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突破点,是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525194 上传时间:2019-05-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0.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核心素养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突破点,是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核心素养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突破点,是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核心素养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突破点,是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核心素养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突破点,是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核心素养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突破点,是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核心素养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突破点,是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核心素养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突破点,是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题目:基于初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谈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 学 校:天津市河头学校 姓 名:刘海宁 基于初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谈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事关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理应成为中小学教育的终极追求。已经启动的新一轮普通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也将核心素养框架构建和学科素养的目标分解,作为这一次完善升华新课程的抓手。 “核心素养”是在新的历史时期,高屋建瓴落实立德树人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是以人为本的时代特征对教育本质认识的催化。它的提出,为我们真正走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确立回归教育本源的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了引领性支撑,从而使课程与教学育人

2、主阵地的形成成为可能。“核心素养”的提出,更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点。其创新在于,以核心素养为统摄,使得教育“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更加凸现;其突破在于,它是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自从新课改以来,课程的“三维目标”已经人尽皆知,但人们往往只在学科教学的文本知识中去寻找它,将它机械地割裂开来,并且存在对它善贴标签的现象。“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贯穿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教学实施以及质量标准与评价的整个过程中。“三维目标”可以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得以完整体现。因此,“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整合和提升。核心素养的落实,显然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

3、,它更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的。我们不能不承认,在当下的教学中,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仍然是教学的基本方式,过度关注固定解题过程和标准答案的现象非常普遍。所以,要把“知识为本”的教学转变为“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必须大力推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改变。1需要在教学中强调问题化学习要真正实现这一改变,就需要深刻理解人是如何学习的,进而回归到学习的本质。纵观人类社会,无论是思想发展史、社会进步史,还是科学发现史、技术革新史,无一不是在不断发现新问题中解决问题,又在解决问题中发现新的问题;而对于每一个独立的个体来讲,都是在不断的自我追问中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只是,在现代知识的海洋中,我们似乎

4、迷失了自己。所以,回归对问题的探求,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回自己应有的智慧,应是学习的本意。从以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中间的桥梁是“问题化学习”。“问题化学习”让我们看到,所有的教学必须以学生学习为主线去设计,必须让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能够发生并且展开。但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并没有充分展开,甚至出现了“假装学习”。因此,今天需要在教学中强调问题化学习。以真实的问题形成问题链、问题矩阵,就是试图让孩子在学习中,在对问题的追寻中,慢慢形成一个知识结构从低结构到高结构,从本学科的结构到跨学科的结构,从知识到真实的世界。在问题化学习的过程中,以认知建构的方式去重组问题、重组内容,让

5、孩子在问题与问题的联系中,在综合地带和边缘地带,进行知识的碰撞,进行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这就是问题化学习方式极具价值之处。2不脱离情景的教学活动,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途径和方法同时,问题化与情景化是紧密联系的,问题往往产生于情景。真实的生活情景在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情景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途径和方法,是核心素养实现的现实基础。知识是素养的媒介和手段,知识转化为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情景。如果脱离情景,知识就只剩下符号,知识的应用和知识蕴含的文化精神就无从谈起。所以,我们要重新认识学科活动的真正价值。3.结合学科内容开展不脱离情景的学科活动在教学中,要大力倡导和精心设计学科活动。学生

6、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是在相应的学科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学科活动的目的是让学习者的亲身经历与学科知识建立联系。学科活动要体现经验性,让学生通过经验的获得来重构知识;要体现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而不是“被活动”;要体现校本性,应该结合不同区域和环境的特点选择资源和组织活动;要精心设计活动,充分体现活动的教育性,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结合学科内容和特点设计活动。时下,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在全国范围内方兴未艾,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即将启幕。但如何将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改革落到实处呢?我们认为,课程、评价、教师素养与培养、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是不可或

7、缺的五根支柱。其中,课程是灵魂,评价是关键,教师素养及培养是保障,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是中心环节。基于以上认识,采取“四大举措”努力让核心素养从理念走向行动。4.探索教师培训改革之路在我们看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必须从提升教师的核心素养开始;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改革必须从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开始;全市范围内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必须从培养种子教师开始。而开展课题研究、成立课题联盟,是提升教师素养、培养种子教师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5.探索教学方式改革之路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广大一线教师提得较多的问题有“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有哪些特征”“现在的教学方式哪些符合核心素养的培养指向,哪些又是

8、阻碍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是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等,课题组对此形成的共识是:只有能将学生引向“深度学习”的教学,才是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所谓“深度学习”就是指在真实复杂的情境中,学生运用所学的本学科知识和跨学科知识,运用常规思维和非常规思维,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以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和交往技能的认知策略。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应该是基于价值引领的教学、基于真实情境的教学、基于高质量问题的教学、基于学科内整合的教学、基于跨学科的主题性教学、基于多种教学方式组合的复合式教学、基于信息技术与课堂深度融合的教学、基于项目的研究性教学。通过课例把基

9、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落实到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中,从而力争将核心素养由一个抽象的理念变成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行动。数学学科,围绕中学数学教育与哲学研究这一课题,提出了“数学教学要给学生什么”这一根本性的命题,指出“数学教学要给学生一种精神”“数学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和追求的教学、体现科学和艺术的教学”“数学教学要体现精神性、思辨性和艺术性”。开展了“基于核心素养的主题情境探究式教学”的改革实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据生活逻辑.6.探究课程改革之路在当今世界,课程整合成为一股潮流。究其原因,除了整合能够通过对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改造、挤出部分时间开设个性化

10、和拓展性的课程这样的浅层原因外,更重要的是整合性的教学能够使学生的学习从有限学习转向本质性学习,使学习从事实到概念、到关系及结构;从部分学习转向综合性学习,使学习从知道到理解、到应用、到综合,因而也更加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和发展。为此,积极鼓励各学校和教师解放思想,敢于先行先试,尝试学科内、学段间、学科间的不同形式的整合。如初中数学学科提出了“找好共同点进行学科间整合,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找好相接点进行学段间整合,构建数学纵向脉络;找好相连点进行学段内整合,构建数学横向网络;借用相异进行对比巩固,深化学习效果”的整合思路。通过课内整合,由“零散”转向“整体设计”、从“一节课”转向“一类课”

11、、从“点状”转向全面铺开。7.探索评价体系改革之路教育质量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是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改革,评价是关键。没有评价这根指挥棒的引领,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改革就可能是一句空话。8.落实核心素养,学校如何规划课程落实核心素养,从学校的课程规划角度,要完成两种课程的设计:一是学科课程,二是跨学科课程(即综合性课程)。学科课程是基于学科的逻辑体系开发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间接经验。跨学科课程是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它关注的是学生面对真实世界时的真实体验和直接经验,是以社会生活统合和调动已学的书本知识。它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世界完整的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两种课程的主要学习方式也各有特点,后者是以探究性学习方式为主导的。两种学习交互在一起,才能够实现让教育和学习回归生活,才能体现学生学习的全部社会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