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诗教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518535 上传时间:2019-05-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的诗教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国古代的诗教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国古代的诗教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国古代的诗教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国古代的诗教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的诗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的诗教(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的诗教诗教,初指诗经的教育。如前所言,诗经的教育首先是一种社会现实的教育,前文已论。在这背后,还有礼乐的教育。在这背后,又有周代人生理想和人生态度的教育,它和儒家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以关雎为例。很多人都奇怪为什么诗经把关雎排第一?不管孔子删没删过诗经,至少诗经是经过他的手传下来的,也就是说,孔子同意把关雎排第一。为什么呢?关雎五章四韵,分别押平入上去。换韵为一段,所以是四段。这四段的情绪都是用韵来表达,因为韵字的时长占了全篇的近一半。这四个韵分别表达了爱恋、痛苦、喜悦、坚决,对应一见钟情、求婚被拒、再求得应、山盟海誓四个阶段。这个在吟诵课上有详细的分析,在此不赘。子曰:“师挚之始,关雎

2、之乱,洋洋乎盈耳哉!”孔子最喜欢关雎的末章。因为前面都是人情之常,最后一章是人伦之重。在宗族社会中,夫妻关系是最重要的横向关系。纵向关系有血缘,横向只有情义。夫妻稳定,则宗族稳定。所以,发誓很重要。关雎就是教育贵族子弟:找好配偶很重要,要找就要找淑女,找到就追求她,不要错过。被她拒绝怎么办?继续追!想办法,下工夫。追到以后怎么办?对她发誓,永远对她好,让她快乐!毛诗大序说:“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这段话以前说是附会,现在看怎样?诗经是什么?以前说是男女情歌,还把朱熹的话搬出来曲解。男女情歌怎么“风天下而

3、正夫妇”?难道周杰伦的歌也能“风天下而正夫妇”?是为早期诗教。先秦时,“诗”就是指诗经。诗经以外的,叫“歌”、“赋”、“辞”等,不叫“诗”。屈原作的,就是“辞”、“歌”、“赋”。到了汉代后期,才有人慢慢把新创作的韵文叫做“诗”。这是一种抬高身份的表现吧。孔子不作诗,孟子也不作诗。曾子子思都不作诗。但是他们作歌。当时的歌、辞、赋,形式上和诗经里的诗或有差异,或无区别,本质上都是一样的。所以汉代以后统称为“诗”,亦无不可。从另一个角度考察,第一个称得上是诗人的,是屈原。因为屈原是第一个“作”诗的人。以前的诗,不是“作”的,是自然流出来的。把作诗当作一件事,自觉地去作诗,屈原是第一个。他的诗有署名,

4、这在以前是很罕见的。以前的诗一般都不知道作者,只有偶然留下姓名的。九歌九章两组诗,显然是有构思有刻意的创作。诗经里也有祭祀诗,但是基本上是承命而作的感觉。屈原的诗都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不像是命题作文。总之,屈原是第一个自觉作诗的人,所以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人。也许屈原之前就有诗人,但是我们不知道。在文献的范围内,他是能确认的第一位诗人。屈原作诗,和诗经里的诗,创作目的有所不同。第一,屈原是士大夫,而且是贵族、王族,他的身份决定他的人生态度,就和诗经中的绝大多数作者不同。剩下的贵族大夫之作,和屈原也有差异。屈原的诗有强烈的个人抒情色彩,这是我们都知道的。又剩下的诗,如诗经王风黍离等,还是跟屈原的

5、诗有差异。屈原一直在强调他的高洁,香草美人,内美修能,实际上一切抒情都是围绕着个人的人格确认进行的。屈原以后,诗歌进入了楚辞时代。大江南北皆歌楚辞、作楚歌。楚辞成了流行歌曲。汉朝更是楚人所建之朝,楚文化一时成为时尚文化。由屈原直至汉武帝,汉诗的主体是楚辞。汉武帝时才告结束,转向汉赋主体。由此,屈原成为了后世诗人的模仿典范。屈原给后世诗人留下的最重要的遗产,除了他的诗歌之外,还有两样。一是吟诵,“形容枯槁,披发行吟于泽畔”。屈原是吟诵着创作的!从那以后,诗人都吟诵着创作。另一样,就是诗歌的创作目的。以往诗歌创作的目的,主要是抒情,此外还有祭祀。屈原把修身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上,虽然他还谈不上是作诗为

