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力最小之路——用创造力寻找生命出口——精彩书摘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520288 上传时间:2019-05-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阻力最小之路——用创造力寻找生命出口——精彩书摘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阻力最小之路——用创造力寻找生命出口——精彩书摘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阻力最小之路——用创造力寻找生命出口——精彩书摘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阻力最小之路——用创造力寻找生命出口——精彩书摘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阻力最小之路——用创造力寻找生命出口——精彩书摘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阻力最小之路——用创造力寻找生命出口——精彩书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阻力最小之路——用创造力寻找生命出口——精彩书摘(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阻力最小之路用创造力寻找生命出口精彩书摘作者:Robert Fritz生命如河流 来过波士顿的友人经常问我:“这里的道路是怎么规划的?”波士顿的巿区规划似乎并无轨迹可循。事实上,波士顿的道路完全是利用既有的牛径拓宽而成的。但这些牛径又是怎么来的?牛只行走通常是随着地形起伏,找寻最容易的路径。前面有山,牛只绝不会强行横越。相反地,牠会挑选当时最好走的路段,哪怕是要绕到山的另一头。换言之,牠的行走模式取决于地形结构。久而久之,牛径隐然成形,行走愈趋方便,后来的牛群自然是亦步亦趋。地形结构决定了牛群移动时的轨迹,没想到,现代波士顿的都巿计画,竟然也随着十七世纪牛群的思考模式,一路走下来。在一个结构中

2、,能量往往顺着阻力最小的路径流过此一结构。换言之,能量在流动时,一定是找寻最容易的路。不但牛群如此,所有自然界的现象也是如此。如果你将路上的街景拍摄下来,你将会发现,摩肩接踵的路人行走模式几乎如出一辙:尽量避免撞到别人。有时向前直走、有时忽左忽右、有时又稍事停顿,但一定都是追寻阻力最小之路。不管你现在的成就如何,当初一定是循着阻力最小之路而来。三大洞察现象 本书的主要架构建立在三大洞察现象上。 第一个就是:生命就像是河流。不论人类或是自然界的事物,都是循着阻力最小之路运行。了解这个现象是非常重要的。试着改变某些生活层面中的方向,如饮食习惯、工作方式、人生观等,在短时间内可能成功,但最后你将发现

3、自己仍会回到原先的行为模式。这是因为人类的宿命早已决定决定于追寻阻力最小之路。 第二项洞察现象也是根本性的:生命的底层结构将决定阻力最小之路。就像波士顿的周遭地形决定牛群的路径,河床的结构决定河流方向,生命的结构也将决定人生的路径。不论你是否察觉到,这些结构确实存在。不论河流是否干涸,河床的结构是不会消失的。一般人通常无法体会到生命底层结构的存在,更无法理解其力量之强大与自然。许多人的生活一如往昔。他们经常觉得无力与沮丧。就算是尝试在家庭生活、工作、人际关系中做一番调适,最后仍将发现自己似乎跳不出原有的窠臼。表面上的改变依旧无济于事。生活仍是围着圈圈打转。他们知道生活不只是如此而已,但就是不知

4、道如何去创造。如果河床不变,河流顺着原有的方向将是最自然不过了。如果生命的底层结构不变,我们就只能顺着原有的生命轨迹作息了。 第三个洞察现象是:你可以改变生命的底层结构。如同工程师可以改变地形的结构,以控制水流的方向,我们也可改变底层结构,以掌握生命的脉动。一旦新的底层结构成形,生命力的冲刺将如同澎湃河流的巨大力量,为你开创出新局面,并藉此达成自我超越。 从这三大洞察现象中,我们可以归纳出一项基本原则,那就是:你可以试着去了解在你生命中运作的结构,并试着改变它,这样你就能创造你真正想要的愿望。结构无所不在 事情的结构指的是基本的组成部分,以及各个组成部分彼此间或与整体间如何相互作用。例如:人体

5、的结构就是脑、心、肺、血球、神经、肌肉等,以及这些部位如何相互和共同发挥作用。医生尝试从结构的角度去思考人体的构造。外科医生在动手术时,考虑的不只是要动刀切除的器官,其它健康的部位及其当时的状况,都在考虑范围之内。就连“倒一杯水”这么简单的一件事,事实上也是运用结构思考力。杯子、水和水龙头是结构的组成分子。你需要多少水?杯里已有多少水?都有影响。装满所需要的水是你的目标,你也了解现在杯子里已有多少水。当杯子里的水少于需要的时候,期望与现状之间显然出现了差距。你控制水龙头、慢慢加水,以促使差距逐渐减少;当水量到达你的需要时,差距就消失了。倒水的动作可能只有几秒钟,但就在那几秒钟内,我可以详细观察

