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区2018届九年级中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上传人:超**** 文档编号:89531786 上传时间:2019-05-2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区2018届九年级中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区2018届九年级中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区2018届九年级中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区2018届九年级中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区2018届九年级中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年中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卷共6页,25小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限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指定的位置。3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在指定位置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按照题目在答题卡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和在试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卡。一、积累与运用(26分,17题每小题3分,第8题5分)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鸿鹄(h) 睥(b)睨 溯(su)游 水花迸(bng)溅B累(li)赘 骄矜(jn) 镌(jn)刻

2、潜(qin)移默化来源:学。科。网Z。X。X。KC酝酿(ning) 惊骇(hi) 脸颊(ji) 半身不遂(su)D胸襟(jn) 妥贴(ti) 扁(pin)舟 死伤枕藉(ji)2下列词语书写都正确的一项是A清冽 轩敞 轻装淡抹 海市蜃楼 B堪察 寥落 懵懂无知 心无旁鹜C蹊跷 卷帙 茅塞顿开 融通古今 D禆益 浓稠 展转反侧 援疑质理3依次填入下面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忘记了唐诗宋词、孔子屈原、昆曲京剧, 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些“无用”的东西,中国人除了黄皮肤、黑头发,在多元的世界里,我们靠什么让五千年屹立不倒的华夏文明继续瓜瓞绵绵?我们的孩子将从哪里得到民族

3、自信与民族魂的 、欣赏中华民族的伟大与曼妙?经典咏流传再一次告诉我们,传统文化本身就有无穷魅力,今人只差一个爱上的 。如果沉迷王者荣耀的孩子们,在哪个晚上也能稳住心神听诵,曾辗转于屈原李白李清照 之间的文化清香,或也会慢慢卷土重来呢!(李泓冰作百般新曲,唱千年词章)A湮没 滋养 机缘 唇齿 B湮没 滋润 机会 诗词C遗忘 滋养 机会 诗词 D遗忘 滋润 机缘 唇齿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他亲睹这起惨烈的车祸,心里阵阵后怕,情绪非常紧张,露出了黯然失色的神情。B我把礼记里边“敬业乐群”和老子里边“安其居,乐其业”两句话,断章取义生造出这篇文章的标题“敬业和乐业”。C中考是人生中的

4、重要考试,很多同学在考场上手不释卷,对每道题都反复思考,精心作答。D程老师的数学课内容丰富,他希望通过大量例题的讲解,使学生考试时能做到有例可援,不至于因题目陌生产生紧张情绪而影响考试。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据统计,目前大约已有100个左右的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建设。B十堰居民纸质图书阅读率偏低,手机阅读将成为了我市居民最倾向的阅读方式。C暑假即将到来,同学们在尽情享受假期的同时,要注意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D通过参加这次活动,我对中国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6将下列句子重新排序,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英语就做不到,因为太不稳定了。 这种文字的稳定性,是智慧

5、传承的基础。来源:学,科,网现在的中国学生,可以琅琅上口地读2000年前的诗人屈原的楚辞。现代人读莎士比亚的原著已经困难重重了,更不用说2000年前了。有了这种稳定的文字,才能读懂自己远祖的文明,才能不断的继承和进步。A B C D7下列各项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西游取经成功后,如来佛祖授唐僧为“旃檀功德佛”,孙悟空为“斗战胜佛”,猪八戒为“天蓬元帅”,沙僧为“金身罗汉”。B天净沙秋思山坡羊潼关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都是元曲,其中“天净沙”“山坡羊”“江城子”是曲牌,“秋思”“潼关怀古”“密州出猎”是题目。C“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中的“加冠”,指男子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有很多,如“垂髫”“始龀”

6、“豆蔻”“而立”“古稀”“耄耋”等。D古代称呼人的方式很多样、很讲究。以地名称呼人,柳宗元又称柳河东;以官职称人,杜甫又称杜少府;以字称人,白居易又称白乐天;以谥号称人,范仲淹又称范文正。8古诗词默写填空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 。(王安石浪淘沙令)来源:学*科*网郡邑浮前浦, 。(王维汉江临泛) ,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离愁别绪是我国古典诗词最常见的情感基调和内容主题,请从古代诗词里写一句表达这种感情的诗句:“ , 。” 赵翼“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论诗)的诗句阐述了诗歌创作要时时创新求变的观点,与其同题诗“ , ”对诗人诗歌评价的诗句互相印证。二、现代文阅读(28分)(一)阅

7、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16分,9、10题2分,其余每小题3分)追忆一棵湮灭在记忆里的杏树 连谏说起小时候的事,姐姐常会惊讶,觉得我脑子好,怎么什么事都记得。我就愣一下,然后得意,仔细想想,我是个记忆丰满的人,记得往昔里的很多人和事,甚至记得老家湾里的一坨蒲草、早已经荡然无存的荆条丛,还记得它们紫色的花朵,和紫丁香有点像,有着微微苦涩的香,在晚风里,四处飘扬记忆是个塞满的仓库,装着往昔的欢乐也装着往昔的痛苦,对我这样一个写字的人来说,是桩幸运,写字不过是刨捡着岁月,研碾着时光的滋味。相比于欢乐,我更在意悲伤,它绵长而久远地驻扎在我的心上,随着追忆的河流,酝酿成璀璨的悲伤。在我所追忆过

