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18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项练习:古代诗歌鉴赏(课外)(8)(附答案)$805070

上传人:ha****o 文档编号:89523460 上传时间:2019-05-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2018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项练习:古代诗歌鉴赏(课外)(8)(附答案)$805070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江苏省2018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项练习:古代诗歌鉴赏(课外)(8)(附答案)$805070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江苏省2018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项练习:古代诗歌鉴赏(课外)(8)(附答案)$805070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江苏省2018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项练习:古代诗歌鉴赏(课外)(8)(附答案)$805070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江苏省2018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项练习:古代诗歌鉴赏(课外)(8)(附答案)$805070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2018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项练习:古代诗歌鉴赏(课外)(8)(附答案)$805070》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2018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项练习:古代诗歌鉴赏(课外)(8)(附答案)$805070(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诗歌鉴赏(课外)课后练习(8)1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从军行(其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1)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是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简析诗中所使用的主要写作方法及写景句的作用。 2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双调寿阳曲贯云石鱼吹浪,雁落沙,倚吴山翠屏高挂。看江潮鼓声千万家,卷朱帘玉人如画。闻鹊喜吴山观涛周密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鳌戴雪山龙起蛰,快风吹海立。数点烟鬟青滴,一杼霞绡红湿,白鸟明边帆影直,隔江闻夜笛。(1)两首诗歌在描写潮水的过程时有哪些相同点?请简要说明。答:_(2)两首诗歌在结尾处都写了“

2、人”的活动,请简要说明其作用。答:_3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春雪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1)试比较韩诗“二月初惊见草芽”中的“惊”字与白诗“已讶衾枕冷”中的“讶”字在表现诗人情感上的差异。答:_(2)虽然都是写雪,但两首诗的描写角度并不相同,请作简要分析。答:_4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临江仙都城元夕毛滂闻道长安灯夜好,雕轮宝马如云。蓬莱清浅对觚棱。玉皇开碧落,银界失黄昏。谁见江南憔悴客,端忧懒步芳尘。小屏风畔冷香凝。酒浓春入梦,窗破月寻人。注:毛滂:北宋衢州人,这首词

3、写于词人羁旅河南之时。觚棱:宫殿的屋脊。(1)这首词上片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描绘了怎样的景象?(4分)(2)全词主要抒发词人怎样的感情?上片与下片在内容上有什么关系?(4分)5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雨夜(明)何景明院静闻疏雨,林高纳远风。秋声连蟋蟀,寒色上梧桐。短榻孤灯里,清笳万井中。天涯未归客,此夜忆江东。(1)在秋天的一个雨夜,诗人捕捉到了敲击心灵的声响_等,且听觉和视觉结合,加以渲染,绘制了一幅雨夜秋思图。(2)有人评价:本诗的佳处不在于借悲秋写乡思,而在于中间两联的炼字锻句。请结合画线诗句加以简要赏析。6 阅读下列的元曲,然后回答问题。双调水仙子 咏江南张养浩一江烟水照晴

4、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里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 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注释】芰:菱角。飐:因风而颤动、飘扬。(1)此小令的前五句描写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请赏析此小令在写景上的表现手法。7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渔家傲?寄仲高陆 游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寄词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行遍天涯真老矣。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注:这首词是陆游宦游西蜀时所作。仲高是其堂兄,有文名。红桥在其家乡山阴。(1)说明“写得家书空满纸”一句中“空”字的含意。(2)(2)请指出词作叙事抒情的

5、艺术手法,并简要分析。(3)诗人因何“愁”而“无寐”?8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经梧州唐宋之问南国无霜霰,连年见物华。青林暗换叶,红蕊续开花。春去闻山鸟,秋来见海槎。流芳虽可悦,会自泣长沙。 注:槎,木筏。流芳:诗中指南国的美好景象。 (1)请简要分析“青林暗换叶”一句中“暗”字的妙处。 (2)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的?请作简要分析。9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雨后池上刘 攽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注释】 淡磨明镜:形容水面平静,池水清澈。 檐楹:屋檐及檐下的堂柱。1诗中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这首诗写景运用了什

