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2017届高三上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723429

上传人:ha****o 文档编号:89522918 上传时间:2019-05-2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省2017届高三上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723429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贵州省2017届高三上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723429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贵州省2017届高三上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723429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贵州省2017届高三上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723429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贵州省2017届高三上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723429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贵州省2017届高三上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723429》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2017届高三上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723429(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贵州省思南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半期考试试卷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佛教在两汉之际由印度传入的外来文化。传来之初,人们对它了解甚浅。汉末、三国时期,佛经已渐有翻译。迨至东晋时期,则开始了大规模佛经传译的工作。这时,东来传教的高僧日多,本土的出家僧众也激增,其间有不少的饱学大德,因此,佛教在社会上的影响迅速扩大。东晋南北朝以来,随着佛教影响的扩大,随着本土人士对佛教教义的深入了解,佛教这一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就暴露出来了。由于当时中国本土文化以儒、道为代表的格局已经形成,所以佛教与本土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也就表现为佛、道与佛、儒之间的矛盾冲突

2、。佛教与道教的矛盾冲突,有因教义上的不同而引起的斗争。道教主张长生久视、肉体成仙,而佛教则宣扬诸行无常、涅槃寂灭,这样两种根本相反的解脱观,自然是会发生冲突的。但佛道两教之间的冲突,更多的却是发生在争夺社会地位上。从南北朝至五代,先后发生过四次较大规模的灭佛运动。其中前两次的灭佛运动,即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和北周武帝建德二年那两次,则又是与道教的争夺统治者的崇信,确立其社会的正统地位直接有关。唐武宗会昌五年的那次灭佛运动,其中也有道教人士参与劝谏。只有五代后周世宗的废佛运动,未见有道教的掺入。佛教与儒家的冲突,最直接的是佛教的出世主义、出家制度明显有违于儒家提倡的伦理纲常等礼教。所以两家斗争

3、的焦点,也就主要集中在佛教的出世出家是否违背了中国传统的孝道和忠道。在这一斗争中,坚持儒家立场者,激烈抨击佛教的出家制度教人剃须发、不娶妻、不敬养父母等,完全违背了孝道;而出世主义的不理民生、不事王事、不敬王者等,又完全违背了忠道。因而极贬佛教为夷教胡俗,必欲消灭之而后快。站在佛教立场者,为求得在中国的生存,则竭力采取调和态度,辩明其不违中国礼俗之根本。当时佛教与儒、道的斗争主要集中在神的存灭、因果报应等问题上。成佛是佛教徒的最高理想,对此问题,当时的中国佛教徒提出了一种“神明成佛”的理论。当时的儒、道学者则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形神相即”、“形质神用”、“形死神灭”等观点。又,佛教讲因果报应,强

4、调自己种下的因,自己承受其果报。而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则盛行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周易)的教训。即祖先积善或积不善,由子孙去承受福或祸,而主要不是本人去承受。在佛教与儒、道发生矛盾冲突的同时,更值得注意的是佛教与儒、道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佛教传入之初,为使中国人理解这一外来宗教的思想,借用了大量的儒、道所用的传统名词、概念来比附译释佛教的一些名词、概念。然而,由于佛教传入初期,人们对其了解不深,这种名词、概念的借用,也就给一般人带来了不少的误解。而这种误解,也就使儒、道的思想渗入了佛教之中。在中国儒、道思想的影响下,原印度佛教的许多特性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至隋唐时期,佛

5、教完成了形式和理论上的自我调整,取得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协调,形成了一批富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佛教终于在中国扎根,开花,结果。佛教的影响也不断地深入到了人们的日常衣食、语言、思想、文学、艺术、建筑,乃至医学、天文等各个方面。至此,佛教文化已成为整个中国文化中可以与儒、道鼎足而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节选自楼宇烈的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有删改)1下列有关佛教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佛教不是中国本土产生的传统文化,是在两汉之际由印度传入的外来文化。B佛教传来之初,人们并不了解这一外来文化。随着佛经的翻译,人们才开始深入了解佛教教义。C东晋时期,外来传教的高僧、本土的僧众日渐增多,还出现了许多饱学

