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2018届5月统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 文档编号:89532492 上传时间:2019-05-26 格式:PDF 页数:20 大小:701.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2018届5月统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2018届5月统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2018届5月统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2018届5月统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2018届5月统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2018届5月统考语文试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2018届5月统考语文试卷含答案(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宁城县高三年级统一考试(2018.5.20) 语 文 本试卷共 22 题,共 150 分,共 12 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 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2、本题共 3 小题,小题,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散文是一个现代建构,不是自古就有的。中国的文学,本来是一个“文”的传统, 到了现代,小说和诗充分完成了现代转型,但是散文的现代性转型还没有完成。 要我看,现代以来最伟大的散文家只有一人,就是鲁迅。在鲁迅的手里,散文真 正变成了一个强有力地表达现代人复杂经验的文体,比如他的杂文、他的野草 。可惜, 鲁迅之后几乎是后无来者。 我现在每逢写散文,要给自己立一个规矩,尽量不要带古人腔,甚至不要带文人 气那些在散文传统中深深积淀着的陈陈相因的文人气的东西,那些从古典散文传统 中因袭下来的腔调、笔法。每当提笔之前对自己有个建议,要写现

3、代的散文,要让散文 表达现代的真实的复杂经验。我们还不习惯在散文中表达这些。我们很容易就被沉重的 “文”的传统裹挟,使文章变得优雅、平滑、顺溜、好看,但是,是假的。 散文作为一种认识自我和表达世界的方式,作为一种有意义的文学形式,它的前 途就在于完成现代性转型,真正地面对书写的难度。当你有苏东坡等古人附体的时候, 书写是没有难度的,但是当你要面对此时此刻的真实感受,在这个感受中确定生活的意 义,把它的复杂性写得清澈,这是多么难的一件事,但是就要做。 说到底, “文”有两层意思,一个是广大无边的“文” ;另一个是这个小小的文学 的散文,文学的散文实际上也是广大无边的“文”的一部分。所以文学的散文

4、承担着责 任,就是要能够真实地穿透陈陈相因的东西,真实地书写自身、书写这个世界,在这个 意义上说,散文是承担着先锋的、探索的责任。在我们的散文中充斥着套话、老调子, 我们的那些各种各样的文章,可能同有此病。 散文的真理也就是那么两句。第一句,孔子说的“辞达” ;第二句叫“惟陈言之务 去” 。我们不可能做到绝对的“惟陈言之务去” ,要害不在于是否是陈言,要害在于我们 要做个“新锐作家” 。以前别人没有感受到的、没有说过的, “新锐作家”现在要想办法 把它说出来,给它形式,给它逻辑,最后把它形成一篇文章。如果能够克服这个难度, 你得到的一定是一篇值得写的文章。你不仅得到了一篇文章,你也在这个写的过

5、程中, 更有力、更准确、更深入地认识了自己,或者认识了事物。因为,无论是自己还是事物, 它的真相其实都是隐藏在你那个说不出来、表达困难的地方,你把它说不出来,那你的 道行、眼光和本事就都长了一层。 每一个写作者,都应该努力做到“辞达” ,努力做到直接地、有力地、清晰地、有 逻辑地把自己生命里和世界里那些难以表达的东西表达清楚,这就是现代的散文。 (选自李敬泽面对散文书写的难度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真实地书写自身复杂经验、书写这个世界的散文不是自古就有的,它需要进行 漫长的现代性转型。 B如果散文是一种强有力地表达现代人复杂经验的文体,那么鲁迅是

6、现代以来唯 一最伟大的散文家。 C作者认为,借鉴古代散文传统的散文就不难写作,独抒性灵、 “我手写我心”的 现代散文就难写。 D散文的难度在于逻辑清晰地把作者自己生命里和世界里那些难以表达的东西直 接而有力地写清楚。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本文重新定义了现代散文,强调散文承担着先锋的、探索的责任,应表达现代 的真实的复杂经验。 B开头摆出散文尚未完成现代性转型的问题,中间依次分析其原因和病症,最后 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C至段主要运用了例证、对比论证分析当下散文写作的常见问题,呼吁写真 实自然的现代散文。 D最后两段主要运用了引用论证来阐述观点,号召每个写作者都