6、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10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题题报恩寺上方(唐)方干来来先上上方看,眼界无穷世界宽。岩溜喷空晴似雨, 林萝碍日夏多寒。众山迢递皆相叠,一路高低不记盘。清峭关心惜归去,他时梦到亦难判。1.本诗颔联对景物的描写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作分析。.2.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多有值得玩味之处,请分析出其中两点。参考答案:1 答案: (1)抒情主人公应是守卫边疆的戍卒将士。抒发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2)诗的最后一句是写景句,使用了以景托情或者说借景抒情的方法。前三句抒情,第四句写景。结尾句疆抒情主人公的情思提升到了一种全新的境界,展示了边境夜晚的一种和平宁静的景象,而这种和平宁

7、静是将士们作出自我牺牲、忠于职守换来的。 解析: 2 答案: (1)都先描写潮水来前的平静场面:前一首用“鱼”“雁”表现水面的平静;后一首用江水的碧色表现江水的平静。都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潮水的状态:前一首用“鼓声”表现潮水来临时的气势,后一首用“雪山”“龙”表现潮水的气势。(2)前一首通过写闺中女子掀起朱帘看潮水表现人们观看潮水的热闹场景;后一首通过描写隔岸笛声表现潮水过后江水平静的情况。解析: 3 答案: (1)虽然“惊”和“讶”都有“惊讶”“惊异”的意思,但韩诗中的“惊”字表达的是诗人在经历新年已到、“芳华”却“未有”的失望之后,见到代表春意的“草芽”时的欣喜之情;(1分)而白诗中的“讶

8、”字,则表达出落雪之初、诗人未知雪落却感到衾枕寒冷的诧异之情。(1分)(2)在写雪时,韩诗采用的是正面描写,(1分)不管是“却嫌”“故穿”的拟人,还是“作飞花”的化静为动,都把笔触直接对准“白雪”;(1分)而白诗采用的则是侧面烘托,(1分)通过“衾枕冷”的肤觉、“窗户明”的视觉、“闻折竹声”的听觉等方面来表现“夜雪”之大。(1分)解析: 第(1)题考查诗歌情感。题干“差异”二字暗示了两诗情感是不同的,结合“惊”“讶”的宾语,不难看出,“惊”表示的是“惊喜”,“讶”表示的是“惊奇”。第(2)题考查艺术手法。古代诗歌中常涉及的描写角度主要有“动静、虚实、五官感觉、观察视角、正侧面”等,考生如果知识

9、储备足够的话,从以上所列艺术手法,就可以直接看出两诗的区别。当然,本题属于比较鉴赏,回答两者的手法时,要考虑手法的对比性,例如,虽然韩诗描写“雪”时运用了比拟手法,但白诗中没有与“比拟”对照的手法,因此就不宜答“比拟”。4 答案: (1)比喻、夸张、想象。(2分,答两种即可。)描绘了皇都璀璨辉煌、繁华热闹的元宵盛况:全城灯火,五彩缤纷;街上车马华丽,宫前火树银花;飘落的银河星灯辉映,令人分不清天上人间。(根据景象特点1分,简要描述1分。)5 答案: (1)疏雨声、远风声、蟋蟀声、清笳声(2)“连”字将蟋蟀声与秋声对等,突出蟋蟀声之大,与秋声一样,唤起人的迟暮之感,令人惨然不乐。“上”字描写出微

10、雨之夜寒色慢慢侵润梧桐的动态之感,暗示寒色完全浸透诗人内心。卧榻已短,难以入眠,且孤灯惨照,笳声入耳,心烦意乱,偏偏笳声响彻万千井巷:此联倍增哀愁。“里”和“中”二字重复,微显美中不足。但瑕不掩瑜,锤炼之工,可咏可味。解析: (1)考查鉴赏诗歌中的事物形象的能力,要审清题目,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入手。(2)考查鉴赏诗歌的炼字艺术的能力,要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例如“连”“孤灯”表现了孤独愁苦的心情。6 答案: (1)此小令描写了烟水、晴岚、人家、画檐、芰荷、沙鸥、香风、珠帘这些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意象。表达了作者闲适自得的心态和对江南美景的赞叹之情。(2)此小令在写景的表现手法上灵活多变,远近结合

