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练习及答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525065 上传时间:2019-05-2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道之行也练习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大道之行也练习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大道之行也练习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道之行也练习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道之行也练习及答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道之行也练习基础知识题 1画线字注音并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贤与能(j,通“举”,选拔) B盗窃乱贼而不作(zi,小偷) C男有分,女有归(fn,职分,指职业、职守) D货恶其弃于地也(w,憎恶) 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选贤与能。通意思: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通意思: 可爱者甚蕃。通意思: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通意思: 3下列画线的词语跟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B寻向所志,遂迷。 C大道之行也。D男有分,女有归。 4解释下列画线字的意思。 男有分,女有归分: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恶: 盗窃乱贼而不作乱: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闭:大

2、同: 5翻译下列句子。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盗窃乱贼而不作。 6指出画线字在句中的词性及用法。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亲:子: 7填空 礼记是中国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它是由(朝代)的(人名)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的。全书共有篇。 “四书”是公认的儒学经典,它不是一本书,而是这两部书和大学中庸这两篇文章的统称。其中大学中庸是中的两个篇章。 8根据对课文的理解,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文中从几个方面论述了“大同”社会的特征。 阅读完成习题。 1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男

3、有分,女有归。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找出排比句、对偶句,并指出其效果。 _。 3本语段可分为_层,每一层的大意是:_。 这几层的关系是:_。 4总领全文的语句是_,照应此句的是_。 5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_。 6大同社会在当时能否变成现实?我们今天如何看待这一理想? _。 (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给下列各字注音。 睦()矜()分()恶(

4、) 2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字。 讲信修睦信:_修:_ 货恶其弃于地也货:_. 盗窃乱贼而不作贼:_作:_ 故外户而不闭闭:_ 3给选文加标点。在“”内填入正确的标点符号。 4根据对上面文段的理解,谈谈你对“大同”社会的看法。 _。 、参考答案: 1B(害人) 2“与”“举”推举“矜”“鳏”老而无妻的人 “蕃”“番”多“说”“悦”愉悦、高兴 3B 4分:职分归:女子出嫁恶:憎恶乱:造反作:兴起 闭:用门闩插门大同:指理想社会 5大道通行的时代,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选举拥戴品质好能力强的人担任领导,讲究信实,培养和睦的气氛。 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够受到

5、供养。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 6亲、子,都是名词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 7西汉戴圣49 论语孟子礼记 8课文从干部的选拔任用、公民的道德素质、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三个方面论述大同社会的特征。参考答案: (一) 1所以人们不只是把自己的亲人当亲人,不只是把自己的孩子当孩子。 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也不会发生。 所以从外面把门扇合上,而不插门,这就是所说的理想社会。 2排比句: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对偶句: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效果:结构整齐,使语势增强,描绘了大同社会的

6、美好境界。 3三;一层:德才兼备的人管理大家的天下。二层:大家互相帮助,各得其所,不谋私利。三层:总结大同社会的景象。 总分总 4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5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6略 (二) 11 2信:诚信修:培养、修致货:财货贼:指害人作:兴起闭:用门闩插门。 3,。,。,;,。, 4古代时的理想社会就是要求所有人无私心杂念,做事出于公心,讲求诚信,与人为善,每个人的聪明才智都得到发挥,所有人都能得到照顾,社会安定无犯罪现象,做到“夜不闭户”,作为跨世纪的中学生应从自身做起,从小树立“天下为公”的理想,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道德水平,争做有文化、有良知、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