6、修身,但在诗中,他是处处自命高洁,并以此为核心,组合起其他内容。此后,经汉魏文人诗、六朝诗,到唐诗,文人作诗的修身目的上升到了第一位。到了杜甫,完全确立,并在宋诗中得到了极大发扬。宋元明清,都是这个路数。至此,“诗”已不是原来的“诗”,当然“诗教”也就不是原来的“诗教”了。我更重视的是后世的“诗教”,是文人以作诗为生命状态的那个“诗教”。在孔子时代,作诗或者作歌不是必须的,作歌的目的是陶冶性情,或抒发感情,并没有把它当成修身功夫。这个转变,是由屈原、曹植、陶潜、杜甫等人接力共同完成的。在历史的后半段,作诗已经成为儒士的必修功课。我们就在这里来说“诗教”。现在的语文、文学课,所有的影视剧,鉴赏类

7、书籍,说到诗歌创作的时候,都在背后暗含这一个观念:诗歌是抒情用的。李白为什么要创作静夜思?为了抒情啊。如此等等。但,果真如此吗?后世文人皆作诗。哪个文人不会作诗啊?这里面,有好人,也有坏蛋。比如,秦桧也作诗,严嵩也作诗,和珅也作诗。他们的诗都是什么内容呢?如果作诗是为了抒情,那么秦桧的诗一定有几首是抒发害岳飞之快的,严嵩的诗一定有几首是抒发弄权之喜的,和珅的诗一定有几首是抒发贪污之乐的。有吗?没有。严嵩和珅的诗,跟其他人的诗一样,主题也是伤春悲秋、人生苦短之类。所以说,文人作诗主要不是用来抒情的。再看诗本身。文人诗的主题,是基本固定的,不外乎伤春悲秋、人生苦短、及时行乐、咏史怀古、咏物言志、唱

8、和酬答、友情亲情、思乡怀归、羁旅思妇等等。相对于浩如烟海的汉诗来说,实在是太少了。相对于今天的自由诗来说,也是太少了。诗的结构也是基本固定的,即所谓起承转合,罕有意外者。诗的因素,就是构成单位,是意象,而中国人的意象是全民族共通的,很少有个人意象。格律也是基本固定的,押韵也是必须遵守的,等等。总之,你要作一首诗,一开口,有一半就已经作好了,大家都一样。如果诗是用来抒情的,这不是太不靠谱了吗?再计算几个数字。一个文人一生能作多少首诗?正确答案:十万首以上。多乎哉?不多也。十万首是什么概念?就是这个人十岁才开始作诗,作到六十岁就不作了,每天只作五首诗。古人既不是十岁才作诗,又不是六十而止,且不是一

9、天只作五首诗。古人作诗,那是他的生命状态,就像今天发短信一样。不发短信你能活吗?古代文人不作诗也活不了。你一天只发五条短信吗?明白了吧,古人作诗,很简单的。比如红楼梦的开篇,甄士隐去见贾雨村,那天是中秋节,贾雨村那个晚上吟了三首诗。三三得九,照这样一天就是九首诗。另外,历史上真的有几个人留下了差不多十万首诗,比如乾隆皇帝。可是我们见到的文集,一般只有几百首,能上千首就算多了。十万首?那其余的九成多都哪里去了?首先,大部分直接飘散在空气中。古人作诗先吟后录,而且大部分时候是吟而不录。贾雨村那晚吟了三首诗,一首也没记录下来,于是就在空气中飘散了。只有特别好的,他满意的,才会记录下来。记录下来的叫做

10、“稿”,就是禾苗高,乱七八糟未经整理的意思。而我们见到的一般是“集”,集者辑也,经过编辑的,这其中,大部分又会被毁掉。红楼梦有“黛玉焚稿”,黛玉为什么要焚稿?很多人都以为是因为宝玉抛弃了她。那就是今天的辣妹,分手了,就要把以前的照片啊、情书啊什么的,一股脑儿撕碎,扔他脸上去:哼!凭什么甩我?林黛玉是大家闺秀啊,不是90后。为什么要焚稿?因为知道自己命不久长。文人的习惯,死前要把自己的稿子处理掉,因为诗文都是自己的隐私。诗是作给谁的?作给自己的。除此之外,只有少量是作给特定的人的。所以,我们见到的诗集,其中很多是唱和酬答的内容,因为这些本来就是给别人的。文人会在自己的诗文稿中,选择那些可以公开的

11、,编一个集子。有钱就出版,没钱就交给儿子,传之后代。所以,文人是给谁作诗作文?主要是给自己。其次是给特定的人。没有给陌生人、给大众的。现在创作诗文都是为了发表,唱歌都是为了发唱片。此等事情,过去只有失去了人身自由的人才肯干。创作时是吟诵的,周围没有人听,创作完就飘散了,偶然记录下来的,又大部分烧掉了,还是没人看。所以,创作是为自己。为自己有什么用?就是修身。儒家以修身为本,什么都是修身。做官是一种修身,隐居也是修身。琴棋书画是修身,打拳练功也是修身。当然,诗词文赋也是为了修身。诗词文赋怎么修身?我们就以伤春为例。伤春怎么修身?比如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有的翻译说:诗人早晨在睡梦中被

