夜奔、牛郎织女、少年游和风雪夜归人等声震文坛的剧作。其中完成于1942年的风雪夜归人是吴祖光的代表作。这部剧作集中体现了吴祖光以戏曲思维创作话剧的另一种思路,他将中西戏剧“写实”与“写意”的艺术手法相融合,尝试不同题材和富有异趣的创作

3、风格,对民族戏剧的现代化和现代话剧的民族化作出了有益的探索。除了艺术上久负盛名,吴祖光还被称为中国知识分子的脊梁。作为剧作家,吴祖光连续撰文抨击国民党统治之下的审查制度,称之为“奴隶的审查制度”。他抨击国民党删除曹禺之作蜕变中 “打游击”的情节;他嘲讽蒋介石因自己是秃头而将张天翼的童话秃秃大王改成猴儿大王;他愤怒自己创作的正气歌被国民党删去关于朝廷昏庸的所有内容。对当时的政治形势,吴祖光有自己的判断和立场。1945年,他冒着生命危险率先发表了毛主席的词沁园春雪。毛主席诗词的突然发表,极大地改变了共产党的政治形象与文化形象。为此他遭到国民党通缉追杀。历史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拐点,作为社会中

4、的个体,难免也会深陷其中而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1957年吴祖光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北大荒劳动。对于这种不期而来的遭遇,他以诗明志。诗云:“眼高于顶命如纸,生正逢时以至此。行船偏遇打头风,不到黄河心不死。”“生正逢时”,正是他一生最喜欢的词语。唐代王维在酬张少府云:“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但吴祖光即便到了晚年也绝非万事不关心的人。1991年12月23日,两位女顾客在北京国贸中心购物,遭到服务员无端怀疑,并受到解衣、开包检查的侮辱。关于此事,吴祖光写了题为高档次的事业需要高素质的职工一文,发表在中华工商时报上。这就是吴祖光,虽然和他没有关系,但是他也要说出来。未被浮云遮望

5、眼,风物长宜放眼量。吴祖光作为一代大师,风雨动荡,而良知不失。如今斯人已逝,但精义长存。(选自大公报有删改)相关链接黄佐临在吴祖光剧作选序言中评价道:“他的每个戏里都有一种统一的格调,字里行间都洋溢出来一种诗情,他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诗情,从中挖掘出一种美来。”(摘自百度)北京京剧院院长王玉珍这样评价吴祖光:“吴老是一个在艺术上要求极为严格的人。记得当时我曾因不理解他的剧本而将其中的念白作了改动,后来吴老师跟我说,我剧本中的每一个字都是经过深思熟虑才确定的,可以说是字斟句酌。”(摘自百度)1.(赏析引用的作用) 传记多次引用吴祖光本人的话和别人对吴祖光的评价,这些引用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4分)_【解析】题干中的“引用”,已经明确了本题属于“引用”题。第一自然段引用戏剧导演牟森对吴祖光的评价,突出了吴祖光在戏剧史上的地位以及具有名士操守的品格,表达了对他的敬佩与赞美之情。第四自然段引用吴祖光对凤凰城的反思之语,正面表现了他善于反思、谦虚、勇于剖析自己的性格特点。相关链接引用黄佐临在吴祖光剧作选序言中对吴祖光追求诗意的艺术观的评价,侧面突出吴祖光独特的艺术观;相关链接引用王玉珍的话,侧面突出吴祖光精益求精的创作精神。【答案】引用吴祖光本人的话的作用:引用吴祖光本人对凤凰城的反思之语,正面表现了吴祖光善于反思、谦虚、勇于剖析自己的性格特点,增加了传文的真实性。开头引用戏剧导演对

7、吴祖光的评价,突出了吴祖光在戏剧史上的地位以及具有名士操守的品格,表达了对他的敬佩与赞美之情。引用黄佐临在吴祖光剧作选序言中对吴祖光追求诗意的艺术观的评价,侧面突出吴祖光独特的艺术观;引用王玉珍的话,侧面突出吴祖光精益求精的创作精神。这些引用不仅丰富了传文的内容,而且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有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每点1分,答对3点给4分。)2.(赏析映衬手法)本文写吴祖光,为什么提及两位在北京国贸中心购物的女顾客?(4分)_【解析】题干中提到的两位女顾客不是本文的传主,是次要人物。要求分析“为什么提及”这个次要人物,就显示出了本题属于“赏析映衬”题。第十自然段,两位女顾客在北京国贸中心购物,遭

