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李明富 第6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

上传人:E**** 文档编号:89540564 上传时间:2019-05-27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1.6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动控制原理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李明富 第6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自动控制原理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李明富 第6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自动控制原理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李明富 第6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自动控制原理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李明富 第6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自动控制原理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李明富 第6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动控制原理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李明富 第6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动控制原理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李明富 第6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6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6.1 控制系统综合与校正概述,6.1.1 控制系统校正的概念,当控制系统的静态、动态性能不能满足实际工程中要求的性能指标时,可以在系统中引入一些附加装置和元件,人为地改变系统的结构和性能,使之满足要求的性能指标,这种措施称为校正,引入的附加装置称为校正装置,除校正装置以外的部分,包括被控对象及控制器,称为固有部分。,需要校正的控制系统通常可分为被控对象、控制器和检测环节3个部分。各装置除其中放大器的增益可调外,其余的结构和参数是固定的。,因此,控制系统的校正,就是按给定的固有部分的特性和对系统提出的性能指标要求,选择与设计校正装置。而校正装置的选择及其参数整

2、定的过程,就称为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问题。,6.1.2 控制系统的校正方法,用频率法校正有以下特点。,(1)用频率法校正控制系统,主要是改变频率特性形状,使之具有合适的高频、中频、低频特性和稳定裕量,以得到满意的闭环品质。,(2)在初步设计时,常采用伯德(Bode)图来校正系统。,(3)用频率法校正控制系统时,通常是以频率指标来衡量和调整系统的暂态性能,因而是一种间接的方法。,需要校正的几种基本类型如图6-1所示。,6.1.3 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应根据系统工作的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实际需要来确定,对不同系统有所侧重,如调速系统对平稳性和稳定性精度要求较高,而随动系统则侧重于快速性要求。,常用的性

3、能指标有时域指标和频域指标,时域指标主要有超调量、调节时间ts和稳态误差ess等,频域指标主要有相位裕量、穿越频率 c和谐振峰值Mr等。,6.1.4 控制系统的校正方式,根据校正装置在系统中的安装位置及其和系统固有部分的连接方式,通常可分成3种基本的校正方式。,1串联校正,如图6-2所示,这种形式中,校正装置与被控对象等不可变部分串联,因此常称为串联校正。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校正形式。这种方式简单、容易实现。为避免功率损失,串联校正装置通常放在前向通道中能量较低的部位,可采用有源或无源校正网络构成。,2反馈校正,如图6-3所示,校正装置位于局部反馈回路中,故称为反馈校正。反馈校正可以改造被反馈包围

4、的环节特性,抑制这些环节的参数波动或非线性因素对系统性能的不利影响。采用此种校正方式,信号从高功率点流向低功率点,所以一般采用无源网络。,图6-3 反馈校正,3复合校正,如图6-4所示,反馈控制与前馈控制并用,称为前馈补偿,亦称为复合校正。按其所取的输入性质的不同,可以分成按给定的前馈校正如图6-4(a)所示和按扰动的前馈校正如图6-4(b)所示。,图6-4 复合校正,6.2 串 联 校 正,6.2.1 串联超前校正(PD校正),1相位超前网络,利用相位超前网络或PD控制器进行串联校正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相位超前网络或PD控制器的相位超前特性。应用图6-5所示的无源阻容网络,就能实现所需要的相位

5、超前特性。,它的传递函数为,图6-5 相位超前网络,频率特性为,校正电路的伯德图如图6-6所示。,图6-6 超前校正电路的伯德图,图中,2 = d1,2用频率法设计超前校正网络,利用频率法进行超前校正的设计步骤大致如下。,(1)根据稳态性能指标确定系统的开环增益K。,(2)绘制在确定K值下的伯德图,计算出未校正系统的相位裕量。,0 = 0 + = 5 20,(3)根据给定相位裕量,估计需要的附加相角位移,求出超前网络必须提供的相位超前量。,(4)计算校正网络系数。,(5)确定超前校正装置的交接频率1和2,使校正后中频段(穿过零分贝线)斜率为20(dB/dec),并且使校正装置的最大移相角出现在

