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教案8则

上传人:明 文档编号:89531651 上传时间:2019-05-26 格式:DOC 页数:48 大小:1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白杨礼赞教案8则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白杨礼赞教案8则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白杨礼赞教案8则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白杨礼赞教案8则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白杨礼赞教案8则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白杨礼赞教案8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白杨礼赞教案8则(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白杨礼赞教案8则白杨礼赞教案白杨礼赞教案(一):白杨礼赞教案知识与技能1、体会文中蕴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2、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和象征手法的运用。3、领会感悟课文赞美的北方抗日军民用心向上的精神。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把握白杨树的象征好处,体会作者热爱北方抗日军民的思想感情。2、教师详细讲解课文,指导学生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透过本文的学习,学生理解到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对北方抗日军民的歌颂。教学难点:1、对白杨树的优秀品质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军民用心向上精神的理解。2、学习文章对象征手法的运用,排比和反问的使用。教学重点白杨树的象征好处。教学过程:一、出示图片,导入新

2、课。学生看图,用一个词形容你看到的白杨树。二、学习课文五八自然段。出示阅读要求:1.、找出一个最能体现白杨树外形特征的词。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具体描绘白杨树外形的?学生活动快速默读找出答案。师点拨:白杨树外形的总特征是力争上游,作者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来刻画白杨树的外形的,相机板书。学生活动齐读第五自然段,一齐感受白杨的“形美”。过渡: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吗?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学习第七自然段。出示问题:1、树中的“好女子”的标准是什么?2、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抽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找出答案。点拨:“好女子”的标准是要有婆娑的姿态和屈曲盘旋的

3、虬枝。称它为“伟丈夫”是因为它伟岸,正直,朴直,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问题:先写白杨树不是树中是好女子,再写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种写法叫什么?(欲扬先抑)学生活动:找出文中的一组排比句,试着将四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分男女生读一读,体会反问句的作用。小组讨论:四个反问句的位置是否能够调换,为什么?点拨四个反问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完成了由树“到”人“的转化,点出了白杨树的象征好处。学生活动:读第八自然段找出我赞美白杨树的原因。三、师小结:这天我们一齐分析了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内在气质和它的象征好处,留下的资料我们下节课再学习。四、拓展延伸:指导学生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仿写。

4、白杨礼赞教案(二):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2理解排比句和反问句的表达作用。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教学准备小黑板或课件。设计思路白杨礼赞是一篇采用象征手法写作的经典篇目,因而在设计中,对象征手法的理解就成了本文的学习重点。首先在导语中,就先将象征这一写法初步渗透给学生,使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象征。接下来在整体感知的朗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确文章中白杨树象征什么。在品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采用象征这一写法,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象征手法的作用。教学时数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导人。(播放歌曲小白杨。)这首歌曾唱遍了大江南北,它歌颂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

5、树吗?我们的文学家也曾高声礼赞过白杨树,它们在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天,让我们一齐研读散文白杨礼赞。2简介作者。(1)让学生起来介绍。(2)明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1。)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要求:记住作者。二、自主学习师:本文的题目白杨礼赞,“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下面放声朗读课文,用笔标注关键词语,以此体会作者为何要赞美白杨树。并做以下题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2。)1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句子。2读完课文后,小组交流。交流句式为:我读出了一株的白杨树

6、,它表此刻。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4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5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6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好处?7为什么篇末写楠木?8就自己的理解,谈一下象征手法的作用。9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三、合作学习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四、反馈交流1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大毡子开垦外壳锤炼倦怠潜滋暗长旁逸斜出婆娑(要求:让一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不正确的,找其他同学纠正。)2能从整体上把握即可。3作者是从那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明确:(景美、形美、神美。)4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