11、,开笔瞭望大江远山,逐渐由远入近写到两岸人家,池塘芰荷,沙洲水禽;动静结合,流水生烟,山岚耸翠,一动一静;画檐芰荷,安静恬淡,而沙鸥在舞,珠帘在卷,在宁静之中显出一派生机7 答案: (1)“家书”“满纸”之间着一“空”字,说明这是徒劳、白费事。家书往返,经年才到,已经毫无意义了。悲苦至极,失望之至。(2)虚实结合:上片叙事是实写,下片寄语红桥是想象,表达思乡之切。对比手法:思乡的急切愿望与现实宦游的遥远产生矛盾,写出了诗人焦急渴盼与怅惘孤独的情怀。用典:“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典故出自杜牧题禅院诗:“觥船一棹百分空,十岁青春不负公,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飏落花风。”陆游早年即以经济自负,又

12、以纵饮自豪,同于杜牧;如今老大无成,几丝白发,坐对茶烟,也同于杜牧。写出不想消沉、不甘于现状的内心世界。(3)思乡之无奈、回家之无望、见兄之无缘、宦游之郁闷、年衰之空叹、光阴之虚掷、壮志之难伸解析: 【诗歌鉴赏参考】陆升之,字仲高,山阴人,与陆游同曾祖,比陆游大十二岁,有“词翰俱妙”的才名,和陆游感情好。陆游十六岁时赴临安应试,他正好与陆游同行。绍兴二十年(1150),陆升之任诸王宫大小学教授,阿附秦桧,以告发秦桧政敌李光作私史事(升之为李光侄婿),擢大宗正丞。据韦居安梅磵诗话记载,陆游有送仲高兄宫学秩满赴行在诗以讽之,诗云:“兄去游东阁,才堪直北扉。莫忧持晚,姑记乞身归。道义无今古,功名有是

13、非。临分出苦语,不敢计从违。“指责他的行为有背于道义,要取得功名富贵,就不应不择手段,以致为舆论所非议,因此陆游劝他及早抽身。仲高见到陆游的诗就很不高兴。其后陆游入朝,仲高亦照抄此诗送行,只改”兄“字为”弟“字。两人的思想分岐,是因对秦桧态度不同而起。绍兴二十五年秦桧死后,其党羽遭受贬逐,仲高因此也远徙雷州达七年。孝宗隆兴元年(1163),陆游罢枢密院编修官,还家待缺,而仲高自已雷州贬归山阴。是时两人相遇,对床夜话。由于时间的推移和情势的改变,彼此之间的隔阂也已消除。陆游应仲高之请作复斋记,历述其生平出处本末,提到擢升大宗正丞那一段,说在他人可以称得上是个美差,仲高升,任此职却是不幸。在大节上

14、,陆游仍不苟且,但口气却委婉多了;还称道仲高经此波折,能“落其浮华,以返本根”,要向仲高学习。陆游入蜀后,乾道八年在阆中曾收到仲高写给他的信,有诗记其事。据山阴陆氏族谱,仲高死于淳熙元年(1174)六月,次年春陆游在成都始得讯,遂作闻仲高从兄讣诗。这一首寄仲高的词,当是淳熙二年以前在蜀所作,只述兄递久别之情,不再提及往事,已感无须再说了。上片起二句:“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写蜀中与故乡山阴距离之远,为后文写思家和思念仲高之情发端。“写得家书空满纸”和“流清泪”二句,是为着写思家之情的深切。“空满纸”,情难尽:“流清泪”,情难抑,作者的伤感,深深地感染着读者。作者道不尽的酸楚,岂是“家书”能表述清楚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