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89533683 上传时间:2019-05-26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9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基础知识1. 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它项的是:A. 夜缒而出B. 朝济而夕设版焉C. 既东封郑D. 秦军汜南【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名词用作动词,驻扎。其余是名词作状语。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2.下列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B. 共其乏困C.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D. 失其所与,不知【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对通假字的考查一般都不会离开课内所学内容。做题时,首先要认真阅读选文,特别是课外文言文,要根据试卷所提供

2、的注释把选文读懂。然后再仔细审视被考查的通假字所在的语境,调动知识储备,根据上下文文意,推敲其意义。B项,“共”通“供”;C项,“已”通“矣”;D项,“知”通“智”。故选A。3.下列句子与“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C. 沛公安在 D.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例句和C都是宾语前置句。A被动句;B定语后置句;D被动句。常见的文言文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省略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要熟练掌握每种句式的标志。被动句,除了“为”“为所”表被动,还有“见”“于”“见于”。还有一些句子虽然没有明显的表被动的词语,但

3、是要翻译成被动语气,也算被动句。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4.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若属皆且为所虏B. 吾其还也 君知其难也C.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以其无礼于晋D.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 何厌之有【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A项,副词,尚且;副词,将要。B项,语气词,还是;代词,它。C项,介词,对于。D项,助词,的;助词,宾语前置标志。故选C

4、。5.下列解词错误的一项是A. 举酒属客 属,通“嘱”,劝人饮酒。B. 馋人间之,可谓穷 穷,走投无路,陷入困境。C. 余音袅袅 袅袅,悠远的样子。D.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皭,洁白。【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辨析文言实词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一般应运用字音字形推断法、语境代入法、语法分析法、对称推断法、联想推断法等方法来推断。C项,“袅袅”,“悠远的样子”错,语境用来形容音乐,应该解释为“宛转悠扬”。故选C项。6.下列翻译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 是寡人之过也。译文:是我的过错啊。B.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译文:如果放弃攻打郑国把它作为宴客吃饭的主人。C.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

5、家。译文:秦王用一千金黄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做赏格,悬赏他的头。D.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译文:推论他的志趣,即使和日月争光也是可以的。【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A项,“是”:应该是指示代词,译为“这”。B项,“东道主”:古今异义,应该译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C项,“金”:当时以铜为金,并非黄金,可以译为“黄铜”。故选D项。【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要在语境中理解句

6、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7.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 沁园春长沙中,词人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革命生活的回忆,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中国的壮志豪情。B. 小狗包弟运用“以小见大”的艺术

7、手法揭露了人性的丑恶,也揭示了文革给人们的身心造成的巨大伤害。它塑造了一个勇于自省、敢于自我解剖,有社会责任感的巴金形象。C.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荷香清淡、若有若无的特点。D. 新闻强调真实性和及时性,如别了,不列颠尼亚。报告文学,脱胎于新闻,强调真实,但又不同于新闻,它可以对涉及的人和事进行了合理的艺术加工,充分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如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综合考查鉴赏评价所学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主题内容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既要了解文学作品的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又要把握

8、作品的写作技巧。考查范围比较广。此题C项,“运用了比喻的手法”错误,应该是运用了通感的手法,嗅觉转换成听觉。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故选C项。【点睛】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中各种感觉器官间的互相沟通。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等各种官能可以沟通,不分界限,它是人们共有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与人的社会实践的培养也分不开。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如说“光亮”,也说“响亮”,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如“热闹”和“冷静”,感觉和听觉相通。用现代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

9、说,这些都是“通感”。其实古诗文中也有,比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还有阿房宫赋中的“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再比如,“你笑得很甜”,这就是通感。“甜”是用来形容味道的,这里却用形容味觉的词来形容视觉,就是通感。二、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独立不迁”是屈原人格美的核心。它包含两方面:一是对养育了自己的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二是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决不随波逐流。屈原的一生便是“独立不迁”的最好诠释。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毫不动摇,正如他在离骚中所说的:“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他也曾打算像战国时代一般士大夫

10、那样周游列国。去寻找了解自己的君主。但是,对于自小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的深挚感情,使屈原不能他迁,最后只好身投汨罗,以死来殉自己的祖国和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与“独立不迁”相联系着,屈原在诗歌橘颂中还提出两条为人的准则:无求与苏世。橘颂中说:“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一个人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才能顶天立地,保持独立的人格。橘颂又说:“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必须头脑清醒,是非明辨,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而不至于随波逐流。无求与苏世浸透在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里,使之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渔父的中心思想也是“独立不迁”。不过这首诗人们多以为伪作。王逸既说是“屈原之所作”,又说是楚人

11、追记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本来就自相矛盾。但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已采用它的内容作为事实来叙述,因此可以设想,这篇作品的文字虽然不一定出自屈原之手,而渔父与屈原的问答却实有其事。屈原的答话可以作为了解屈原思想的可靠资料。渔父问屈原何以被放逐,他答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又问他:“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他答曰: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渔父和屈原对话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渔父大概是一个逃避现实的隐者,他不满意社会的黑暗,但他的态度是与世推移,随波逐流。屈原则不然,他要保持自己的清高和清醒,不肯同流合污。

12、这当然会陷入孤立,但他不怕孤立,决不会投合世俗而改变自己的态度。正如他所说的“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独立不迁”的人格还表现为对正直的追求与维护。屈原批评那种“背绳墨以追曲”的行为,发出“伏辩以死直”的誓言。在涉江中,他表示:“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在儒家的典籍中,治水有功却被天帝处死的鲧一直是个反面人物,那么鲧到底犯了什么天条会被天帝处死呢?山海经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原来,鲧的罪行是私自窃取了天帝的息壤去填洪水以拯救人类。这样说来,他简直就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屈原对这样一个英雄深表同情和赞赏,从这可以看出屈原自己人

13、格的崇高。屈原明知自己的结果会和鲧一样悲惨,但是他决不屈己从俗,而始终保持着“独立不迁”的人格,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啊!(选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有删改)8. 下列关于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包含对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以及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而决不随波逐流两个方面。B. 无求与苏世浸透在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里,“独立不迁”使屈原的人格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C. “独立不迁”贯穿于屈原的一生:坚持理想,虽遭打击而不动摇;依恋故土,虽然不被理解而不他迁,等等。D. “独立不迁”体现了屈原和隐者截然不同的人格:隐者与世推移,随波逐流;屈原决不投合世俗

14、而改变自己。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结构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屈原认为鲧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因而对他深表同情和赞赏,这也可以让人看出屈原自己崇高的人格。B. 屈原以“无求”与“苏世”的为人准则要求自己并努力践行,这使他“独立不迁”的人格更为坚实和完美。C. 屈原最后投身汨罗,以死明志,这是因为楚国国君没有理解他,重用他,他的“美政”理想无法实现。D. 全文采用了总分的结构方式,阐述了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的丰富内涵,结构谨严。10. 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A.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体现了屈原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而毫不动摇的精神。B. 胸

15、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做一个顶天立地、保持独立人格的人,这是屈原的为人准则之一。C. 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在离骚橘颂涉江等作品中都得到了体现,如“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等。D. 文中引王逸和司马迁关于渔父相关资料是为了证明渔夫和屈原对话是真实的,史料价值是不可忽视的。【答案】8. B 9. A 10. D【解析】【8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考核学生对文本内容中关键词语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应注意: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B项,“独立不迁使屈原的人格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这句偷换概念,因为原文是说“无求与苏世”使独立不迁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故选B项。【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和结构分析的能力。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结构分析时要先理清文脉,弄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