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重点高中协作校2018届高三三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 文档编号:89532488 上传时间:2019-05-26 格式:PDF 页数:28 大小:677.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重点高中协作校2018届高三三模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辽宁省重点高中协作校2018届高三三模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辽宁省重点高中协作校2018届高三三模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辽宁省重点高中协作校2018届高三三模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辽宁省重点高中协作校2018届高三三模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辽宁省重点高中协作校2018届高三三模语文试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重点高中协作校2018届高三三模语文试卷含答案(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辽宁省重点高中协作校辽宁省重点高中协作校 20182018 届第三次模拟考试届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草原文化精神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动态的、积极的、以个体奋斗为主要内容的进取性 文化。北方草原具有独特性,它既有深远悠长的民族牧歌情调式的生活方式,又有严酷 杀伐的沧桑、厚重的历史,从而导致了草原民族对于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特殊认识。一 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极为直接、密切,人对自然的依赖性突出,因而对自然的亲近之 感、迫近之念、忧虑之情更为突出、深挚;它不似江南山水对人的细腻轻抚,更不像士 子优游于小桥流水,流溢着别致而精

2、微的艺术感触,而是将民族生存与自然环境直接联 系起来,把对草原的关切与民族的整体性发展联结起来,发出了“草原不在、民族何存” 的呐喊,汉代流传的匈奴歌就是其中代表。另一方面,人与自然架构起初步的生态 美学桥梁。蒙古民族第一部史传文学蒙古秘史当中就显现着极为浓郁的生态观念。 由于生存环境的严酷、险恶、千变万化,草原民族“逐水草而居”的动态生存观念 异常鲜明。草原民族生存的“动态”和“变化”的特点使人的适应能力和冲破自然环境 束缚的能力分外突出。草原民族强调人在强大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面前的力量、智慧、意 志力,从而形成一种对英雄的崇拜的观念。 史记匈奴列传中的冒顿单于和蒙古秘 史中的札木合就是鲜活的

3、例证,只不过后者还显现着强烈的崇信重义之美。 北方草原多地处边陲,因而在地域上形成了一种相对封闭和独立的特征。由于生产 力水平低下,又不得不产生与外界文化交融的必然性,于是草原文化从一开始就是一种 开放的不断出新的文化,对于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的动机和活力较农业文化更 主动、更积极。这在元代西域文人那里得到了很好的印证,著名学者刘大杰曾称元代萨 都刺的诗歌“代表了元诗的活力与变化的趋势” 。也由于草原自然环境的险峻、生存的艰 难,致使草原文化的忧患意识中多了一种实践意识和冒险精神。忧患意识的产生是人类 社会发展过程中自我成长、成熟的标志,就农业社会而言,忧患意识往往侧重于对深厚 精神苦闷

4、的自我消解、自我提升;自我肯定、自我壮大是农业社会忧患意识的主体内容。 草原文化景观下的忧患意识,虽然也是在生存困扰下的一种自我拯救、自我飞扬,也充 满了焦虑、深痛之感,但并不专力于自我精神领域的别有洞天,而是将原始初民时期产 生的朴素的“天人合一”观念加以发展,剔除了其中包含着的精神层面的穷力追逐,进 而催生个体抗拒灾难和挫折的行为力量。 (摘编自温斌古代北方草原文学的精神风尚 )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北方草原与南方山水虽然空间地理位置不同,但在与人的关系上两者却是一致的。 B. 草原文化精神既体现了民族生存与自然环境的联系,又显现着极浓郁的生态观念

5、。 C. 北方草原是相对封闭和独立的,因此北方草原文化是一种白发性、独立性的文化。 D. 不同于农业文化,草原文化的忧患意识除了侧重于自我精神领域,还催生了行为力量。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先点出草原文化是进取性文化,再从草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崇拜英雄的观 念、开放性、忧患意识等方面进行论述。 B. 文章举匈奴歌的例子,证明草原文学注重民族生存与自然环境的联系,并将对草 原的关切与民族的整体性发展统一起来。 C. 文中所提的冒顿单于和札木合两个人都是被草原民族崇拜的英雄,以此二人为例主要 是论证草原文学具有崇拜英雄的观念。 D. 文章提到了元代西域