6、一个结构体是如何作用的。 每件事物都有整合性的结构,有些结构是具体的,例如:桥梁、建筑物、隧道;有些结构是无形的,如:小说的情节、交响乐的乐章、电影的编导。但无论是具体或无形,任何结构都是由相互关联的部分所构成。当这些部分相互作用时,就形成一股蠢蠢欲动的能量。轮子比砖块会移动 每个结构都具有一种倾向,也就是从一种状态演变到另一种状态的倾向。但有些结构却具有保持现状的倾向,这种结构的组成分子往往互相牵制。轮子移动的可能性远高于砖块,车子移动的可能性亦高于建筑物,摇椅摆动的机率当然要比沙发高多了。 那么决定动作倾向的因素是什么?基本结构。本书最重要的洞察现象之一就是:结构的型态将决定组成分子在此结

7、构内的行为。在一栋建筑物中,不论如何变化路线,你的行进路线仍将受制于建筑物的结构。你无法穿墙而过,必须顺着走道行走;你不能破窗而入,必须通过大门。你无法在楼层间来去自如,只好乖乖地撘乘电梯或走楼梯。人的生活也是一样,各种基本结构决定了阻力最小之路。而这些最具影响力的结构,是由你的期待、渴望、信念、假设,以及客观的环境所共同组成的。从结构的角度去观察人生时,切忌将之与心理的层面混淆在一起。心理学是研究人类的心理。当前,心理学的各种学说与流派充斥着。这些学说与流派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主题一致研究人类心理。生命结构决定行为 本书并不研究人类心理,也不研究人类行为,只着重在结构行为上。但我们也会考虑到结

8、构如何影响到人类行为。这种结构研究也可运用到非人类行为上,且在研究过程上并无两样。结构的研究与心理学的研究迥然不同。一旦了解结构是如何作用,并开始将结构原则运用到人类行为上时,你将会发现两项不寻常的原则。 第一项原则是:人类的行为模式系依据其生命之结构而定。人类原本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当他随着自然的脚步起舞时,一点也不足为奇。但对许多人而言,这却是一项崭新的观念。从小就有人告诉我们,不必理会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自然只不过是人类发展的舞台而已。有人将人类与自然界间的这种泛泛关系称为人类狂妄(arrogance)的极端表现。我认为这不是狂妄,而是无知(ignorance)。无知让人类自以为足与大自

9、然匹敌。 第二项原则是:有些结构较其它结构更容易引你获得所渴望的结果。结构并非因人而异。某人在一种结构中尝尽了痛苦、沮丧与无助,并不表示上帝拋弃了他。换一个人在同样的结构中,也必定经历类似的苦难。另一方面,将任何一个人放在一个事事顺遂的结构中,也都会有功成名就的时候。许多人认为若能改变行为,就能改变他们生命的结构。其实正好相反。这并不是说人类是机祴化的动物,无法作改变。而是每个人都有其独到之处,但仍必须受制于结构。在大自然结构下,每个人都无所遁形。有些结构会造成摇摆不定的状态,有些结构则会导引前往最终的目标。钟摆的结构一定是摇摆不定,火箭的结构则是朝向最终目标;摇椅原本就是上下晃动的,汽车则是

10、在驾驶人的掌握下驶向目的地的。起伏不定的人生 有些人的生命结构注定是起起伏伏、上上下下。这种经历可能会一再重复,偶尔顺遂、偶尔崎岖,整个人生就在一个循环中打转。这些人偶尔感受到改变的事实,但都是短暂的,并无法起死回生。似乎所有的人都曾不定期地陷在这种结构中。但有些人却这样过了一辈子,起起落落的,确实让人沮丧不已。摇滚歌手史普林斯汀(Bruce Springsteen)唱道:走一步、退二步,还真是道出了其中的辛酸。忽略了结构所能产生的作用,你会老是怀疑:为什么企图改变人生的努力,总是无疾而终?心理治疗师对这种现象的解释并不能尽如人意。恶意破坏(sabotage)、自我毁灭(self-destru

