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安福二中、吉安县三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89533122 上传时间:2019-05-26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安福二中、吉安县三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江西省安福二中、吉安县三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江西省安福二中、吉安县三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江西省安福二中、吉安县三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江西省安福二中、吉安县三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省安福二中、吉安县三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安福二中、吉安县三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福二中、吉安县三中第二次联考(高一语文)第I部分 (选择题 共 70 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甲骨文的发现,

2、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

3、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往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具有催生作用。1928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变成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

4、掘。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从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摘编自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凶吉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

5、的文字,它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B. 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中国历史上存在一个商王朝,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上代。C. 因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为古史研究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D. 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性将信将疑,认为其中记载的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B. 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

6、判。C. 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让中国历史研究者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重历史文献的记载。也要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D. 许慎的说文解字没有利用汉字的早期形式,而主要依据小篆来研究古文字,这使它在解释字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尚书盘庚明显是后人改造过的文章,由此看来,尽管其中保留了许多商人语言,但是仅凭此篇仍不足以证明商王朝的存在。B. 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还要依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C. 第二次殷墟发掘的目的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认识到,除了甲骨之外,遗址的其他遗存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历

7、史的材料。D. 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此中国的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答案】1. D 2. B 3. D【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D原文是“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2题详解】试题分析:原文是“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而不是B选项的“旧史学”。【3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D 项“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扭曲文意。原文“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意思是说“中国的文字学家很早就把许慎的说文解字作为探究先民造字之法

8、的凭依”了,而“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只是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关系错误。(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人在胡同第几槐刘心武五十八年前跟随父母来到北京,从此定居此地再无迁挪。北京于我,缘分之中,有槐。童年在东四牌楼隆福寺附近一条胡同的四合院里居住。那大院后身,有巨槐。那株巨槐,我仰起头,脖子酸了,还不能望全它那顶冠。巨槐叶茂如伞,网住好大一片阴凉。最喜欢它开花的时候,满树挂满一嘟噜一嘟噜白中带点嫩黄的槐花,于是,就有院里还缠着小脚的老奶奶,指挥她家孙儿,用好长好长的竹竿,去采下一笸箩新鲜的槐花,而我们一群小伙伴,就会集合到他们家厨房附近,先是闻见香气,然

9、后,就会从老奶奶让孙儿捧出的圆形盖帘上,分食到用鸡蛋、蜂蜜、面粉和槐花烘出的槐花香饼后来我搬出那四合院了,但依然会在梦里来到巨槐之下,梦境是现实的变形。我会觉得自己在把一根长长的竹竿,吃力地举起不是采槐花,而是采槐花谢后结出的槐豆如果槐花意味着甜蜜,那么槐豆就意味着苦涩,过去北京胡同杂院里生活困难的人家,每到槐豆成熟,就会去采集,将它晾干后卖给药房做药材在梦里,我费尽力气也揪不下槐豆来,而巨槐顶冠仿佛乌云,又化为火烫的铁板,朝我砸了下来,我想喊,喊不出声,想哭,哭不出调噩梦醒来是清晨,但迷瞪中,也还懂得喟叹:生存自有艰难面,世道难免多诡谲除了院子里的槐树,还有更可爱的胡同路边的路槐。槐树有多种

10、,国槐虽气派,若论妩媚,则似乎略输洋槐几分。洋槐开花在春天,一株大洋槐,开出的花能香满整条胡同。北京胡同四合院树木种类繁多,而最让我有家园之思的,是槐树。东四牌楼附近,现在仍保留着若干条齐整的胡同。胡同里,依然还有寿数很高的槐树,有时还会是连续很多株,甚至一大排。不要只对胡同的院墙门楼木门石墩感兴趣,树也很要紧,槐树尤其值得珍视。青年时代,就一直想画这样一幅画,胡同里的大槐树下,一架骡马大车,静静地停在那里,骡马站着打盹,车把式则铺一张凉席,睡在树荫下,车上露出些卖剩的西瓜这画始终没画出来,现在倘若要画,大槐树依然,画面上却不该有早已禁止入城的牲口大车,而应该画上艳红的私家小轿车过去从空中俯瞰