6、穿越频率c的位置上。,(6)计算校正后频率特性的相位裕量是否满足给定要求,如不满足须重新计算。,(7)提出实现形式,并确定校正装置参数。,【例6-1】现有一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为,要求校正后的系统稳态速度误差系数Kv100,相位裕量 (c)50,试确定校正装置传递函数。,解:(1)由稳态指标的要求可计算出放大系数K=100。其传递函数为,因为,c = 31.6,所以,伯德图如图6-7所示,图6-7 例6-1系统的伯德图,(2)根据系统相位裕量 (c)50的要求,微分校正电路最大相角位移应为,max 50 17.5= 32.5,考虑 c,则原系统相角位移将更负些,故max应相应地加大。今取max=

7、40,于是可写出,max = arcsin,(3)由,解得,d = 4.6,(4)假设系统校正后的穿越频率为校正装置两交接频率1和2的几何中点(考虑到max是在两交接频率的几何中点),,即,由,解得,1 = 21.6 2 = 99.36,= 46.32,校正后的系统传递函数为,(5)校验校正后相位裕量,所得结果满足系统的要求,(6)串联校正装置传递函数为,6.2.2 串联滞后校正(PI校正),1相位滞后网络,应用图6-8所示的无源阻容网络,就能实现相位滞后所需的特性。它的传递函,数为,1,T = R2C,频率特性为,校正电路的伯德图如图6-9所示。,图6-8 相位滞后网络,图6-9 滞后校正电

8、路的伯德图,其中,2 = i1,max =,max = arc sin,2用频率法设计滞后校正网络,应用频率法进行滞后校正设计的步骤大致如下。,(1)根据稳态性能指标确定系统的开环增益。,(2)绘制在确定K值下原系统的伯德图,计算出本校正系统的相位裕量。,(3)根据给定相位裕量,增加515的补偿,估计需要附加的相角位 移,找出符合这一要求的频率作为穿越频率。,(4)确定出原系统在= 处幅值下降到0dB时所必需的衰减量,使这一衰减量等于20lg i,从而确定 i的值。,(5)选择2 = ,为 110倍,计算1= 。,(6)计算校正后频率特性的相位裕量是否满足给定要求,如不满足须重新设计,(7)提

9、出实现形式,并确定校正装置参数。,【例6-2】现有一控制系统原有的开环传递函数为,要求校正后的系统稳态速度误差系数Kv =10,相位裕量 (c)30,确定校正装置传递函数。,解:(1)由稳态指标的要求确定放大系数K。,(2)绘制原系统的频率特性,计算相位裕量。,原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c)= 30,伯德图如图6-10所示。,(3)在伯德图中选取满足要求的,按相位裕量 (c)=30的要求,并考虑校正装置在穿越频率附近造成的相位滞后的影响,再增加15的补偿裕量,故预选 (c)45,取与 (c)=45相应的频率 = 0.7为校正后的穿越频率。,(4)由公式计算求得对应穿越频率的对数幅频特性增益为2

10、1.4dB,则得,20 lg i = 21.4dB,i = 11.75,图6-10 例6-2系统的伯德图,(5)预选交接频率。,2 = 1/T =/3.5,即,另一交接频率为,则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6)校正后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计算相位裕量,而,=0.7,所以, ( ),=30.53,满足系统所提出的要求,可以求得其增益裕量为14dB。,(7)校正装置选择,由于,T=R2C=5s,如选,R2=250k,则,C = 20F R1 = 3M,6.2.3 串联滞后超前校正(PID校正),单纯采用超前校正或滞后校正均只能改善系统暂态或稳态性能。若未校正系统不稳定,并且对校正后系统的稳态和暂态都有较

