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师大附中2018届高考模拟卷(二)语文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 文档编号:89535832 上传时间:2019-05-26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43.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师大附中2018届高考模拟卷(二)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湖南省师大附中2018届高考模拟卷(二)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湖南省师大附中2018届高考模拟卷(二)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湖南省师大附中2018届高考模拟卷(二)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湖南省师大附中2018届高考模拟卷(二)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南省师大附中2018届高考模拟卷(二)语文试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师大附中2018届高考模拟卷(二)语文试卷含答案(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南师大附中2018届高考模拟卷(二)语 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书法的历史,几乎就是一部历代书法家对兰亭集序不断阐释的历史。兰亭集序被认为是中国书法界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尽管与之相随的是,兰亭集序的真伪之辨从来没有消停过。最早提出质疑的是宋代学者,而较有说服力的是清末曾经当过慈禧大后秘书的李文田。他工书善画,学问渊博,是岭南“碑派书法”创始人。他爱好金石收藏,

2、精于鉴别。他通过多年考辨,认为兰亭集序不是王羲之的作品。1965年夏,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在文物杂志上,发表了从王谢墓志出土论兰亭集序的真伪一文。他基本上重复了李文田的两个论点,认为从年前南京出土的王谢墓志(晋代)来看,兰亭集序失去了晋人惯用的带有隶书笔意的笔法,因此断定它不是晋代遗留下来的作品。其次,从文章的内容来看,作者是在王羲之所作临河序的基础上加工而写成的。因为,文章前半部描写欢快之情,写得很流畅,后半部突然悲痛起来,这与晋人达观以及王羲之本人性格大相径庭,故值得怀疑。据此,郭沫若推断兰亭集序乃是一赝品,并非王羲之的作品。郭文发表后,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高二适

3、写了兰亭集序的真伪驳议一文,提出了与郭文针锋相对的观点。该文认为,唐初各大书法家如欧阳询、虞世南等都在学王帖,而唐太宗也酷爱王之书法,我们没有理由否定唐初书法家的鉴别能力,其次,若以东晋书法当接近于隶书,而兰亭集序却是行书,因此就怀疑兰亭集序非晋人之作,这是方法论的错误。王字本身有发展过程,它脱胎于旧时代而又高于旧时代,向行书方面发展,故王羲之被称之为“书圣”,其理由即在此也。再者,从美学的观点上看,兰亭集序书法、文思之潇洒、飘逸,与东晋士族的风貌也相吻合。因此,兰亭集序为晋代王羲之手笔。值得欣慰的是,“兰亭论辩”沉寂多年之后,新出土的文物为考证传世兰亭集序真伪提供了新线索。1998年6月,在

4、南京市东郊发现一处罕见的六朝古墓葬群,其中二号墓室前部出土有两方极为珍贵的砖质墓志,在全国引起轰动。该墓为东晋名臣高崧及其夫人谢氏的合葬墓。高崧卒于公元366年,夫人谢氏卒于公元355年,而王羲之卒于公元361年。可以说,他们生活在同一时代,这两块墓志上写有“晋侍人、建昌伯、广陵人高崧”等字,虽仍有由隶入楷的痕迹,但已与现代意义上的楷书十分相近。高崧墓志作为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楷书实证资料,在中国书法史上意义重大。在南京周边,还有三十块左右墓碑,东晋墓碑出土地点也不只是南京,还有在丹阳、马鞍山出土的。这些考古发现表明:从书体上来看,六朝的书体在转型之中,即由隶到楷的重要演化阶段,多种书体并存是合

5、情合理的。东晋时期不仅只存在隶书,而且行楷或隶楷兼有。这就纠正了过去“晋代不可能出现楷书、草书”的说法。这些考古发现完全推翻了李文田、郭沫若的基本论点,也为兰亭集序的真伪之争画上了一个句号。(摘选自刘孟达兰亭集序真伪之谜,有删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兰亭集序是中国书法界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中国书法的历史就是一部历代书法家对它不断阐释的历史。B.郭沫若基本重复了李文田的观点,认为兰亭集序是赝品,并非王羲之的作品,也没有提供新的考证线索。C.南京东晋高崧墓志等的出土,为兰亭集序的真伪之争提供了重要佐证,证明了郭沫若的基本观点是错误的。D.兰亭集序中王羲之