6、文人,以此不仅论证了草原文化具有忧患意识,还进一步论证了 忧患意识中具有实践意识和冒险精神。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北方草原不具有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历史,那么草原民族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可 能就不会有特殊认识。 B. 草原民族“逐水草而居”的动态生存观念异常鲜明,缘于其生存环境的严酷、险恶、 千变万化。 C. 草原民族崇拜英雄的观念的形成,与其强调人在强大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面前的力量、 智慧、意志力有关。 D. 相比农业文化,草原文化与外界文化的交融有着必然性,交流、融合的动机和活力也 更主动、更积极。 【答案】1. B 2. D 3. D 【解析】 1. 试

7、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这是考查 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 最后进行辨析。A 项, “在与人的关系上两者却是一致的”分析错误,文章第一段说“它 不似江南山水对人的细腻轻抚流溢着别致而精微的艺术感触” ,可见并不一致。C 项, “北方草原文化是一种自发性、独立性的文化”错误,文章第三段说“草原文化从一开 始就是一种开放的不断出新的文化” ,因此它并非是自发性、独立性的。D 项, “草原文 化的忧患意识除了侧重于自我精神领域”错,草原文化并不侧重于自我精神领域。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

8、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此题考核分 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 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 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D 项, “论证了草原文化具有忧患意识,还进一步论证了忧患 意识中具有实践意识和冒险精神”分析有误,这是对文章论据的分析有误,元代西域文 人这一事例源自第三段,文中说“于是草原文化从一开始就是一种开放的不断出新的文 化,对于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的动机和活力较农业文化更主动、更积极。这在 元代西域文人那里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由此可知,论证的应是“草原文化所具有的开放、

9、积极、主动的特点” 。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解答理解和分析 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 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 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 全文保持一致。D 项, “相比农业文化,草原文化与外界文化的交融有着必然性”错误, 文章只在交流、融合的动机和活力的主动、积极性上与农业文化作了比较,文章并未写 到农业文化与外界文化的交融没有必然性。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铁

10、丝网上的春天 袁鹰 都说春天来了。可是,春天在哪里呢? 上海早已成了“孤岛”注,但这座“孤岛”上没有青山,没有绿水,是一座灰色 的、黑色的岛。公园里,倒也有山,那是假山,石头堆成的;也有水,那是假水,人工 开凿的池塘,小得可怜。水里也有船,那是小孩的玩具,纸的,洋铁皮的。 我多么想念离别了三年的西湖、钱塘江、南高峰和北高峰。到春天,苏堤上一株杨 柳一株桃,迷住你不忍归去。湖光山色,在梦里也是那么妩媚动人。想起“柳浪闻莺” , 想起“断桥残雪” ,想起杭州口音的“划子要吗” ,禁不住“一声河满子,双泪落君前” 了。 梦醒后,抬头依然只从天井一角看到灰蒙蒙的天空。工厂烟囱从早到晚喷着浓黑的 烟雾,

11、把上海的天空熏染得像一块发黑的擦桌布,又像铅块一样沉重。 这是春天吗? 又说春天在郊外。于是,我带着弟弟妹妹们去寻找。 从曹家渡五角场沿苏州河向西走,走过圣约翰大学校园。从漆了黑油漆的竹篱笆朝 里边张望,能看到浓浓的绿荫,仿佛也能嗅到花香,还传来一阵阵笑语。大学校园里的 春光是诱人的,但不知道他们能享受多久呢?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花常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请珍惜你们拥有的这一点春光吧!我为你们祝福。 再往前去。绕过兆丰公园,就到了铁路边。马路同沪杭铁路平行地伸展着。 铁路两侧,青青的野草倒是长得很盛,那是被春风吹醒的。沿铁路架了铁丝网,像 一只巨大的蜈蚣,一条带刺的长蛇,匍

