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论文适应素质教育的新型中西方小学建筑形态探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507854 上传时间:2019-05-2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建筑论文适应素质教育的新型中西方小学建筑形态探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外建筑论文适应素质教育的新型中西方小学建筑形态探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外建筑论文适应素质教育的新型中西方小学建筑形态探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外建筑论文适应素质教育的新型中西方小学建筑形态探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外建筑论文适应素质教育的新型中西方小学建筑形态探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外建筑论文适应素质教育的新型中西方小学建筑形态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建筑论文适应素质教育的新型中西方小学建筑形态探(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外建筑论文:适应素质教育的新型中西方小学建筑形态探讨摘 要:处在教育体制改革步伐越来越快的今天,我国中小学建筑应向何处发展,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学校建筑的发展脉络及其现状进行探讨,意在究明适应素质教育的新型中小学建筑空间形态特征,为进一步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中小学建筑奠定基础.本论文分上下两篇,上篇主要分析中外学校的发展过程及当前普遍关注的国外新型中小学校产生的前提与背景.关键词:素质教育;新型中小学;建筑形态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的传统教育方式,其存在问题与弊端在以计算机、网络化为背景的信息化时代的大社会环境下越来越明显化,中小学教育如何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培养具有创造性意识与基础的新一代,一个以

2、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体制大转换的呼声与实践探索在全国范围积极进行着.如果说学校建筑是“教”与“学”行为展开的场所,那么如何适应教育体制的转换,创造新的学校建筑空间及环境、或者对大量现存学校建筑进行适应性改革与更新,是摆在建筑研究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英美等在开放式教育体系的教学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开放式学校建筑研究与设计实践从本世纪70年代开始已有二三十年的历史,并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为了充分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又不盲目的照搬,有必要就包括我国在内的中小学建筑的发展脉络及发展动态进行分析探索,特别是对目前国外普遍关注的开放式中小学校建筑,对其空间、室内外环境及建筑形态特征与新型

3、教育方式及其理念之间的关系等进行分析,从而冷静地构思适应我国素质教育体制下的新型学校建筑.本论文的研究工作经历了以下历程:在国内长达近20年的学校建筑调查、教学、研究及设计实践的积累;赴国外留学,从事学校建筑的研究工作,其中调查访问了40余所各具特色的学校并收集了300多份中小学校资料(其中包括建筑图及学校运营管理资料),并与相关的教师、学校管理工作者及教育理论工作者、研究人员进行交流座谈.本论文分上下两篇,上篇主要分析中外学校的发展过程及新型中小学校产生的前提与背景.下篇主要结合设计实例分析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开放式教学及与之相对应产生的新型中小学校的空间、室内外环境及建筑形象创造等方面的特征

4、.上下两篇紧密相连又相对独立,并各自形成完整的结论.1 学校建筑的形象从学校建筑形成发展史研究结果看,通常把学校建筑分为五个时期:学校建筑从创立到调整时期;从调整到定型化时期;从定型化到普遍化时期;定型化校舍大量建设时期;新型学校创造时期.当然,学校建筑的发展变化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是无法严格划分的,人为的区分其时代是为了便于展开研究工作,而且由于各国的具体情况不同,与各个时期所对应的年代也有很大的差别.就建筑物呈现的形象而言,学校建筑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没有特定形象的学校建筑阶段;具有明显特征的学校建筑阶段;不像“学校”的学校建筑创造阶段.建于1916年的某女子中学图1 无特定形象时期的学

5、校在兴建学校的初期,建筑形象受人们意识、观念、风士及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更与当地的材料、技术、做法等密切相关,这个时期的学校建筑充分体现了修建地的一切特征,真可谓因地而异、各具特色.加上受教育内容及方式各具特色的影响,这个时期的学校建筑有相近之处,但很少雷同或千篇一律的作品(如图1所示).学校建筑开始形成具有明显特征的形象,主要有几方面的前提条件:(2)由于学校由国家或地方政府投资兴建,出台了与之相对应的统一建设标准,甚至出现了推广标准设计图的做法;(2)教育制度作为国家的国策从形式到内容实现了高度的统一;(3)现代建筑理论及方法推广应用、造价及建筑材料的制约等.这些措施及做法为解决校舍的严重不

