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备课教案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8953394 上传时间:2017-09-3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语文备课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六年级语文备课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六年级语文备课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六年级语文备课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六年级语文备课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级语文备课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语文备课教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六年级语文备课教案 第三单元 课题:10 螳螂捕蝉 第 1 课时 总第 个教案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螳、螂、侯、禀”四个生字。2.能联系课文的语言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不堪设想”、“乘虚而入”“恍然大悟”等词语的意思。3.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按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理清课文脉络。教学重点:初读课文,掌握生字,理清课文脉络。教学难点: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理清课文脉络。教学准备: PPT(图片、生字新词、课文长句子、重点语句)预习导航:一、读一读1读准字音,易读错的字音有: 2读好长句。二、学一学1划出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2其中,我通过查字典理解了以下词语:(1) (2

2、) 三、想一想看看要本文共有几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试着按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给课文分段。四、搜一搜有关春秋战国及诸侯国的资料。教学过程:一、 突显导入趣味点,乐学新知1(出示“螳螂”和“蝉”的图片)认识图上的这两种小东西吗?谁对它们略有了解?2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则寓言故事,请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板书“螳螂捕蝉”。边板书边简介“螳螂”两字的写法。 (1)“螳螂”两字都是“虫”字旁,说明跟什么有关?(“螳”还可组成“螳臂当车、螳臂挡车”,“螂”还可组成“蜣螂、蟑螂”,都跟昆虫有关)对应检测环节 (2)“螳螂”两字都是后鼻音,再读课题,读准。3课前大

3、家都预习了课文,对于“螳螂捕蝉”的故事一定都知道了,谁来用简单的两三句话解释一下课题? (所以今天我们常常用这样的八字成语来形容这个故事,出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二、 突破自学障碍点,顺畅阅读1过渡:“螳螂捕蝉”是一个寓言故事,又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故事。寓言就是通过一个假托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课文通过这个发人深省的故事要告诉我们怎样的一个道理呢?我们大家一起走进课文,走近文中的人物,去感受他们的智慧。快速回顾一下课文,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不顺的句子重复几遍。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出示词语: 螳螂捕蝉 诸侯国 禀报 劝阻 瞄准 念头 乘虚而入 不堪设想 侍奉 固执 隐伏 恍然大悟 毫不介

4、意 弹弓 大王 前爪(1)第一行是课文中要求掌握的生字,指名学生读谁、组词、说意思。(侯:侯爵、公侯;禀:回禀、禀告、启禀、禀承)对应检测环节诸侯:古代帝王统辖下的列国君主的统称。(2)第二行是课文中出现的新词,指名学生读准。课前你通过预习,已经知道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毫不介意:一点也不把不愉快的事记在心里。 不堪设想: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向很坏、很危险的方向发展。 祸患:祸事;灾难。(3)第三行是课文中易读错的词语,谁来读?着重正音。以下内容教师掌握:大王 dai wang 诸侯国或山寨的首领 da wang 某一行业当中做得出色的人 弹弓 读 ,不读 用弹(tan)力来发射弹丸的弓。

5、前爪 读zhua,不读zhao 动物的有尖甲的脚。出示相关训练题: A 我家附近有个烧饼店,店里的男主人手艺高超,有“烧饼大(dai da )王”之称。B 爸爸告诉我,他小时候曾经以弹(dan tan)棉花为生。C 洪水像猛兽一样,张牙舞爪(zhao zhua)地向小村庄扑来。对应检测环节3交流不容易读好的长句子 出示:(1)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2)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注意读长句时的适当断句,把握好顿号停顿的时间。三、突出全文情感点,顺清脉络1通过课前的预习,你们知

6、道,这则寓言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谁来对故事中的背景稍作一番讲解? (春秋战国:历史上的东周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全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但趋势是通过兼并战争而逐步走向统一。“春秋五霸”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helu)、越王勾践 ,故事中的吴王就是王霸之一)2你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多找几个孩子从不同的侧面来说说,只要大致说清事情经过就行。(主要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3.各自默看课文,按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给课文分段。第一段(1):写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固执得不听劝阻。第二段(211):写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讲述“螳螂捕蝉”,巧妙地劝说吴王。第三段(12