8、的悲伤里,出现次数最多的,有一只老狗、一棵杏树,为此,我写过杏树下的狗,除却那只让我流泪的狗,每每想起那棵杏树,我的悲伤都像坚冰下的水流,是沉默的。我不知道那棵杏树是什么时候栽下的,总之,从我能记得这个世界上的光景时,它就在了,在院子偏西南的方位,不是很高,但树冠庞大,春天的时候,我能轻易地爬到树上,坐在树杈上,在上面吃榆钱,吃很稀有的糖或单饼卷着春葱,那些粉色而妖娆的杏花花瓣,纷纷扰扰,像花瓣雨一样,轻而温柔地落着。每当这样的时候,我喜欢仰起脸,感受花瓣轻轻滑过脸庞的温柔,那是这个世间最美丽的柔软,现在回想起来,我的心,依然湿润。只是,母亲看见了,会喊我下去,她怕我晃荡的腿脚摇下太多的花,影

9、响杏树的坐果,所以,我只有趁母亲在田里忙碌的时候,随便抓起一种什么吃的,爬上杏树,到了夏天,就不可以了,夏天的杏树,会有一种绿色的浑身是刺的小虫子,俗称拔几毛,人一碰,那刺就会自动脱落扎到皮肤里,起一片又红又肿的疙瘩,难受得很,所以,吃过几次亏的我,不消母亲喊,也会远远地绕着它走。我儿时的乡下,还是很贫穷的,除了院子里的果树和菜园里的黄瓜,父母不舍得买水果给我们吃,所以,我最盼也最怕的是每年麦子黄了的季节,因为麦子黄了杏子也就熟了,杏子熟了,也就要开始收割小麦了。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割麦子是更残酷的劳动了,赤热的天光下,胳膊被麦芒扎得红彤彤的,汗水一流,就像有千万只蚂蚁在啃咬着皮肤,太痛苦

10、了,那会儿,谁如果告诉我,以后的人生就是365天割小麦,毫无疑问,我宁肯一脑袋扎到水库里把自己淹死。在对麦收的恐惧里,看杏子一天天黄了软了,我的心就会剥离掉一点对割麦子的恐惧,多一份糯甜的期盼虽然说麦黄杏,可杏子真正熟到可以吃,是麦收半个月后,所以,每当割麦割到绝望,我就想一下马上就熟了的杏子,顿时,人生就不那么面目可憎了后来,村里给我家批了宅基地,父亲盖了新房,可我对新房一点儿也不感兴趣,因为新房的院子里光秃秃一览无余,没有我亲爱的杏树,搬家之前,我一遍遍地问父亲,杏树能不能和我们一起搬过去?父亲踌躇了好久,说杏树太老了,挪过去,怕是会挪不活的,想留在老宅院子里,可我知道,我们搬新家之后,旧

11、的宅基地就要分给别人了,于是,我就哭,觉得父亲的说法,是不想挪它的借口,因为它很大,挪起来费周折。总之,在搬家之前,只要一说搬家我就要把杏树挪过去,父母若有别的说词,我就会大哭一场,后来,父亲让我哭得没辙,把杏树的枝头修剪了,挪了过去。挪过去的当年,杏树的枝干上抽了几条羸弱的小枝桠,父亲说怕是难以成活了,我不信,可第二年春天,所有的树都绿了,它还是没有发芽,在确定它死了的那天,我坐在干枯树桩一样的杏树下,哭了整整一个下午,边哭边恨自己,觉得它是我害死的,因为父亲说过了,大树难活至今,依然常常想起它,想起我坐在它身子上的童年,它用花瓣的手,温柔地抚摸过我的脸颊9湮(yn)灭:消失,毁灭。请结合这

12、个注解分析本文标题的作用。 10本文记叙了童年时代关于杏树的三段记忆,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期盼杏熟 11读文中第段的划线句,解释“湿润”一词丰富内涵。 12分析本文记叙的顺序并分析其作用。 13请从修辞和结构两个角度品析文章的结尾之妙。 14下面对本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写“让我流泪的狗”,目的是用对比强调杏树在我心中具有更重要的位置。B写割麦子的残酷与恐惧是为了反衬对杏熟的强烈期盼,表明了作者对杏树的喜爱与深情。 C“我”之所以想要把杏树搬过去,不仅因为“新房的院子里光秃秃一览无余”,更在于杏树陪伴我成长,给了我无穷的快乐和美好的回忆。D在我的童年,“杏树”给我带来了无尽的欢

13、乐和期盼,却因为我的坚持被挪死。作者在悲伤的感情中,饱含着深深的后悔与自责。(二)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后面问题。(12分,每小题3分)从“读书好”走向“读好书” 王石川世界读书日前夕,一项阅读调查显示,在半数成年国民更倾向于传统纸质图书阅读时,近一成国民更倾向于“网络在线阅读”,1/3的国民倾向于“手机阅读”。“屏”阅读,已与传统的“平”阅读平分秋色。来源:学.科.网Z.X.X.K几年前,就有人惊呼,我们已经进入读屏时代,青少年成为被电子屏夺走的一代;更有人简单将读屏与碎片化的浅阅读画上等号,呼吁多读书、少读屏。事实上,无需将读屏和读书割裂,乃至对立起来,不同的人群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无可非议。“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有人在纸质书中嗅到了书香,感受到了阅读审美;也有人将视野浓缩于方寸之间,在手指翻飞的滑屏中获取信息,同样找到了阅读的乐趣。在互联网时代,却非要固守黄卷青灯不可,未免显得有些迂腐。对于那些互联网原住民来说,他们选择读屏,拥抱更简捷的阅读方式,实则属于阅读本能。而一些人爱读纸质书报刊,也多与阅读习惯有关。双方不妨少一些“洁癖”,多一些接纳。两种阅读方式并存,相得益彰,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