7、应努力做到“辞 达”和“务去陈言”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如果不扬弃古代散文中“文”的传统,不表达现代人的真切体验,就难以完成 散文的现代性转型。 B因为散文背负着最深厚的“文”的传统,一些散文充斥着套话、老调子,所以 散文转型任重道远。 C只要散文创作汲取传统中的腔调、笔法和文人气,写得优雅、平滑、顺溜、好 看,那就是伪散文。 D作家只有想人所未想、道人所未道,才能够写出一篇好文章,同时也能提升他 自己的眼光和修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1414 分)分) 白 玉 盅 林清玄 在所有的蔬菜里,苦瓜是最

8、美的。 苦瓜外表的美是难以形容的,它晶润透明,在阳光中,仿佛是白玉一般,连它长 卵形的疣状突起部分也长得那么细致,触摸起来清凉滑润,也是玉的感觉。所以我觉得 最能代表苦瓜之美的,是清朝的玉器“白玉苦瓜”。“白玉苦瓜”是清朝写实性玉雕的 代表之作,历来只看到它的雕工之细、写实之美,我觉得最动人的是雕这件作品的无名 艺匠,他把“白玉”和“苦瓜”做一结合,确实是一个惊人的灵感。比较起来,虽然 “翠玉白菜”的声名远在“白玉苦瓜”之上,但是我认为苦瓜是比白菜更近于玉的质地。 苦瓜俗称“锦荔枝”“癞葡萄”,“白玉苦瓜”表现了形象的美,但是我觉得它 还不能完全表现苦瓜的内容以及苦瓜的味觉。苦瓜切开也是美的,

9、它的内部和种子是鲜 红色,像是有生命流动的鲜血。有一次我把切开的苦瓜摆在白瓷的盘子里,红白相映, 几乎是画笔所无法表达的。人站在苦瓜面前,尤其是夏天,心中就漫上一股凉意,那也 只是一种感觉而已。 不管苦瓜有多么美丽,它还是用来吃的。我年幼的时候最怕吃苦瓜,因为老使我 想起在灶台熬着的中药,总觉得好好的鲜美蔬菜不吃,为何一定要吃那么苦的瓜。偏偏 家里就种着几株苦瓜,有时抗议无效,常被妈妈逼着吃苦瓜,说是苦瓜可以退火,其实 是因为家中的苦瓜生产过剩。 嗜吃苦瓜还是这几年的事,也许是年纪大,经历的苦事一多,苦瓜也不以为苦了; 也许是苦瓜的美,让我在吃的时候忘却了它的苦;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我发现

10、苦 瓜的苦不是涩苦,不是俗苦,而是在苦中自有一种甘味,好像人到中年怀想起少年时代 惆怅的往事,苦乐相杂,难以析辨。 苦瓜有很多种吃法,我最喜欢的一种是江浙馆子里的“苦瓜生吃”,把苦瓜切成 透明的薄片,蘸着酱油、醋和蒜末调成的酱,很奇怪,苦瓜生吃起来是不苦的,而是又 香又脆,在满桌的油腻中,它独树一帜,没有一道菜比得上。有一回和画家王蓝一起进 餐,他也最嗜苦瓜,一个人可以吃下一大盘,看他吃苦瓜,就像吃糖,一点也不苦。有 一家江浙馆里别出心裁,把这道菜叫做“白玉生吃”,让人想起白玉含在口中的滋味, 吃在口里自然想起故宫的“白玉苦瓜”,里面充满了美丽的联想。 画家席德进生前也爱吃苦瓜,不但懂吃,自己

11、还能下厨。他最拿手的一道菜是苦 瓜灌肉,每次请客都亲自做这道菜。上市场挑选最好的苦瓜,还有上好的腱子肉,把肉 细心地捣碎以后,塞在挖空的苦瓜里,要塞到饱满结实,或蒸或煮,别有风味。一次, 画家请客,我看到他在厨房里剁肉,小心翼翼塞到苦瓜中去,到吃苦瓜灌肉时,真觉得 人生的享受无过于此。我们开玩笑地把画家的拿手菜取名为“白玉盅”。如今画家去了, 他拿手的“白玉盅”也随他去了。我好几次吃这道菜,总品不出过去的那种滋味。 苦瓜真是一种奇异的蔬菜,它是最美和最苦的结合,这种结合恐怕是造物者“美 丽的错误”。以前有一种酸酸甜甜的饮料,广告词是“初恋的滋味”,我觉得苦瓜可以 说是“失恋的滋味”,恋是美的,