6、把“览”字写成“揽”,是他为了避讳曾祖父王览而为之,这也佐证了兰亭集序是王羲之所作。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提到质疑兰亭集序真实性的有宋代学者和清代的李文田,既为引出郭沫若的观点作铺垫,也印证了关于兰亭集序的真伪之辨从来没有消停过的观点。B.高二适的文章是从三个方面来分析的:一是没有理由否定唐初书法家的鉴别能力;二是怀疑兰亭集序非晋人之作是方法论的错误;三是从美学的观点分析。C.文章最后一段以许多考古发现的文物为依据,完全推翻了李文田、郭沫若等人认为兰亭集序不是王羲之作品的观点,论据确凿,论证充分,显得真实可信。D.为了证明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作品,本文

7、先破后立,先摆出李文田、郭沫若两位重量级人物的观点,从反面来突出默默无闻的高二适的观点,论证雄辩有力。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清代的李文田是岭南“碑派书法”创始人。他工书善画,学问渊博,并且爱好金石收藏,精于鉴别。因此他认为兰亭集序不是王羲之的作品的说法是可信的。B.郭沫若认为兰亭集序失去了晋人惯用的带有隶书笔意的笔法,因此断定它不是晋代遗留的作品,如果南京高崧墓志等没有被发现,他这种说法还是有道理的。C.南京高崧墓志是我国最早的楷书实证资料,墓志上字体是由隶入楷的转变时期字体,且已与现代意义上的楷书十分相近,对研究我国书法发展史很有价值。D.高崧墓志的发现在书

8、法史上意义重大,它证明了六朝的书体处在转型之中,六朝多种书体并存是合情合理的,东晋时期不仅只存在隶书,而且行楷或隶楷兼有。(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秋 天李广田现在是秋天了,和春天比较起来,春天是走向“生”的路,然而这却使我感到大大的不安。为什么听了街巷的歌声便停止了工作?为什么听到了雨滴便跑出了门外?一枝幼芽,一朵湿云,为什么就要感到了疯狂?它鼓作得我太不安定了。我不愿意说秋天是走向“死”的路,我宁可以把“死路”加给夏天。而秋天,比较起春与夏来,我说它更像是走向“生”路的。我将说那落叶是为生而落,枝条里面正在酝酿着生命之液。而它们的沉着的力,它们

9、的为了将来,这使我感到了什么呢?这样的季候,是我所最爱的了。但是比较起冬天来呢,我却偏爱了秋。我几乎说不出秋比冬为什么更好,也许因为那枝头的几片黄叶,或是那篱畔的几朵残花,在那些上边,是比较冬天更显示了生命,不然,是在那些上面,更使我忆起了生命吧,一只黄叶,一片残英,那在联系着过去与将来吧。在我,常如是想:生活大非易事,然而也许正因为艰难才有着意义吧。而所谓“好生恶死”者,我想并非说是:“我愿生在世上,不愿死在地下。”如果不甚荒谬,我想该这样说:“我愿走在道上,不愿停在途中。”死不足怕,更不足恶,可怕而可恶的,而且是最无意味的,还不就是那停在途中吗?这样,所谓人生,是走在道上的了。前途是有着希