7、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明确:(生存环境的写作目的有两个:一是烘托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二是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好处,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5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明确:(刻画白杨树的形象紧扣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为后文揭酒湎笳骱么髌痰妗6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好处?明确:(4个排比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气势恢弘,点明白杨树的象征好处。)7为什么篇末写楠木?明确:(与白杨树进行比较,一方面,对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表示愤慨之情;另一方面,以高昂的语调赞美白杨树。)8就自己的理解,谈一下象征手法的作用。明确:(象征的作用,一是把作者要说而不愿直说的资料

8、“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二是帮忙作者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传达给读者。)(学生说出一点即可。)9研读赏析第7段。(1)学生读课文,透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课件3。)白杨的“神美”能够用本段的哪几个词来概括?为什么本段开头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本段作者由树写到人,赞美了什么人?作者为什么会由树写到人?白杨树象征了什么?本段的四个排比句问法有什么变化?意思是怎样加深的?背诵本段。(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明确:(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挺拔、坚强不屈。欲扬先抑。北方农民、抗日军民以及敌后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白杨树身上能折射出北方抗日军民的精神和

9、意志。换句话说,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作者赋予了白杨树以不平凡的象征好处。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也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只觉得不想到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又不更远一点想到”四个反问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指导背诵。)五、梳理巩固学生谈收获及还没解决的问题。(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只限于一个方面,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就应给予肯定。)六、拓展训练(如果有时间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无时间可不进行。)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一部分。七、布置作业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迁移延伸”部分。板书设计白杨礼赞茅盾1象征2排比、反问景美形美神美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第二课时一、导入多媒

10、体播放旋律高亢优美的歌曲小白杨,要求学生边欣赏边思考:歌中小白杨有何象征好处。屏幕投放“象征”: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它的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特点(资料)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象征手法是“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学生交流归结:象征守卫边疆的战士;象征边防战士的坚强意志等。由此导入本文“白杨树”的象征好处,明确本课学习重点。二、教学呈现1谈一谈学生呈现并交流课下收集的背景资料。2读一读学生放声朗读课文,用笔标注关键词语,以此体会作者为何要赞美白杨树。然后进行朗读交流。学生交流的句式为(投放大

11、屏幕):我读出了一株的白杨树,它表此刻。3理一理:篇章结构。4品一品:写法、语言(培养学生质疑、品读、揣摩的潜力)。(2)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3)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4)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好处?(5)为什么篇末写楠木?(5)象征手法的作用。在此环节中,师生探究出:(1)生存环境的写作目的有两个:一是烘托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二是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好处,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2)刻画白杨树的形象紧扣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为后文揭示其象征义作铺垫。(3)四个排比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气势恢弘,点明白杨树的象征好处。(4)

12、与白杨树进行比较,一方面,对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表示愤慨之情;另一方面,以高昂的语调赞美白杨树。(5)象征的作用,一是把作者要说而不愿直说的资料“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二是帮忙作者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传达给读者。(在此教师能够让学生采用直说的方式改写本文,以便更好地理解象征的写法。)5想一想:探究以象征为主要表现手法的文章该如何写。6练一练:以梅、兰、竹、菊、松、粉笔、蜡烛等物任选其一为题,写百字以内的片段文,以象征为主要表现手法。第三课时教学目标:简介作者、时代尘埃淮侄粒砬迦穆雎纾重点讲读第三段(第5、6自然段)。教学过程:一、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提问:1。想一想,茅盾原先

13、叫什么名字?出生在哪一个省?他写有哪些著名的作品?(学生:茅盾是笔名,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他出身在浙江省桐乡县。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2。茅盾是哪一年逝世的中央对他的一生作了怎样的评价?(学生:茅盾已于一九八一年三月二十七日逝世。党中央给予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一九三八年底到x疆学院文学院讲学,一九四年三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之后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反动派消极抗日、用心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

14、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期望,精神振奋,满怀活力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二、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不识的字的读音。注音练习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恹恹欲睡()虬枝()婆娑()秀颀()三、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做好下面的填空练习(目的是启发引导学生粗读课文,初步理清全文脉络):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写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