8、到服务员无端怀疑,并受到解衣、开包检查的侮辱。针对此事,吴祖光写了题为高档次的事业需要高素质的职工一文发表看法,表现了吴祖光即使晚年也有关心社会的责任意识。【答案】针对两位女顾客在北京国贸中心购物,遭到服务员无端怀疑,并受到解衣、开包检查的侮辱这件事,吴祖光写了题为高档次的事业需要高素质的职工一文发表看法,(2分)表现了吴祖光即使晚年也有关心社会的责任意识。(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梁启超面面观梁启超很欣赏孔子所说的“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并以此自励。大智、大仁、大勇的梁启超为后人铭记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把敢于进取冒险作为新国民应具备的品德之一,他一生中至少有三次冒

9、险,尤以1916年只身劝广东都督龙济光反袁护国时最为惊险此前梁启超的好友汤觉顿前往劝说摇摆不定的龙济光时,竟被龙济光的部下开枪打死。梁启超强压悲愤,冒险出马,与龙济光苦口婆心地谈了十几个钟头,龙济光当时表示心悦诚服,随后龙济光把他手下的军官聚集起来给梁启超开欢迎会,这帮军官个个拖枪带刀,一开始还客客气气,酒过三巡,凶相毕露。梁启超一看耐心说服已无可能,便索性豁出去了,对龙济光吼道:“我单人独马手无寸铁跑到你千军万马里头,我本来不打算带命回去。我一来为中华民国前途求你们帮忙,二来也因为我是广东人,不愿意广东糜烂,所以我拼着一条命来换广州城里几十万人的安宁,来争全国四万万人的人格。既已到这里,自然

10、是随你们的便,要怎样便怎样!”梁启超滔滔不绝地演说了一个多钟头,声音之大就像打雷,一面说一面不停地拍桌子,把桌子上的玻璃杯震得叮当作响,一时举座皆惊,左右皆靡。梁启超这一吼,不仅救了自己一命,也逼着龙济光宣布独立。梁启超一生经历过多次大风大浪,但他成不了一个老练的政治家,这与当时的政局有关,也是他的性格使然。他特别看重趣味,曾说:“有人问我,你的人生观拿什么做根底?我便答道拿趣味做根底,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我所做的事常常失败严格地可以说没有一件不失败然而我总是一面失败一面做,因为我不但在成功里头感觉趣味,在失败里头也感觉趣味。”梁启超的学问涉及面广,就是因为他的兴趣特别

11、广泛。他曾对子女说:“我是学问趣味方面极多的人,我之所以不能专积有成者在此,然而我的生活内容,异常丰富,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我每历若干时候,趣味转过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个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有删改)1.(赏析引用的作用)文中多次引用了梁启超的话,有什么好处?(4分)2.(赏析映衬手法)本文写梁启超,为什么提及他的好友汤觉顿?(4分)答案解析1、【解析】题干中的“引用”已经明确了本题属于“引用”题。第二自然段引用梁启超对龙济光的话表明梁启超的勇敢无畏。第三自然段引用梁启超的话表明他重人生趣味的特点。引用传主自己的话是从正面表

12、现其性格,这样就使文本的内容更加真实可信。引用的话是多方面的,这样有助于读者从多个角度了解传主的精神特质。【答案】表现了梁启超勇敢无畏、重人生趣味的特点;有助于读者从多个角度了解梁启超的精神特质;使传记的内容更加真实可信。2、【解析】题干中提到的汤觉顿不是本文的传主,是次要人物。要求分析“为什么提及”这个次要人物,就显示出了本题属于“赏析映衬”题。解答此题,首先要找到文本中描写次要人物的内容,然后看内容涉及了哪些常见的赏析思考角度,并归纳各角度涉及的内容要点。第二自然段写梁启超的好友汤觉顿前往劝说摇摆不定的龙济光时,竟被龙济光的部下开枪打死。梁启超强压悲愤,冒险出马,使人感到梁启超的进取冒险、勇敢无畏。第二自然段写梁启超的好友汤觉顿前往劝说摇摆不定的龙济光反袁护国,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环境:袁世凯称帝,孙中山发动护国战争。【答案】写梁启超的好友汤觉顿劝说龙济光而被其部下开枪打死,凸显了梁启超只身劝说龙济光时的进取冒险、勇敢无畏。交代了当时反袁护国的社会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