6、足、减少办学条件的差距等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与此同时,在建筑形象创造上,千篇一律、缺乏地方特色、艺术性及文化性内涵的学校建筑必将出现.学校建筑定型化从产生到逐步定型化,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开放式教学方式促使了新型学校建筑的探索与设计实践,总结起来,新型学校建筑的形象可归纳为:多功能开放空间取代由长外廊连接普通教室的封闭型空间形式.学校由以满足“教育”实施为主的空间向以满足“学习”为主的空间环境转变.倡导学校空间环境的生活化、人情化.重视室内外环境及空间气氛对生身心健康及情操形成的影响作用.造型、色彩及空间形式的多样化.学校向社会及社区开放、融合.2 学校建筑的发展及趋向学

7、校建筑在形式上发生的这些变化只是教育思想、教育体制及教学方式产生深刻变化的表现形式,这与建筑师为了形式的变化而追求形式改观的现象有着本质的不同.2.1 高度统一的教育体系促使学校建筑的定型化近代形式的教育制度及教育方式在欧美定型并取得成效后,开始影响世界范围内的其他国家,我国235第3期李志民:适应素质教育的新型中小学建筑形态探讨(上)从民国初年,全面接受西方式的教育体系,以城市为中心的近代教育体系开始扎根,并逐步向农村扩展延伸,学校建筑从无到有并逐渐形成一定格式.建国后,教育作为基本国策,国家统一组织并加以实施,其结果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这种统一不仅表现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统一

8、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甚至统一了教材,统一了教学进度,还表现在教育体系的高度统一.这种高度统一的教育体系经过工业化时代的发展,曾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按照工业化大生产精神,使学校教育实现人人有均等的受教育机会,在大量培养同等水平的人才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背景的变迁,应试教育方式所带来的诸多问题也逐渐被认识.2.2 新型学校的理论基础及实践从“教”到“学”,从“单一”到“多样化”是新型学校改革的目标.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希望每一位在校学生发挥自身的优势及特点,自觉、自主、积极、主动地学习进取并使其学有所长,这是进行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工业化时代的思维模式是少品种、定型化、大量生产

9、.与之相比较,信息化时代要求多品种、个性化、小批量生产.在教育界,信息化社会思维模式体现为:让学校从“教育”的场所向“学习”的场所转换,并通过新的教学方式实施,促使学生自主、自发地学习,同时在学习中掌握自主、自发的主宰自己行为及前途的生存方式.最早进行教育改革及新型学校建筑空间探索的当属英国,十九世界以来定型化的近代教育方式及学校建筑在二战后得以改进,以珍惜每位学生成长为目标的教育改革,对以黑板、讲台为中心的教学形式予以否定,以启发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培养动手能力及小组学习讨论为主的学习形式开始实施,进而发展到取消以固定级、年级单位的施教体系、实现学习方式、学习集团组织灵活多样的新型教学体系.

10、与新型的教学体系相适应,学校建筑也开始了新型空间及环境的探索,在新的学校建筑空间环境中实施新的教学内容.在日本,新型学校建设实践起步较晚,但由于是建立在总结欧美经验的基础上的,近年来发展与普及转快.新型学校建筑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普遍教室与长外廊空间组合的原形,而加宽外廊空间并使外廊与教学空间成为一体,这样,即可按传统的方式分班上课,也可以展开多种形式的灵活教学活动,并在通风、采光、节能等方面有一定的优点.在我国,由于受校舍数量不足及危房大量存在等压力,国家规模的开展新型学校建设实践还未提到议事日程上.据调查,在一些沿海及经济发达地区已开始着手小班化、个别化教育的试点,与此同时,开创能够满足这种新