6、大德,佛教在中国的影响扩大。D佛教与本土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主要是与儒、道教之间的矛盾冲突。2下列有关佛教与儒、道之间矛盾冲突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佛教与道教的矛盾冲突,主要是因教义上的不同而引起的斗争,也有争夺统治者的崇信,确立其社会的正统地位的斗争。B坚持儒家立场者,认为佛教完全违背了孝道、忠道。站在佛教立场者,则运用极端手段竭力辩明其并未违背中国的伦理纲常。C在理论方面,佛教与儒、道的矛盾冲突,主要集中在神的存灭、因果报应两个问题上。关于神的存灭,其观点是相对的;关于因果报应,其观点是相同的。D佛教作为外来文化与本土产生的儒、道之间有矛盾冲突,在矛盾冲突中又达到与儒、道的相互吸收和融合。3

7、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借用儒、道所用的名词、概念来比附译释佛教的一些名词、概念,带来了不少的误解。而这种误解,也就使儒、道的思想主动地融合到佛教之中。B佛教文化对中国传统的儒、道思想也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促使它们在形式和理论上自我调整和发展更新,形成中国特色的宗派。C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至隋唐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以儒家为主体、儒释道三家共存、互融互补的局面。D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所以,撇开佛教是无法理解中国文化的多彩丰富,更是无法全面深刻把握中国文化的真正精神的。二、古诗文阅读(25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阮元,字伯元,江苏仪征

8、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召对,上喜曰:“不意朕八旬外复得一人!”嘉庆四年,署理浙江巡抚,寻实授。海寇扰浙历数年,沿海土匪勾结为患。元征集群议为弭盗之策,造船炮,练陆师,杜接济。五年夏,寇大至,元赴台州督剿,请以定海镇总兵李长庚总统三镇水师,并调粤、闽兵会剿,浙洋渐清。十年,元丁父忧去职,十二年,服阕,授兵部侍郎,复命为浙江巡抚。元两治浙,多惠政,平寇功尤著云。 方督师宁波时,奏请学政刘凤诰代办乡试监临,有联号弊,为言官论劾,遣使鞫实,诏斥徇庇,褫职,予编修,在文颖馆行走。累迁内阁学士,迁工部侍郎,出为漕运总督。 二十二年,调两广总督。先一年,英吉利贡使入京,未成礼而回,遂渐跋扈。元增建大黄滘、大

9、虎山两炮台,分兵驻守。迭疏陈预防夷患,略曰:“英吉利恃强桀骜,性复贪利。宜镇以威,不可尽以德绥。彼之船坚炮利,技长于水短于陆。定例外国货船不许擅入内洋,傥违例禁,即宜随机应变,量加惩创。各国知彼犯我禁,非我轻启衅也。”终元任,兵船不至。道光六年调云贵总督滇盐久敝岁绌课十余万元劾罢蠹吏力杜漏私盐井衰旺不齐调剂抵补逾年课有溢销酌拨边用腾越边外野人时入内地劫掠,而保山等处边民曰傈僳,以垦山射猎为生,可用,乃募僳僳三百户屯种山地,以御野人,即以溢课充费,岁有扩充。野人畏威,渐有降附者。二十九年卒,年八十有六,优诏赐恤,谥文达。(节选自清史稿阮元传)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10、 )A道光六年调云贵总督滇盐久敝岁绌课十余万元劾罢蠹吏力杜漏私盐井衰旺不齐调剂抵补逾年课有溢销酌拨边用B道光六年调云贵总督滇盐久敝岁绌课十余万影劾罢蠹吏力杜漏私盐井衰旺不齐调剂抵补逾年课有溢销酌拨边用C道光六年调云贵总督滇盐久敝岁绌课十余万元劾罢蠹吏力杜漏私盐井衰旺不齐调剂抵补逾年课有溢销酌拨边用 D道光六年调云贵总督滇盐久敝岁绌课十余万元劾罢蠹吏力杜漏私盐井衰旺不齐调剂抵补逾年课有溢销酌拨边用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署理指某官职出现空缺,由其他人暂时代理,阮元先代理浙江巡抚,后正式担任此职。B服阕指古人服丧三年后除去丧服,文中阮元因丁父忧离职,服丧