11、北京,中轴线上有“半城宫殿半城树”一说,倘若单俯瞰东四牌楼或者西四牌楼一带,则青瓦灰墙仿佛起伏的波浪,而其中团团簇簇的树冠,则仿佛绿色的风帆。这是我定居五十八年的古城,我的童年、少年、青年、壮年的歌哭悲欢,都融进了胡同院落,融进了槐枝槐叶槐花槐豆之中。不过,别指望我会在这篇文章里,附和某些高人的高论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一点都不能拆不能动城市的改变当然包括着拆旧与建新,拆建毕竟是一种活力的体现,而一个民族在经济起飞期的亢奋、激进乃至幼稚、鲁莽,反映到城市规划与改造中,总会留下一些短期内难以抹平的疤痕。我主张在北京旧城中多划分一些保护区,一旦纳入了保护区就要切实细致地实施保护。在此前提下,对非保护区的

12、拆与建都采取个案分析,该容忍的容忍,该反对的反对。发展中的北京确实有混乱与失误的一面,但北京依然是一只不沉的航空母舰,我对她的挚爱,丝毫没有动摇。最近我用了半天时间,徜徉在北京安定门内的旧城保护区,走过许多条胡同,亲近了许多株槐树,发小打来手机,问我在哪儿。我说,你该问:岁移小鬼成翁叟,人在胡同第几槐? (取材于北京青年报,有删改)4.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心中前后两幅画虽有变化,但大槐树不变,表明作者对北京的传统生活始终热爱。B. 作者在文中一再指出五十八年定居在北京,是为了强调北京与自己一生相伴,密不可分。C. 过去从空中俯瞰北京,中轴线上有“半城宫殿半城树

13、”之说,显示老北京与古槐相依相存。D. 虽然作者对胡同四合院很有感情,但他认为将胡同四合院全部拆掉是北京发展必需过程。5. 在不同时期,“那株巨槐”给“我”的感受不同。请分别概括“我”童年时和搬出四合院后对巨槐的感受。6. 作者在文末用两句自创的诗句作结,作者这样写想表现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案】4. D 5. 年幼时,“我”感受了槐树巨大的荫庇和恩惠,体会到了浓浓的人情。搬出了四合院以后,“我”则对槐树有了新感受,能从槐树中体会到生存的艰难、人生的苦涩。 6. 作者通过这两句诗表达自己从小到大都对以槐树为代表的胡同四合院生活有深深的眷恋(或热爱),这样写,使文章更加令人回味,更真切地抒

14、发眷恋情怀,也可以点明主旨,使表达更富有文采,同时起到与题目照应的作用。【解析】【4题详解】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D项,“他认为将胡同四合院全部拆掉是北京发展必需过程”错误,作者并没有认为将胡同四合院“全部”拆掉是北京发展必需的过程”,作者主张在旧城多划保护区,并且对非保护区的拆与建采取个例分析。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要求概括“我”童年时和搬出四合院后对巨槐的感受。答题时注意答题的区位,根据文中的重点句子作答,作者童年时对巨槐的感受可从文章第2段中的“巨槐叶茂如伞

15、,网住好大一片阴凉”“分食到用鸡蛋、蜂蜜、面粉和槐花烘出的槐花香饼”加以概括;而搬出四合院后对巨槐的感受则可主要参考第3段的“那么槐豆就意味着苦涩”“生存自有艰难面,世道难免多诡谲”进行总结。【6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文学作品语言、形象及表达技巧的能力。要求分析文章的结尾用两句自创的诗句作结,作者这样写想表现的内容和作用,答题时可从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两个角度进行思考,同时要考虑语段所处的位置是文章的结尾。从内容看,古语云“诗言志”,作者用诗句总结全文,自然有其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这就是对以槐树为代表的北京胡同四合院生活的深深眷恋之情;从结构上看,即呼应标题。【点睛】分析文中的某情节的作用题目,首先要简单的概括该情节,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此题主要从人物塑造、主旨的表达和情节的照应的角度进行分析。(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人们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