12、匐在那里。铁丝是新换的,青光闪闪。 铁丝网围住了“孤岛” ,锁住了“孤岛”上的人。 我无端地感到一阵战栗,好似被这铁丝网捆住了手脚,全身动弹不得。 “看,快看那边!”弟弟妹妹们喊起来, “那边铁丝网上!” 铁路西侧的铁丝网上,挂着一只破风筝。 那是一只最普通的风筝,既不是燕子喜鹊,也不是老鹰蜈蚣,而是最常见最便宜的 瓦片风筝。不知什么时候吹落到铁丝网上来的,已经被铁丝网刮破了,只剩下一个骨架, 半张破碎的纸,红红绿绿,看不清那上面画的是什么。 “风筝,一只风筝!”弟弟妹妹们继续喊着。 在我们住的拥挤不堪的弄堂里,是看不到风筝,也没法放风筝的。 “风筝,快看风筝!” 是的,这只风筝,应该在湛蓝的

13、长空翱翔,在青青草地和绿绿竹林上空飘荡,在洒 满阳光的小山坡上旋舞高升。伴随它的,应该是无忧无虑的欢笑,应该是漫山遍地的鲜 花,应该是人们对春天的向往,应该是对阳春美景的享受。 风筝,也一定有过这样的梦。然而,现在它只能挂在铁丝网上。线断了,它从高空 悠悠荡荡地跌落下来,而且那么巧,竞落在无情的铁丝网上。它的主人放风筝的孩 子,早已失望、闷闷不乐地走了,回家去了。 它从哪里来?它的家在哪里?谁也不知道。只知道它现在挂在铁丝网上,而且已经 刮破了。 它曾为它的主人带来一阵春天的喜悦,然而,就如肥皂泡泡一样幻灭了。 它垂着头,在叹息吗?在哭泣吗?在怀念家乡和主人吗? 要不了两三天,也许就是明天,风

14、吹雨打,连现在这个支离破碎的骨架,也会无影 无踪。 弟弟妹妹们停在这边一侧的铁丝网下,一定很想跨过铁路去,将那只风筝从那边铁 丝网上解救下来。但是不可能,我们都被铁丝网拦住,我们只能隔着铁丝网,隔着沪杭 铁路的铁轨,向它行注目礼,向它凭吊。 春天被挂在青光闪闪的铁丝网上。 回去的时候,还依依不舍地回头望了望。似乎同一位偶然相遇的好朋友告别。 但愿今夜不要下雨我们在心里默祷着。 一九四一年春,上海曹家渡 (选自袁鹰散文选集 ) 【注】人们习惯将 1937 年 11 月日本占领上海至 1941 年 12 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的 4 年时 间称为“上海孤岛时期” 。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

15、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两处引用古人诗词句子,前者表达了作者对杭州湖光山色、风土人情的眷恋之意; 后者表达了作者对春光的珍惜之情。 B. “像一块发黑的擦桌布” “像铅块一样沉重”这些比喻句既突出上海天空灰蒙蒙的特 点,也表达了作者对城市环境严重污染的忧患。 C. “可是春天在哪里呢?” “这是春天吗?”这两个疑问句,或引起下文,或总结上文, 标示思路,暗示文章主旨,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D. 本文以寻找春天为线索,以行踪为序,叙写了我和弟弟妹妹从城里到郊外找寻春天的 过程,写景状物,情寓其中,含蓄蕴藉。 5. 结合全文,赏析“春天被挂在青光闪闪的铁丝网上”这句话。 6. 文章

16、为什么要用很多笔墨描写“风筝”?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答案】4. B 5. 这句话运用了象征(或说隐喻、比拟)的修辞手法,从上下文语境 看,句中“春天”表层意义是指“风筝” ,而“铁丝网”则能让读者联想到围困孤岛的黑 暗势力。作者不说风筝被挂在铁丝网上而说春天被挂在铁丝网上,表达了对“孤岛”上 海压抑沉闷、缺乏生机的严峻社会现实的审视,也传达了对春天的向往之情。 6. 从文章内容与标题意旨关系看,花很多笔墨描写铁丝网上的“风筝” ,正是呼应标题 “铁丝网上的春天” 。从选材与主题思想关系看,花很多笔墨描写“风筝” ,是借风筝 的遭遇,委婉含蓄地表达作者自己对自由美好生活的憧憬。从意象选择、组合的内在 关联看,被铁丝网围锁的“孤岛”和“人” ,与被挂在“无情的”铁丝网上的“风筝”一 样,丧失了自由,表达了作者对桎梏在“孤岛”中的人们的不幸遭遇的同情;使得文章 主题意 蕴更加丰厚。 【解析】 4. 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 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文中的形象、塑造形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