12、鸟叫声吵醒了。“吵醒”!天哪,是准备拎支枪出去打吗?这就是不会吟诵的问题。这首诗押的是上声韵。上声是细小亲密的意思。上古的上声字都有这个意思。韵字拖得最长。你把“鸟”字拖长试试,感觉不到那深深的恋爱之意吗?古人是用声音作诗的,口头创作,而声音是有意义的。详见我写的声音的意义。诗人是多么喜爱那些鸟啊,怎么可能是“吵醒”!“夜来风雨声”,听到了那无情的声音了吗?平声字结尾,平声是没有什么感情色彩的字。“花落知多少”,又是上声结尾,对于那落花,是无限的惋惜啊。文人为什么见花落泪,闻鸟惊心?是因为文人太酸、太浪漫?当然不是。这是文人的心灵的真实的声音,没有做作,没有夸张。因为中国人是万物一体观,物就是

13、我,我就是物。鸟鸣了,就是我在鸣。新的一天,新的生命,所以醒来是无限欢喜,对于鸟鸣中的欣喜感同身受。花落了,就是我落了,旧的一天已经过去,永远不再。我的生命已逝去了一部分,对于落花的凄凉,也感同身受。所以文人见景生情,感物起兴,所作之诗多以景写情,情在景中。这不是今天的娱乐作秀。他连花落都感伤,鸟鸣都欣喜,试问这样的人会害人吗?这就是修身。这就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传承。千字文:“鸣凤在竹,白驹食场,化被草木,赖及万方。”一个好的社会是什么样子?鸟儿在竹林里自由地鸣叫,马儿在草原上自由地吃草。不仅是所有的人,而且是所有的动物,都从这个社会中得到了恩惠,幸福快乐。不仅是动物,连草木植物也得到了恩惠,幸

14、福快乐。不仅是有机物,连无机物也得到了恩惠,各得其所。这是什么样的景象啊,这是何等的胸襟!跟现在掠夺资源、资源配置式的发展模式是何等的不同!如果有了这样的精神,还需要喊环保吗?还需要喊和平吗?这样的人,他的心灵也是安详的、慈悲的,他的人生也是积极的、健康的。这就是修身的目的。儒家修身,有很多方法,甚至可说无事不可修身,而且各有次第,在此不谈。作诗,就是一种修身的方法,自屈原始,在汉魏六朝得到加强,在唐确立。杜甫无事不入事,已把作诗变成了一种生活状态。这个传统在宋朝普及,成为后半期中国文人的常态。文人每天的感慨,都习惯性地以作诗为表达。诗就成了最贴近心灵的事。而作诗,如前所述,主题是定的,结构是

15、定的,格律是定的,意象也是共同的,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发乎情,止(指向,不是停止的意思)乎礼义,这是诗歌的传统。不如此不叫诗歌。看看历史上受嘲笑的那些诗吧,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没有用来修身,二是没守诗的传统。现在都把作诗当成是抒情,也这么看待古人。流行的话都是什么什么时候,我们就怎样怎样(一句名诗),什么什么时候,又怎样怎样(又一句名诗),诗歌表达了中国人最丰富的感情啊,也是最浪漫的感情。我一听这种朗诵诗式的句子就起鸡皮疙瘩。中国人的诗歌首先是修身用的!每天作十首诗,在风花雪月中感受生命的珍贵,纯洁自己的心灵,这是何等样的生活!一个民族,有一半的人,每天作十首诗,这是何等样的民族!所以我们叫文

16、明古国,天朝上邦。所以我们能体会到马可波罗是如何仰视、赞叹、羡慕中国社会的,尽管他只是个商人,大部分时候都盯着钱。现在,代替每天作十首诗的,一半中国人每天都在做很多次的是什么?麻将?微信?骂人?诗教,就是每天自己作诗教育自己。这是诗教的最高境界。当然,读(即吟诵)别人的诗,体会人生也是诗教。一个孩子,他会每天自己作诗教育自己,调整自己,抒发自己,提升自己,你作为父母,还担心什么?为什么中国儒士不自杀?现在可以有答案了。而且这种形式还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是自己的感情的回味,而且还是一种创造,是自己作词自己作曲自己吟唱,而且还那么美,那么好听天下哪有如此等好事?而让我们中国人得着。是不是应该再次感谢孔子,感谢屈陶李杜,感谢我们的祖先。古代的儿童,一般在蒙学后半期开始进行作诗的训练,大概是五六岁、六七岁的样子。因为更小的时候,不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