11、高要求时,宜于采用串联滞后超前校正装置。利用校正网络中的超前部分改善系统的暂态性能,而校正网络的滞后部分则可提高系统的稳态精度。相位滞后超前特性可用图6-11所示的RC网络实现。,校正电路传递函数为,1,Ti = 1/1 Td = 1/2,校正电路频率特性为,校正电路的伯德图如图6-12所示,图6-11 相位滞后超前校正网络,图6-12 滞后超前校正电路的伯德图,【例6-3】现有一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试确定滞后超前校正装置,使系统满足下列指标:速度误差系数Kv = 10,相位裕量 (c)= 50,增益裕量GM10dB。,解:(1)根据稳态速度误差系数的要求,可得,所以K=20。,原系统开

12、环传递函数为,伯德图如图6-13所示。,图6-13 例6-3系统的伯德图,(2)选择新的穿越频率,从W(jw)的相频曲线可以看出,当c = 1.5rad/s时,相位移为180,这样,选择=1.5rad/s易于实现,其所需的相位超前角约为50,(3)确定滞后超前校正电路相位滞后部分。设交接频率1=1/Ti,选在穿越频率的1/10处,即1=0.15rad/s,并且选择 =10,则交接频率,0 = 1/,Ti = 0.015rad/s,滞后超前校正电路相位滞后部分的传递函数可以写成,(4)相位超前部分的确定。因新的穿越频率 =1.5rad/s,所以可求得,W (j ) =13dB,因此,如果滞后超前

13、校正电路在c=1.5rad/s处产生13dB增益,则即为所求,根据这一要求,通过点(13dB, 1.5rad/s)作一条斜率为20(dB/dec)的直,该线与0dB线及20dB线的交点就确定了所求的交接频率。故得相位超前部分的交接频率为,2 = 0.7rad/s,3 = 7rad/s,超前部分的传递函数为,(5)滞后超前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校正后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校正后系统的相位裕量等于50,增益裕量等于16dB,而稳态速度误差系数等于10s1,满足所提出的要求。,6.3 反 馈 校 正,6.3.1 常用反馈校正方法,1比例负反馈,图6-14所示为66例负反馈校正系统。校正前,校正后,其

14、中,从上式中可以看出,由于采用了比例负反馈,使得T大为减小,而由惯性影响的动态特性得到改善。但这种减小是以系统放大倍数同时减小为前提的,也就是平常所说的以牺牲放大倍数来换取动态性能的改善。另外,放大倍数的减小可以通过提高串接在系统中的放大环节增益来补偿 。,校正前后系统的对数幅频特性如图6-15所示。,图6-14 比例负反馈校正系统,图6-15 校正前后系统的对数幅频特性,从上图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反馈后系统的带宽得到扩展,系统的响应速度加快,这对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有利。这是在反馈校正中常用的一种方法。,2正反馈,图6-16所示为正反馈校正系统,图6-16 正反馈校正系统,校正后,图6-17 微

15、分负反馈校正系统 当KKh趋于1时,校正后系统的放大倍数将远大于原来的值。这是正反馈所独具的特点之一,即正反馈可以提高系统的放大倍数。,3微分负反馈,图6-17所示为微分负反馈校正系统。 校正前,图6-17 微分负反馈校正系统,校正后,校正后阻尼比,微分负反馈在动态中可以增加阻尼比,改善系统的相对稳定性能,是反馈校正中使用得最广泛的一种控制规律。,6.3.2 负反馈校正设计,负反馈校正系统方框图如图6-18所示。利用频率法进行反馈校正设计时,首先应使内环稳定,然后利用下述近似式去设计,这样可使设计过程大为简化。,图6-18 负反馈校正系统方框图,|W1(j)H(j)|1时,Wk(j)W1(j);,|W1(j)H (j)|1时,Wk(j),【例6-4】现有一负反馈校正系统方框图如图6-19所示,要求选择 使系统达到如下指标:,图6-19 例6-4的系统方框图,(1)稳态位置误差等于零; (2)稳态速度误差系数Kv = 200s1; (3)相位裕量 (c)45。 解:(1)根据系统稳态误差要求确定系统放大系数。,K1K2 = 200,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其中原系统的局部闭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