11、ctive)、失败症候群(failure complex)等字眼,只是对长期起伏人生的一个似是而非的观察而已。观察不入微,当然无法对症下药。一般人总认为是人内在的情境导致你的一些怪异行径,诸如情绪、需要、恐惧、压抑、动机与本能等。也许童年对母亲的亲密关系,使你逃避异性的爱情;童年的一段创伤,造成你害怕权威性人物;过早断奶致使你酗酒。任何一种解释都能自圆其说,总归一句就是,“你有问题了”。解决之道就是找出问题来源,对症下药后就能恢复原来的功能。但不幸的是,一个问题好不容易解决了,另一个问题跟着又来了。如果你是身处起伏不定的结构中,这些解决方法将一无是处。因为心理上的答案无法解决结构的问题,充其量

12、只能应付导因于结构的行为问题罢了。并不是说这些方法毫无可取之处。但效果总是有限,无法维持长久。有时虽然暂时有效,长久下来反而退步。从心理层面去解决结构的问题,往往于事无补。发生起伏状况的时间快慢不一:快的话一星期、半年;慢的话则一年或二年。当一切回复到原状时,一般人对于自己还在原地踏步之实,常会感到震惊与沮丧。我们常将身处起伏不定的结构这种情况,当成是一个应该予以克服的问题。其实不然,这只不过是一个不利于你创造的结构而已。勇往直前的人生 我们所受的教育让我们误认为,不符我们期望的状况就是“出了问题”。有了问题就要解决。为了解决问题,所以我们采取行动排除不必要的事物。但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也

13、可以采取行动来创造某些事物。创造与解决问题这二者的出发点完全不同。但从结构的角度去思考时,所提出的解决办法就更有建设性。你不会再问:“该如何排除这道难题?”而是:“我应该采用何种结构,以创造我所想要的结果?”人类文明的重要进展,都经过创造性的过程。但很矛盾的是,大多数人并没有被教导如何创造。创造过程的结构,与我们所熟悉的传统教育制度及社会体制的结构,大不相同。创造者学习成长的环境,与一般人的成长环境,也有显著的不同。创造性过程的结构不会起起落落,而是朝向最终目的地前进,所以创造者可以尽情发挥。本书将让你清楚地了解到创造性过程的结构。我们并不讨论如何解决你的问题,而是要让你知道如何随心所欲地创造

14、。许多人都已有相当的成就,但若生命中的结构无法提供必要支持的话,成就势必大打折扣。若能将起伏不定的结构,调整为目标一致的结构,想必成功的机率将大幅提高。创造原则可用于生活 我最近针对纽约的艺术家特别开了一门课。电影制片、小说家、诗人、音乐家、画家等齐聚一堂,把课堂挤得水泄不通。这门课的主要对象是已有相当成就的艺术家。能有机会与这些已在创造性过程中收放自如的人一道切磋,的确是相当荣幸。但随着课程逐渐进行,我却发现一项令人讶异的事实。这些伟大的艺术工作者,并不知道如何将艺术创造过程里的原则,应用到职业生涯或日常生活中。他们甚至从没想过这个问题。我在波士顿音乐学院(the Boston Conser

15、vatory of Music)就读时,从没学过如何将编曲的原则以及创造性过程,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毕业后多年,在一个启发下,我才发觉所学不仅可以应用在编曲上,在创造生活方面也有相当助益。如果创造性过程如此强有力,我们难免会质疑:为什么许多艺术家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同样的困难?这显然是因为艺术家并不知道他们已知道的东西。从事创造行业的学员在参加“创造技能”(Technologies for Creating)这门课之后,往往流露出感激的心情。因为他们学会了如何将工作中所发展的技能,直接应用到生活上。艺术与科学所拥有的丰富特质,是创造性过程最佳的训练场所。创造者知道如何整合基本结构,以迈向最终的目标。

16、对这些人而言,从最初的构想到最终的目标之间,就是一条阻力最小之路。就整个历史来看,每个文化都具有自己的艺术、音乐、舞蹈、建筑和陶艺。创造的欲望并不因国籍、种族、教育背景或是年代,而有所不同。每个人都有创造的冲动,但只有少数人是在创造的环境中成长的。一旦了解阻力最小之路如何在生活中发挥作用,你就能够享受到人类文明中这项最丰富、也最重要的特质。你与这项特质的关系并不仅局限于艺术领域,其实生活所有的层面都将受其影响。 本文摘自阻力最小之路用创造力寻找生命出口,台湾天下文化出版社1996年6月第一版。作者弗利慈(Robert Fritz)最初为音乐家和作曲家。后因对创造过程深入研究,发展出“创造技能”(TFC, Technologies for Creating)课程,帮助人们活出生命力。已有六万余人参加过TFC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