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复兴中学17—18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843047

上传人:ha****o 文档编号:89522928 上传时间:2019-05-2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0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石家庄市复兴中学17—18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843047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复兴中学17—18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843047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复兴中学17—18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843047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复兴中学17—18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843047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复兴中学17—18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843047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石家庄市复兴中学17—18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843047》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石家庄市复兴中学17—18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843047(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三月份月考高一年级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2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第卷 阅读题1、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每当谈起战争话题,总有人觉得推崇谦谦君子的中国文化缺少铁血霸气的一面。从史实上看,中华文明崛起于中原农耕地带,四面受攻。特别是北方毗邻草原游牧民族,战争频仍。相对于扛锄牵牛、单独劳作的农耕民族而言,游牧民族的日常生活就是骑马射猎、团队合作,有巨大的天然军事优势。然而,从黄帝北逐荤粥开始,历经夏、商、周、秦,直到汉武帝、唐太宗分别击败匈奴、突厥,中原文明始终经受住了强悍的游牧民族的军事冲击,不断发展壮大。显然,谦谦君子也绝

2、非任人宰割的懦弱者。那么,中国文化对战争有什么看法呢?第一,不推崇战争。中国文化爱好和平。孔子说,“仁者,爱人”。以爱护别人为己任的仁者,当然不会热衷于剥夺别人的生命。汉传佛教强调“慈悲为怀”,主张吃素,连动物的生命都不愿剥夺,遑论战争。老子关于战争的论述更充分。他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武器、战争都是不祥之物,也非君子所喜欢的,只有在不得已时才会用它;“若美之,是乐杀人”如果喜欢武器、推崇战争,就是以杀人为乐;“夫乐杀者,不可得意于天下”以杀人为乐的人,不可能真正得到天下人的认可。第二,不惧怕战争。中国文化重视精神,追求正义,有重义轻死的一面。比如,孔子说过“志士仁人

3、,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玄奘说过“宁可就西而死,岂东归而生”,文天祥说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种视死如归的精神体现在战争上,就是不畏强敌、不怕牺牲。一般的征服者战争,能胜则愿战,不胜则愿降;必胜则必战,必败则必降。而中国文化更推崇的是:无关正义,必胜亦不战不打不正义的战争,不欺凌弱小;正义所在,必败亦必战即便敌强我弱、明知必败,也会勇于亮剑、绝不屈服,甘愿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自恃武力强大而敢于言战,不是真正的勇敢;重义轻死,明知必败亦必战,才是真正的勇敢。这也是中华文明不灭的关键之一。第三,战争胜负的根本是民心。虽然不推崇战争,但中国文化对战争的研究非常深入。决定战争胜

4、负的根本是什么?中国文化很早就对此做出明确论述民心。尚书泰誓说,商纣王“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商纣王虽有亿万臣民,但人人离心离德;周武王“有臣三千,惟一心”周武王虽只有三千臣民,却众人一心,因此周武王就有能力战胜商纣王。孙子兵法提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包括道、天、地、将、法五方面。其中,道是居于首位的决定要素。道是什么呢?就是得民心。“道者,令民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也就是说执政者能让老百姓与自己同心同德、同生共死,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首要条件。(摘编自文运不推崇也不惧怕,胜负根本在民心浅谈中国文化对战争的看法)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骑马射猎、团队协

5、作为生活常态的游牧民族,与耕地种田、个体劳作的农耕民族相比,自然具有明显的军事优势。B. 中华文明在中原农耕地带崛起之后,经受住了北方强悍游牧民族长时间的军事压迫以及战争的考验,一步步地发展壮大。C. “仁者爱人”、“慈悲为怀”及“兵者,不祥之器”,儒、释、道三家直接表达对战争看法的言论,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战争观。D. 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中有为追求正义而视死如归的基因,体现在战争上,就是为了正义的事业不畏强敌、不怕牺牲。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推崇谦谦君子的民族心理,决定了中国文化奉行的是不推崇战争的理念,而这也正是中华民族曾经任人宰割的历史根源。B. 中华民族为

6、追求正义,明知必败亦勇敢应战,这种“重义轻死”的精神传统,成为了中华文明得以延续的一个关键因素。C. 不推崇战争,并不意味着中华民族对于战争缺乏研究,如尚书泰誓就有民心向背与战争胜负关系的相关表述。D. 孙子兵法将得民心为内涵的“道”放在决定战争胜负诸因素之首,这是本民族“胜负根本在民心”战争观的有力证据。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黄帝北逐荤粥,汉武帝、唐太宗分别击败匈奴、突厥,表明军事优势并非只由兵士的军事技能、武器装备所决定。B. 中华民族反对一切战争,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华民族惧怕战争,只是本民族不好战尚武,不以战争杀伐为乐。C. 中华民族重义轻死的文化人格,演化

7、为中华儿女面对战争不畏强敌、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呈现出不恃强凌弱的民族品格。D. 中国文化推崇“正义所在,必败亦必战”的理念,宣扬“舍生取义”的精神,说明相较于战争结果,中华民族更看重战争的正义性。2、 古代诗文阅读(36分)(1) 文言文阅读(19分)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

8、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1、 双基夯实(每题2分)4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吁嚱(x) 石栈(zhn) 秦塞(si) 抚膺(yn)B巉岩(chn) 吮血(shn) 鱼凫(f) 崔嵬(wi)C江渚(zh) 颔联(hn) 潦倒(lio) 颈联(jn)D万壑(h)

9、飞湍(tun) 萦回(yn) 喧豗(hu)5.对画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国何茫然 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样子B畏途岩不可攀 畏途:对路途感到害怕。C扪参历井仰胁息 胁息:鼻不敢出气,唯两胁运动以换气。D使人听此凋朱颜 凋:使凋谢,这里指憔悴。二、解释下列句子(每题5分,共15分)1.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2.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3.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橘诗【南朝】虞羲冲飚发陇首,朔雪度炎州。摧折江南桂,离披漠北楸。独有凌霜橘,荣丽在中州。从来自有节,岁暮将何忧!(1) 首联和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

10、的景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6分)(2)请简要分析“独有凌霜橘”一句中“独”字的表达效果。(5分)(3) 名篇名句默写(6分)1.曹操短歌行中“( )”几句写诗人一边喝酒一边高歌,感叹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好比晨露转瞬即逝。2.归园田居中透过“( )”两句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生活十分闲适,有很多空闲时间。3.离骚一文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语句是:( )。4.用赋的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的句子是:( )。5.写作者荡漾江中,与麋鹿为伴的句子是:( )。6.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 ),走尽这雨巷。(戴望舒雨巷)。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桥边的老人海明威一个

11、戴着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帮着推动轮辐。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你从哪儿来?”我问他。“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对我解释。“噢。”我说,并没有

12、完全听懂。“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我凝视着浮桥,眺望着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着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什么动物?我又问道。“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

13、人哪。”“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在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76岁了。我已经走了12公里,再也走不动了。“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的岔路上有卡车。”“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巴塞罗那。”我告诉他。“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

14、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你这样想吗?”“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鸽茏没锁上吧?”我问道。“没有。”“那它们会飞出去的。”“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本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选自人教版小说阅读选修教材)6.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这篇小说以战争为题材,展现了宏大的战争场面,情节跌宕起伏,语言质朴清新,反对战争的深刻主题得以体现。B小说以“我”为全知视角,讲述了一个“现在进行时”的故事,“我”的出现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