7、):写吴王终于明白过来了。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四、精选课文一部分,细读研讨(学习第一自然段)1.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我们知道吴王要出兵攻打楚国(板书:吴王伐楚),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那么,大臣们为什么反对?他们是怎么认为的呢?你们能找出文中的这句话吗?(指名回答)2. 课件出示: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1)乘虚而入、不堪设想是什么意思?不堪设想的严重后果会是什么样?(2)交流以上问题。谈谈自己想法。3再读第一自然段,从这段内容中你觉得吴王是个怎样的人?你从哪些句子、字眼看出来?(吴王主观、专横。)4课件出示: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

8、阻我,我就处死他!(1)指导读出吴王的固执(2)你能想象吴王说这话时的神情、动作吗?(3)想着这样的画面,再来读读吴王的专横话语。五、突现下节知识点,顺延激情1 可就是这位固执的吴王,听了一个少年的一番话后,却2课件出示(课文最后一段):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齐读)3如此固执的吴王,少年是用什么妙计让他乖乖听取他的意见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六、精心设计练习题,检测完善1扩词螳 ( ) 禀 ( ) ( ) ( )2.抄写文中的生字新词。3.选择正确的读音A 我家附近有个烧饼店,店里的男主人手艺高超,有“烧饼大(dai

9、da )王”之称。B 爸爸告诉我,他小时候曾经以弹(dan tan)棉花为生。C 洪水像猛兽一样,张牙舞爪(zhao zhua)地向小村庄扑来。思考与调整 六年级语文备课教案 主备人:陆 健 审核人:汤建英第三单元 课题:10 螳螂捕蝉 第 2课时 总第 个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2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文章所蕴涵的道理,展开想象,创造性地进行复述。教学难点:明白不能只

10、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教学准备:PPT课件一组预习导航:1找出描写少年语言的句子,多读几遍。2熟读课文,思考:听了少年的话,吴王为什么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3在自己有感想的地方写写批注。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链接新知1通过上一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同样是劝,大臣的劝阻遭到了吴王坚决的反对,而少年的劝说却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位少年的劝说究竟 “妙”在何处?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揭开这个谜。二、细读研讨,走进文本A 、找准主题,定下基调1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第二部分(2至11自然段),想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少年劝说的巧妙,可以

11、在自己有所感悟的地方圈圈画画。B 、品读感悟,多边交流1妙在少年讲了一个故事让吴王懂得了道理。(9至11自然段)(1)指名读螳螂捕蝉这个故事(注意指导)(2)角色体验: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想象成故事里的一个角色,你就是蝉、螳螂或黄雀,找出描写这个角色的句子,读一读,想想你当时会想些什么,心情怎样,想好后说一说。交流各自的体验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师:在美丽的王宫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儿,快来说说你当时的想法和心情(螳螂、黄雀)(3)体会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a 同学们,听了它们的心里话后,你们有什么话要提醒它们的吗?找一找课文是怎样来表达这个意思的。(指名回答后课件出示)“它们都一心想得到

12、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齐读)b那么蝉、螳螂和黄雀它们眼前的利益,身后隐伏的祸患又分别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完成这个表格。(课件出示) 眼前的利益隐伏的祸患蝉螳 螂黄 雀c螳螂捕蝉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板书:只顾眼前利益 身后隐伏祸患。)d这个故事现在已成为一个成语,这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板书)那么吴王伐楚,谁在后?想想看(板书:诸侯国在后)(4)立足教材,适度拓展同学们,螳螂捕蝉这个故事虽然短小,但是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以下内容是补充习题中的练习。西汉史学家刘向所著的说苑第九卷正谏一书中对这个故事也有描写,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

13、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教师范读,读出节奏韵律美。a 学了课文,再来看这篇古文字,我们觉得理解起来一点不难。根据上下文,你觉得带点的四个“其”分别指什么呢?(第一个,指树;第二个,指蝉;第三个,指螳螂;第四个,指黄雀)b 古汉语描述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言简却意韵悠长,看哪些是描写故事情节的?一起来读读。C 哪句是写出了这个故事所蕴含的道理的?划出来。d 对照课文中揭示道理的那个句子,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的意思吗?(