11、期满后担任兵部侍郎。C漕运指从水道运输物资,供应京城或接济军需,它是我国古代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D傈僳指我国少数民族之一的傈僳族,大多分布在云南和四川-带,以狩猎、农耕为生。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阮元受皇上召见,回答皇上提出的有关问题;皇上对阮元的应对感到非常满意,他庆幸自己年过八十以后还能得到阮元这样的人才。B多年来,海盗和土匪相互勾结,在浙江沿海一带为非作歹,阮元担任浙江巡抚之后,采取有力措施,平定了盗匪之乱。C浙江乡试发生了。联号作弊的事件,刘凤诰负责乡试监督工作,因此受到言官的弹劾和皇上的斥责,被撤去职务,只担任编修。D阮元调任两广总督后,主张

12、在威势上镇住洋人,他增建炮台,严阵以待,一直到他任期结束,外国的兵船不敢前来挑衅。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元征集群议为弭盗之策,造船炮,练陆师,杜接济。(2)先一年,英吉种贡使入京,未成礼商回,遂渐跋扈。(二)古代诗文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各题。(6分)奉寄韦太守陟(唐)王维荒城自萧索,万里山河空。天高秋日迥,嘹唳闻归鸿。 寒塘映衰草,高馆落疏桐。 临此岁方晏,顾景咏悲翁。故人不可见,寂寞平陵东。【注】韦太守陟曾任吴郡、襄阳等地太守。王维在边关写此诗。高馆:驿馆。岁方晏:一年将尽。8本诗前六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5分9作者在诗中表达

13、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6分(三)默写(5分)(1)阿房宫赋中,警示当朝统治者要吸取秦亡教训,不要重蹈覆辙的句子是:“ , ”。(2)晏殊的浣溪沙中“ , ”两句,表达了惋惜与欣慰交织的情感。乙 必考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2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12分)朋友秦 辉我一定要去看望我的朋友刘长青,一定。每天上班,我都要路过一个建筑工地,总会看到一群戴着安全帽的民工。他们三三两两,有的斜叼着烟,有的哼着小曲。看到他们,我就会想起刘长青。想着他正在某个城市的角落里,混迹在这样的一群人中间,休息的间隙,掏出手机写上几句问候,低头想想然后摇摇头删掉,再然后望着天空,想象着

14、远方的我在干什么,以及我所在城帚的模样。刘长青好久没有给我写信了,我决定去看看他。我上街买了好多土特产品,给他妻子买了一套我用着感觉不错的化妆品。他曾在信中说,他妻子是老家附近几个村子里长得最俊的姑娘,好多小伙子做梦都想娶她呢!我问:“那你咋把她糊弄到手了?”他说:“还不是咱长得黑。” 给他儿子带什么呢?刘长青的儿子叫康健,他说取这个名字就是希望儿子能健健康康、平平安安。我说:“那直接叫健康多好。”他说:“那多俗,倒过来显得咱有文化。”他总是“那小子”“那小子”地叫。他说那小子特聪明,长大了肯定比他强;他说那小子吃得特多,像头小猪;他说那小子长得壮极了,跟个小老虎似的。我没见过刘长青,但见过他

15、的照片,是在一座城市的火车站前照的,他穿着红毛衣,黑青裤子,站在一个枯败的花坛前,脸很黑,一本正经的。算来他儿子该上高中了。爱人建议我给孩子买套运动装,我说:“穿着不合适怎么办?”爱人说:“买大号的,应该没问题。”我去专卖店买了一套黑白相间的秋装,外加一个淡绿色的旅行包。火车开动时已是傍晚,夜幕在窗外渐渐拉开。放好行李,我从包里取出一封信。刘长青是个民工,是我结交了17年的笔友。他寄给我的信发自全国各地,而且信纸每次都不同,有时是孩子用的作业本,有时是工地记账本的账页,有时是皱巴巴的烟盒。还有一次是从街上撕下来的广告纸。他喜欢画画,而且有天赋,常在信中捎带几张街景素描或涂鸦。 我记得最清楚的一封,他这样写道:“我刚从街上回来,我们站在街头,像货物一样被别人挑选。我这货质量好,一天之内两次被人挑上,一次是帮人刷油漆,一次是给人扛白菜。”现在,这封信就在我手里。再读这些熟悉的句子,我的心隐隐作痛。我一直帮不了他。对此,我深感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