12、失是苦的,可是有恋就有失,有美就有苦,如果一个 人不能尝苦,那么也就不能体会到那苦中的美。 我们都是吃过苦瓜的,却少有人看过苦瓜树。去年我在南部,看到一大片苦瓜田 里长出累累的苦瓜,农民正在收采,他们把包着苦瓜的纸解开,采摘下来,就像在树上 取下一颗颗的白玉。我站在田边,看着篮中满满的苦瓜,心中突然感动不已,我想,真 正苦瓜生命里的美,是远远比故宫橱窗里的苦瓜还令人感动的。 我买了一个刚从田里采下的苦瓜,摆在家里,舍不得吃;放置几天以后,苦瓜枯 萎了,失去了它白玉般的晶亮与透明,吃起来也丝毫不苦,风味尽失。这使我想起了人 世间的许多事,美与苦是并生的,人不能只要美而不要苦,那么苦瓜的创作不能说

13、是美 丽的错误,它是人生真实的一个小影。 4 4. 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文章以“白玉盅”为题,不仅点出了写作的对象,而且突出了苦瓜的外表美,流 露出作者对苦瓜深深的喜爱之情。 B. 苦瓜不但外表美,而且切开也是美的,像是有生命流动的鲜血。人站在苦瓜面前, 特别是在夏天,心中就会有凉意的感觉。 C. 作者在第段说苦瓜“是造物者美丽的错误”,在第段又说“苦瓜的创作 不能说是美丽的错误”,这貌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 D. 文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苦瓜来寄托人生的感悟,告诫世人要像苦瓜一样, 不但要有外表美,而且要拥有心灵美。 5 5. 作者在第段采

14、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苦瓜之美的?请结合文本简析。(5 分) 6 6. 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的最后要写看苦瓜树和买苦瓜的经历?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小题,12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变化推动了劳动力的流动,主要是从农村向城市、 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的流动。政策和制度变革放开了对农民到城镇务工的限制, 降低了流动风险;经济转型和工业化以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飞 速发展,产生了巨大和持久的劳动力需求;农业现代化提高了农业生产率,降低了农业 劳动强

15、度、减少了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在 20 世纪 90 年代最先完成 人口转变,长期的低生育率导致新生劳动年龄人口逐渐减少,经济的快速增长又需要大 量年轻劳动力;诸多因素共同推动了人口的流动。 (摘编自百度文库) 材料二: 中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在改革开放后的 30 多年中持续增长,尤其是 20 世纪 90 年代以 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从 1982 年的 657 万人增长到 2010 年的 22 亿人(图 1) ,达到 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占全国总人口的 17%左右。上海、广州和北京等城市的当地常住居 民中,约 40%是流动人口。大部分流动人口是从农村流动到城市的年轻劳动力,2010 年

16、 全国流动人口中约有 15 亿人来自农村,省内流动人口中有 54%来自农村,跨省流动人 口中则有近 82%来自农村。迄今为止流动人口规模仍继续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 2012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 年全国流动人口约为 236 亿人,比上 年末增加 669 万人。 (摘编自凤凰网) 材料三: 新生代流动人口占比持续提高,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明显上升。2013 年调查的务工 经商的劳动年龄流动人口中,1980 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占 488%。平均年龄为 279 岁;2015 年相应劳动年龄的流动人口中,新生代的比例已经超过一半,平均年龄 为 293也就是说平均“80 后” 。 “十三五”时期,人口继续向沿江、沿海、沿主要交通线地区聚集,超大城市和特 大城市人口持续增长,中部和西部地区省内流动农民工比重明显增加。人口流动迁移规 模(包括落户城镇的人口)仍将持续增加,但增速放缓,波动性增强;人口流动整体趋 于稳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