10、望的,而且路是永长的。希望小的人是有福了,因为他们可以早些休息,然而他们也最不幸,因为他们停在途中了,那干脆不如到地下去。而希望大的人呢,他们也是有福的吗?他们是更不幸的,然而人间的幸与不幸,却没有什么绝对的意义,谁知道幸的不幸与不幸之幸呢。路是永长的,希望是远大的,然而路上的荆棘呀,手脚的不利呀,这就是所谓人间的苦难了。但是这条路是要走的,因为人生就是走在道上啊,真正尝味着人生苦难的人,他才真正能知道人生的快乐。人生是走在道上,希望是道上的灯塔,但是,在背后推着前进,或者说那常常在背后给人以鞭策的是什么呢?让我们来看看这秋天吧!实在的,不知不觉地就来到秋天了,红的花已经变成了紫,紫的又变了灰

11、,而灰的这就要飘零了,一只黄叶在枝头摇摆着,你会觉到它即刻就有堕下来的危机,而当你踽踽地踏着地下的枯叶,听到那簌簌的声息,忽而又有一只落叶轻轻地滑过你的肩背飞了下来时,你将感到了什么呢?也许你只会念道,“落了!”等你漫步到旷野,看见那连天衰草的时候,你也许只会念道,“衰了!”然而,朋友们,你也许不曾想到西风会来得这样早,而且,也不该这样凄冷吧,然而你的单薄的衣衫,已经是很难将息的了。懑怨时光的无情是无用的,而更可怕的还是人生这件事故吧。到此,人不能不用力地翘起了脚跟,伸长了颈项,去望一望那“道上的灯塔”。我真不愿看见那一只叶子落了下来,但又知道这叶落是一回必然的事,于是对于那一只黄叶就要更加珍

12、惜了,对于秋天,也就更感到了亲切。当人发现了自己的头发是渐渐地脱落时,不也同样地对于头发而感到珍惜吗?同样的,是在这秋天的时候来意味着我们的生活。春天曾给人以希望,秋天所给的希望是更悠远些,而且秋天所给与的感应是安定而沉着,它又给了人一支恐怖的鞭子,因为人看了这位秋先生的面容时,也不由得不自己照一照镜子了。给了人更远的希望,向前的鞭策,意识到了生之实在的,而且给人以沉着的力量的,是这正在凋亡着的秋。我爱秋天,我对于这荒凉的秋天有如一位多年的朋友。一九三0年十二月(选自李广田文集,有删节)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偏爱了秋,从自身的感受出发,

13、将秋描写成一位故友,并借此找到一种不“停在途中”的前行的力量。B.行文用“一只黄叶”重现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秋天黄叶联系着过去与将来,以及它带给人的紧迫感。C.文中对比写两种人,希望小的人“有福”,希望大的人无福,明知路永长,还是要走在道上,因而是不幸的。D.文章将一代青年的苦闷融进有关“黄叶”的描写和思考,进而引发对秋的赞美,文章基调是积极向上的。5.文章以“秋天”为题,开篇为什么写到春天、夏天和冬天?(5分)答: 6.作者为什么说秋天“又给了人一支恐怖的鞭子”?请简要分析。(6分)答: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目前迅猛发展的大数据

14、、物联网、人工智能、网络安全、大健康等新经济领域都出现人才供给不足现象,暴露出我国工程教育与新兴产业和新经济发展有所脱节的短板。虽然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工程教育,但是工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清晰,工科教学理科化,对干通识教育与工程教育、实践教育与实验教学之间的关系和区别存在模糊认识,工程教育与行业企业实际脱节大大,工科学生存在综合素质与知识结构方面的缺陷。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是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他们不仅在某一学科专业上学业精深,而且还应具有“学科交叉融合”的特征;他们不仅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解决现有的问题,也有能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去解决未来发展出现的问题,对未来技术和产业起到引领作用:他们不仅在技术上优秀,同时懂得经济、社会和管理,兼具良好的人文素养。新经济对人才提出的新的目标定位与需求为“新工科”提供了契机,新经济的发展呼唤“新工科”。“新工科”是基于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国际竞争新形势、立德树人新要求而提出的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方向。(来源:360、百度“新工科”)材料二:“新工科”自2月在复旦大学达成“复旦共识“以来,已进入紧锣密鼓的工作状态,教育部在天津大学举行工科优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