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教案6份

上传人:cyy1****507 文档编号:89531626 上传时间:2019-05-26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1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归去来兮辞教案6份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归去来兮辞教案6份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归去来兮辞教案6份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归去来兮辞教案6份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归去来兮辞教案6份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归去来兮辞教案6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归去来兮辞教案6份(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归去来兮辞教案6份归去来兮辞教案归去来兮辞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弄懂并积累“来、谏、樽、觞、审、容膝、策、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积累下头的词语和名句口腹自役、心为形役、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2、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进取精神,学习其高洁的梦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3、背诵全文。二、教学重点1、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2、课文的思想资料三、教

2、学难点“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四、教学课时二课时五、教学设想(一)、诵读和领悟互相推进(二)、诵读的准备指导(三)、总结陶潜的隐士情怀教学幻灯片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初读课文,疏通字词一、以花源记导人课文,分绍陶渊明在1600多年前,二位中国的诗人给我们描述了一个梦想的乌托邦的社会,那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桃花源。他就是陶渊明。陶渊明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又是一个清醒的梦想主义者。贵族家庭的影响,儒家学说的熏陶,使他少年时就有一种“大济苍生”的壮志,可是黑暗的现实把他的梦想击得粉碎。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陶渊明选择了归隐的道路。为明心志

3、,他写下了千古名篇归去来兮辞。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陶渊明现存文12篇,其中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散文首推桃花源记,本文则是辞中名篇,在艺术上平淡、朴素,充满了诗意,全无半点斧凿痕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

4、的陶侃,据说就是他的曾祖,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渊明八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境逐渐衰落,但还是给他留下了不少田园产业。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夜橐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再无出仕之念,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岁。二、写作背景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05年)最终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潜

5、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鼓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样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本文分“序”和“辞”两节,“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序”说明了自我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境和归田后的乐趣。经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证明他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运乘化、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全文语言流畅,音节和谐,感情真实,富有抒情意味。“归去来兮”就是“归去”的意思,“来”、“兮”都是语助辞。这篇文章前

6、面有序,叙述他家贫出仕和弃官归田的经过。三文体特点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忙和谐语气,表情达意。一般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例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注意:(1)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也应作六字句读。(2)“归去来兮”“已矣乎”当一句读,适当延长读末句时间。(

7、3)四字句五字句,读时节奏自当变化。(4)辞和赋还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辞重言情,而赋重铺陈。四、朗读课文教师范读自由朗读提名朗读(正音;注意语气、语调及语顿)团体朗读自由朗读1、一读正字音。一字一词地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义。2、二读断句读。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少量的七字句也按三拍读,如:既自以心为形役。个别的五字句也同样,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还有一些三字句四字句则都当整句来读,末字适当地延长时间。3、三读明白音乐美

8、读出语调升调、降调;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读出语气疑问、反问、感叹和陈述语气;读出语速快、中、慢;朗朗上口的音乐美,主要源自于骈偶的运用。A、找出各个自然段中的韵脚B、找出对偶比较句(能够涉及整句、骈体文),引导学生初步背诵这些零散句子。仅有在这基础上才能讲究背诵,否则,就是死记硬背了。C、找出本文双声词、叠韵词、叠字,双声如“惆怅”“崎岖”,叠韵如“盘桓”“窈窕”,叠字如“遥遥”“飘飘”“欣欣”“涓涓”。(比较荷塘月色)“4、四读表情朗读,读出抑扬、轻重、缓急。朗读时节奏要整齐,音韵要铿锵,要读得悦耳动听甚至动心。如:每段段首那

9、三句话读法(可让学生分析探讨读法)第一段的“归去来兮,”要读得豪迈,因为作者释放了所有做官的闷气,大呼一声“回去吧”第二段的“归去来兮,”要读得愉悦而平静,因为它承上启下,承上,归家很高兴;启下,作者心里很简便第三段“已矣乎!”有些无奈。另外还要五读六读熟读成诵,琅琅上口。五、疏通字词并完成练习三六、布置作业1、反复诵读课文,试着背诵;2、完成练习一、二。第二课时教学要点: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背诵课文一、检查练习二、研习课文(一)总体把握1、归家之因2、归家之乐3、综述情态(二)具体研习1、读悟第1段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

10、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指名朗读本段。思考: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设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那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当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第一段,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开头一句,开门见山地喊出久郁心中之志。“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俨然抒发一口闷气,顿觉自在坦荡、简便畅快。反问,证明

11、其志已决,不容持疑、犹豫。接下来,说明归隐的原因。两个:一是田园荒芜,二是心为形役(真正原因)。“心为形役”,为衣食所迫而出来做官,既如此,那就没有什么惆怅悲伤的了。证明其心境很简便。过去的事情无法追悔,未来的日子是能够自我掌握的。违心的官场日子即将结束,未来的顺心的生活即将开始,那就按照自我的意志遂心遂意地生活下去。过去是“迷途”,昨日是“非”,那么今日的抉择就是“是”,是正确的。迷途未远,悔悟与庆幸之情溢于言表!2、读悟第2段齐读本段。讨论:1、抵家时的欣喜有体此刻哪些语句当中?2、归家途中的迫切体此刻哪里?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有从何看出?明确: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

12、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2、“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设问:从此段中又能够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明确:表达了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想象归家路途的轻快与归家后的情状。分三层。写归心似箭。以行动、心理表现的。前二句:先乘船,后上路,和风拂衣,小舟飘荡,而心境的愉快也尽显其中。这在阅读时需要注意。后二句:

13、问征夫,暗自计程;恨熹微,嫌天亮太迟。更写出作者急盼归家之情。写入家门时的热闹场面,满是浓郁的亲情和欢跃的气氛。作者的急迫,在到家时完全变成孩子般的欢呼与雀跃“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是一派狂喜之态。然后写家人相迎、幽雅环境。“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家人主仆共同欢迎主人归来。“携幼入室,有酒盈樽”,能够想像举家欢宴,主人开怀畅饮的情状。其中“松菊犹存”有喻义,松菊喻作者高洁的品格,喻坚韧芬芳之节操仍在。(能够补充岁寒三友)写归家以后闲适趣味的田园生活。饮酒赏树,扶杖游览,自得其乐。再接下来由居室转到庭园及高处、远处,那里有情有景,情景交融,一派悠然自得之情从字面流露出来,能够想象,他走走停停,停

14、停走走,时而环顾,时而远望,白云行走,飞鸟投林,都摄入他的眼帘。“出岫之云”“倦飞之鸟”,既写自然景物,又写诗人出仕与归隐。(同“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做官本是无心,官场确使他厌倦。写抚“孤松”其实也是在言志,言孤傲坚贞之志。3、读悟第3段“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作者再一次证明自我厌恶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也是其隐士情怀之三。指定小组朗读此段。思考: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能够看出?明确:(1)、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2)、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中国士大夫写

15、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我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之四。第三段,想象定居下来后农村生活的乐趣。第一句与文章首句呼应。再表要与世相忘,谢绝交游主要是与世俗官场的人谢绝交往,并非所有人,点出与官场格格不入是归隐的原因。然后补充上段再写自由自在的生活:谈心、弹琴、读书、躬耕田地、徜徉山水,无不是乐事。末二句由物及人,自然生出人生暂短的感伤,由春来万物复苏,感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同时想到人生的短暂与匆促。此段是转承段。从上文的路上、居室、庭院,延展到郊野与山溪,更广阔地描绘了一个和美、充满生机的隐居世界。最终一段的议论与抒怀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的。4、读悟第4段魏晋焦虑人生苦短的文人中,陶潜是最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