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课标教材解读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525213 上传时间:2019-05-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浮力课标教材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浮力课标教材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浮力课标教材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浮力课标教材解读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浮力课标教材解读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浮力课标教材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浮力课标教材解读(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浮力说课标、说教材(一)课程目标 ( 物理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其中 课程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1) 而本章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机械运动和力,了解相互作用规律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发展的大致历程,知道物理学不仅含有物理知识,而且还含有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3、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用简单的实验仪器,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知道简单的数据记录和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2)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收集信息能力。2、通过参与科学探

2、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通过实验收集信息、数据,会分析实验信息、数据,得出结论,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3、通过学习,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学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2、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有合作与交流的精神,团队精神。3、关注科学技术对社会、人类生活的影响,有责任感和使命感。 紧接着,说一下(二)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由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两部分组成,而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1)科学探究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

3、制订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七个要素探究过程中可涉及所有要素,也可只涉及部分要素。本章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中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个实验是个完整的探究实验,进行该实验时,探究流程的每个环节,可以让学生之间通过合作交流自主完成,让学生感受探究的全过程,真切地体会到成功的喜悦。(2)我们再看科学内容科学内容包括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大主题,而运动和相互作用这一主题,是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学习物理的基础本章的课标要求是在运动和相互作用这一大主题下,在机械运动和力这一二级主题中提出的从行为动词角度看2、科学内容分为认知性目标、技能性目标、体验性目标其中认知性

4、目标又分了解、认识、理解三个递进层次而本章了解层次的知识有2.2.9知道阿基米德原理,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本章认识层次的知识有2.2.9通过实验,认识浮力。 本章没有理解层次的内容。而技能性目标是指达到独立操作水平,课程标准中没有具体要求,但本人认为本章有一个实验要达到技能性目标的要求:即会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大小体验性目标分经历、认同、内化三个水平层次而本章经历层次目标有:2.2.9通过实验认识浮力。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认同层次目标有: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内化层次目标有:通过多个小实验和探究实验,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接下来进入第二方面说教材首

5、先说(一)编写特点教材注重1.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材尽量安排探究性的学习,如“下沉的物体受不受浮力”“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让密度大于水的物体漂浮”等,这些探究性学习活动,实验操作方便、规律性强、结论容易获得,适合初中学生探究,增强学生对浮力知识的理解。 2.教材的编写力求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例如浮在水面上的远洋客轮、在水中上升的乒乓球等,让学生感到亲切、生动、有趣。 不仅如此, 教材还 3.适时的进行了物理科技的介绍和引导如教材结合学习的内容,在恰当的时机向学生介绍了阿基米德洗澡时的启示、介绍了曹冲称象的智慧,这都增加了学生对

6、物理学史的了解,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情感。(二)接下来说编写体例全章内容由章首语(要学什么)、节内容(怎样学习)、概念图(学到了什么)三部分组成。章首语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每一节中又设有多个栏目,强化过程与方法的结合,突出对学生学习的引领。其中观察与实验中展示了一些物理现象及事实,构建了动手动脑学物理的平台。想想议议中设计了课堂学习活动,促进学生们的思考与讨论、交流与合作。动手动脑学物理中设计有助于完成学习任务的探究活动和作业,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迁移和运用。做中学设计了制作孔明灯,有助于学生做到知识的灵活运用,也让学生感受古人的聪明才智和探究精神。概念图,采用开放式思维

7、导图的形式,图文并茂的引导学生学会梳理、反思整合,构建知识体系。下面说一下本章的(三)内容结构本章内容结构图 本章主要讲述浮力的基础知识和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其中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是本章的中心内容。第一节讲述了浮力的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探究的方法深入研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浮力大小等于什么。即最后介绍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在进行本章复习时,我们引导学生以这样的知识结构图的形式对全章内容进行归纳概括,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是学生最终完成的知识结构图。最后说(四)教材整合1、首先看本单元同其他各章节之间的之间的横向联系我主要从知识衔接和科学探究两方面进行整合。 知识方面:

8、本章知识是前面力学的延伸拓展,是对八上课本第五章密度、八下课本第六章力和运动、第七章压强等知识的深化,是初中力学部分的重点。 科学探究方面:八上课本第三章第二节(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第四章第二节(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两个探究实验让学生知道了科学探究涉及了七个要素。为本章第二节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个探究实验打下了基础。2.再看本章内个节之间的纵向联系:教材分三节对学生进行引导:第一节认识浮力,为后两节做好知识铺垫。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是对第一节浮力大小的具体与细化。第三节是对第一节内容的拓展延伸,让学生在认识浮力基础上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

9、的影响。最后看第三方面三、说建议(一)教学建议:物理课程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教学中要突出物理学科的特点,发挥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重视科学探究式教学,加强物理学同知识的联系。我的具体教学建议如下: 第一节浮力:本节通过实验认识浮力,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打好基础是关键(基本概念是关键)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这是一节实验探究课,是本章的核心内容。(实验探究是核心)第三节浮力的利用:本节主要是利用浮力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是目的)这三节内容要紧密相联,让学生在实验和探究中认识浮力,并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不要求进行复杂的、综合性的浮力计算。 第一节学习目标为1.通过观察与

10、实验,知道一切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2.知道物体的浮沉是由重力和浮力决定的,知道物体浮沉的条件。3.会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基于这样的教学目标,我将本节内容分为两个模块,第一模块:认识浮力,从学生的认知出发,提出问题:在水中下沉的物体受不受浮力?从而引发学生思考,然后以学案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物体由水面逐渐浸入到水中直至浸没这一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换用浓盐水,再做一次。这样做的目的有三个:一是让学生感知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二是以此引导学生学会测浮力的方法,三是借此让学生知道浮力的大小与液体密度和排开液体体积有关,为第二节探究浮力

11、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做好铺垫。第二模块:知道物体浮沉条件,先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感知物体的浮沉状态,然后再通过受力分析,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 第二节学习目标:1. 知道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2. 经历阿基米德原理的探究过程,在活动中能大胆的提出自己的猜想,能实事求是地记录数据,根据收集的数据提出自己的见解,善于同他人交流。3. 知道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公式和适用条件,能应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和解决简单问题。探究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是本节教学的重点,而利用阿基米德原理进行浮力的简单计算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基于这样的教学目标,探究前利用上节课中学生已有的认知,引导学生把探究

12、目的放到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上,有了这样的探究目标,教师再引导学生确定需要测量的物理量以及测量工具,实验步骤可由学生分组讨论后再集体交流,确定最佳方案,然后根据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归纳总结得出结论。为了培养学生的严谨科学思维,避免结论的偶然性,我建议将实验液体分为两种,一半小组用水,一半用小组用浓盐水,每组做两次,一次让物体全部浸没,一次部分浸入。 第三节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知道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的工作原理。2. 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基于这样的教学目标,课堂上建议增加两个小实验:1、用橡皮泥

13、模拟轮船工作原理。2、用钢笔囊或带盖小药瓶模拟潜水艇工作原理。借助于这两个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达成学习目标。3. 评价建议: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学生学习评价,提倡多样化的评价方法,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促进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4. 下面我从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结果四方面具体说说我的做法。评价内容:以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为目的,实现多维化评价主体 教师 家长 同学 学生本人改变过去仅由教师评价学生的单一评价方式,实行学生本人自评,同学小组之间互评,家长和教师的评价有机结合,实现评价多元化。从不同的角度为学生提供学习、发展方面的信息,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自我评价方式:课堂观察 情境问题 专题作业 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