14、蝉、螳螂、黄雀,它们三个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5)看来同学们都明白了故事中的道理,那么吴王明白了没有?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课件出示: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6)谁知道“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吴王一下子明白了什么?现在如果你是吴王,听了这个故事,你会明白什么?能联系螳螂捕蝉的故事具体讲一讲吗?或联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如果攻打楚国,我们吴国就好像是蝉、螳螂、黄雀,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而没注意身后的隐患。这样做真是太危险了!大臣们的意见是对的,多亏这位少年提醒,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以后

15、处理事情要多听取意见,不能只看眼前,要三思而后行。)3妙在少年不露声色,精心设计,让吴王明白道理。(1) 结合课后习题,检测完善课后第3小题,对应检测完善环节。a 过渡:同学们,这位少年与大臣们不同,他没有直接去劝,因为如果直接去劝,后果是什么?出示: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我,我就处死他!”b 直接劝会招来杀身之祸,“死”,就是表示失去生命。C 吴王的命令不可更改,课文中哪句话明确告诉我们了?出示: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d 这里的“死”字就是(不可更改)的意思。同样一个“死”字,在不同的句子里,表示的意思也不相同,我们读课文的时候要细细揣摩。(2)在吴王的死命令下,少年当然知道不能硬劝,所以用

16、螳螂捕蝉这个故事让吴王明白了攻打楚国是非常危险的,打消了伐楚的念头,这就是他的巧妙之处智劝、巧劝。请再仔细读读2-8自然段,还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他的劝说之妙呢?(3)交流要求:先把自己所找的语句读出来,然后说说自己的想法。第3自然段:“拿着一只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毫不介意”、“一连转了三个早晨”第5自然段:“禀报大王,我在打鸟。”第7自然段:“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从少年选择的时间、地点及行动、语言等来领悟少年的有勇有谋,不露声色。)(4)小结过度:这位少年劝说的巧妙之处不仅在于他用一个故事说服了吴王,还在于他选择了适当的环境和恰当的时机,他真是有勇有谋,充

17、满智慧。三、诵读积累,学以致用 1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把这个智慧少年演出来,分角色来朗读课文,有兴趣吗?谁愿意读吴王的话?谁来读旁白部分?(教师适时指导)2老师还有个问题,你们说,吴王听了少年的话,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而之前他已下了死命令了,那么,第二天上早朝的时候,他会对大臣们怎样解释这一新决定呢?请同学们小组、前后讨论讨论,为吴王设计一个讲话稿,待会儿每组推荐一位吴王上早朝,看哪位吴王得到的掌声最热烈。3。哪位吴王愿意先声夺人,第一个早朝?(各位爱卿,几天前,本王决定攻打楚国。可后来,我到后花园散步,遇到一位少年,他给我讲了个“螳螂捕蝉”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说有一棵树,树上有一

18、只蝉。蝉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准备捉它。那只螳螂拱着身子,举起爪子,要去捕蝉,却没想到有只黄雀在它的背后正要啄食它。听了这个故事,我恍然大悟,我若攻打楚国,其它诸侯国必然乘虚而入,那样后果就不堪设想了!所以,今天,我决定不再攻打楚国了!) (诸位卿家,寡人原想攻打楚国,扩大我国疆土,并对你们下了死命令。可是有一天早晨,寡人到后花园晨练的时候,听到了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一只螳螂发现树上有一只高高在上、悠然自在的蝉,便想何不捉来做自己的一顿美餐呢?于是它拱着身子,举起前爪,一步步地向蝉靠近。但它却没想到,在它背后,有一只黄雀正和它一样,也在打着它的主意呢!可笑的还在后头,这只黄雀更不知道在它背后,还有位少年正拿着弹弓瞄准它呢!寡人听了这个故事后恍然大悟,若我们攻打楚国,不就和这个“螳螂捕蝉”的故事一样吗?所以,寡人决定:我们不打楚国了!诸位爱卿,还有何事,有事早奏,无事退朝!)四、 当堂练习,检测完善1完成课后第3小题。2完成补充习题。板书设计: 10、螳螂捕蝉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吴王伐楚 诸侯国在后(只顾眼前利益 身后隐伏祸患 )教学反思:思考与调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