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2017届高三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中信息概括题”考点精讲精练(附答案)$801053

上传人:ha****o 文档编号:89550088 上传时间:2019-05-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2017届高三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中信息概括题”考点精讲精练(附答案)$801053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2017届高三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中信息概括题”考点精讲精练(附答案)$801053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2017届高三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中信息概括题”考点精讲精练(附答案)$801053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2017届高三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中信息概括题”考点精讲精练(附答案)$801053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2017届高三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中信息概括题”考点精讲精练(附答案)$801053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2017届高三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中信息概括题”考点精讲精练(附答案)$80105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2017届高三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中信息概括题”考点精讲精练(附答案)$80105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2017届高三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中信息概括题”考点精讲精练一、考点说明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艺术技巧。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二、考点回顾1.(2015年江苏高考题)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刘禹锡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1)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4分)【命题特点】本题考查考生提炼和概括诗歌中相关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丢分原因】学生概括不够全面,泛泛而谈。【应试策略】能

2、从全局整体把握,拟答案要点从细处入手,力争全面,宁可多答,不漏答。【答案】朋友新居落成;周围景色优美;自己心情闲适;主人品味高雅;宾主志同道合。【答案解析】诗人“开颜”原因诗中一再提到,要仔细筛选相关信息,再作适当的联想、引申、整合,如题目中的“新居”可联想到朋人新居刚刚落成;颔联与颈联描绘的景色很迷人;首联中点出的风景之“闲”可衬托诗人心境的“悠闲”;颔联与颈联新居环境描写中选取的典型物象山、水、松、红药,可暗示主人的品味高雅;尾联“认得”一词,此处意思为“能够确定某一人或事物是这个人或事物而不是别的”,相当于说“只有老朋友你能长处此间”,表达诗人对朋友的仰慕、认同,说明二人是志同道合、心灵

3、相通。再对上面内容加以提炼整合即可。【点评】此题表面看是考查提炼和概括诗歌中相关信息,实质考查对全诗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如同2014年的第小题,鉴赏诗歌首先要理解诗歌,这江苏诗歌鉴赏题一贯的命题风格。2.(2014年江苏高考题)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韦应物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李商隐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3分)【命题特点】此题亦是好题,考查考生对诗歌信息的捕捉能力,如果连这点能力尚且缺乏,那就无甚言语了。【丢分

4、原因】学生对诗歌内容信息把握不够细致,不够全面,导致答案要点不足,丢三落四。【应试策略】能从全局整体把握,拟答案要点从细处入手,力争全面,宁可多答,不漏答。【答案】1.城里少有人知;2.家住深山;3.与渔樵为伍;4.居室简陋。【解析】“城郭休过识者稀”,是言不要经过城郭,因为认识他的人少;“哀猿啼处”,是言他住在深山老林里,不然哪里来的“猿啼”;(此句有点深)“柴扉”,是言他家居简陋;“渔樵路”,是言他过着渔樵生活,是隐也;“日暮归来雨满衣”,是言他完全与山相融也,亦隐也。3、(2011年江苏高考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5、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分)答:诗坛地位无人可比;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诗歌风格清新俊逸。(或才思、诗风、诗品;卓异不凡。或“思不群”“比庾信”“比鲍熙”;“诗无敌”。)解析:这道题出得让人琢磨不透、一头雾水,似非要顺着命题者的命题意图来答题不可,这便是强行赶鸭上架之为。首先,“什么样的高度评价”本身就有问题,“高度”不就是“什么样的评价”吗?其次,从四句的关系

6、上说,第一句为总括句,后三句是对第一句的进一步说明:第二句为“才思”,第三、四句为“诗风”,也不见有第三个方面呀?无奈之下,为迎合命题者,遂写上“诗品”二字,你敢说我答错?但这么答,还是有些忐忑,因为你不是迎合命题者的,于是思来想去,还是这样吧:“思不群”“比庾信”“比鲍熙”;“诗无敌”。但是觉得这么答又不合题,题目要求答出三个方面,那一定是概括性的名词,这“比庾信”“比鲍熙”可不是名词!权且这么招吧,只要尽力去答了,至于结果如何,就不管那么多了。三典题精讲例1 (2008年江苏卷)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

7、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试题:分别概括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参考答案】(步骤一)这是一首怀古伤今的律诗。(步骤二)颔联写了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步骤三)寄寓了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例2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双调水仙子咏江南张养浩一江烟火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试题:这首元曲的主旨是“爱杀江南”,请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这一主旨的。【参考答案】作者是从两个方面表现这

8、一主旨的。美丽的自然景观:“一江烟火照晴岚”,写出了强烈阳光照射下,水气蒸腾,江上烟波与岸上山岚相映生辉的景象。流水生烟,山岚耸翠,沙鸥在舞,芰荷恬淡,宁静之中显出一派生机。江南的繁华富庶(或“人文景观”“市井景观”):“接画檐”写出了当地的富裕,人口的稠密,“十里珠帘”“画船儿”“酒旗儿”写出了市井的繁华热闹。学情分析:学生概括能力总体很差,概括时不够全面,容易漏点,且语言表达不够准确。方法指导:逐词逐句研读诗歌。诗中的关键词语往往直接透露出对生活的感悟,集中体现出作者的感情,因此诗中的关键词是理解内容的切入点。整体把握意境,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了意境,才能防止以偏概全,才能正确理解形象和诗的含

9、义;注意捕捉隐含信息,有的诗句语意双关,有的有“弦外之音”,要结合全诗细心揣摩,透过表面意义,挖掘深层含意;注意分析诗题,诗题是诗的“眼睛”,分析诗题是正确理解诗歌内容的重要途径之一;了解古代诗歌多多省略、跳跃与倒装等特点,理解时要适当补充省略成分、调整语序。了解诗词中的典故,掌握古代一些文化常识,也是准确理解诗歌内容需要突破的障碍。注意联系作者生平与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注意借助注释来理解诗句,进而准确理解全诗;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就诗论诗,不需引经据典,也不需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只需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鉴赏。要实事求

10、是,切忌随意拔高。四典题精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淮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清朝郑板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注】郑板桥:清代诗人,画家,书法家。作画题诗时任山东淮县县令。 年伯:古时称同榜考取的人为同年;对同年的父亲或父亲的同年称年伯。包大中丞括,包括,曾任山东布政使,署理巡抚;大,表尊敬。试题:试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参考答案】(步骤一)这是一首忧国伤时之作。(步骤二)“一枝一叶”原指竹子的枝叶,在风中“萧萧”而动,紧扣了“画竹”的画面,又紧扣了“卧听”的诗面,同时它比喻发生在老百姓中点滴小事。他直言不讳地指出,作为地方官应

11、该对老百姓的“一枝一叶”都要加以关心。(步骤三)表现了诗人对民间疾苦的真切关怀和同情。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 姜夔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这首诗描绘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答: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山居即事 王 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试题: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答:该诗后四句情景交融(关系)。写出了绿竹青翠、红莲花谢,炊烟四起,人们采菱而归的清新之景(景),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以及陶醉于自然美景的闲适之情(情)。参考答案: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分析:这类题目标准答法必须要答关系,参考答案给出的是采分点,由于各省市的要求不一样,对于我们考生来说,掌握规范答法永远处于不败之地。特别需要提醒的是,回答作者情感时,要考虑两个方面:1、对外物的情感;2、作者本身的心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