11、型教学方式的建筑空间的努力也在积极进行.2.3 新型学校建筑的特征2.3.1 具有满足各种学习活动展开的学习空间 适应学生的爱好、兴趣、特点,适合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欲望为基础建立新的学校在空间的连续与贯通确保了学习上学习小组可大可小,学习空间大小划分的灵活性.开放空间、灵活空间是新型学校的基本空间特征.在开放、灵活空间中创造相对安静、坦然的个人学习领域的学习角(corner)是常见的做法.2.3.2 创造具有生活情趣的学校环境 从时间上讲,学生整天或者终年生活在学校中,学生在校期间除正常学习行为外,休息、游戏、交往等都是正常的活动内容,把学校作为具有生活情趣的环境进行设计处理,是新型学校建筑构思

12、的一个重要方面.设计中应注意入口、门厅、餐厅、交往空间、游戏空间及其他环境的创造,并使其具有浓厚的生活情趣,把这些看得与教室同等重要.2.3.3 面向社区开放的场所 新型学校在对待与地区社会关系中,希望学校与社区互成一体,同新型学校变“教育场所”为“学习场所”一样面向社区“学习者”开放.对在校学生而言,社区也是展开学习活动的场所之一.除了向地区“学习者”开放以外,新学校还应成为社区文化交流、福利及体育活动的据点,成为增强地区凝聚力的核心.2.3.4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学校建筑的性能 智能化学校的研究与实践成了智能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追求“学习形式的多样化”、“开放式教学”、“学校环境生活

13、化”等为目标的新型学校,只有使学校达到智能化,才能最终达到理想的信息化时代学校的标准.以上四个方面的特色并非教条,新型学校建筑设计中借鉴别人的做法固然必要,按照新时代的教学要求,创造适合本校素质教育要求的空间及环境更为重要.3 结 语根据以上对中小学建筑发展脉络及其动向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几点:(1)学校建筑形象的形成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主要因素是由学校建筑的空间构成特征所决定,千篇一律的空间构成决定了学校建筑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缺乏个性特色并产生定型化现象.(2)学校建筑经历了创立时期的自由活泼定型化统一化新型学校的创造等几个历史过程.目前不断探索的、以开放空间及个性特征为中心的新型学校建筑

14、是以适应新的教育体系为前提展开的,与教育体制的更新及教育理念确立有着直接的关系.参考文献:1 日本建筑学会.学校建筑的冒险M.东京:株式会社INAX,1988.2 青木正夫.学校M.东京:丸善株式会社,1976.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社会各界对教育事业的大力投入,这几年中小学校园建筑数量上呈现出逐渐增多的趋势。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快速更新,使社会对于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国民越来越关注下一代的素质教育,校园建筑的设计受到社会的关注。然而,目前对于校园建筑关注得更多的还是面积、功能、流线等物质技术职能,校园建筑的形象呆板、单调而缺乏活力。这种以物质职能的满足为基础、以量的提高为特征的校

15、园建筑设计的发展,迟早要提升到以文化职能为基础、以质的提高为特征的道路上来。这是由校园建筑特有的属性所决定的。教育建筑绝对不仅仅是功能的容器,它还担负着以教化为目的的文化职能。在中国传统教育建筑中就非常重视这一属性,如“辟雍”体现的理念就是礼仪教化,功能反而处于从属的地位。众所周知,环境在个人成长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中小学校园建筑是孩子们主要的生活和学习场所,在这里他们学习知识,学会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是他们成长期间最重要的外在环境。因此,校园建筑的设计必须充分重视其文化职能的体现,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行为素质的目的。也就是说,通过建筑单体及环境的设计,创造一个能使学生的天性得以展示,才能得

16、以发挥的场所,以良好的形象和氛围熏陶学生,引导学生健康向上。在中小学校园建筑设计中,要充分体现以教化为目的的文化职能,就应该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营造健康、轻松、愉悦的氛围设计中应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不仅要满足功能的需求,而且应更多地从他们的感受去审视设计,创造他们喜爱的、舒适的环境。例如在设计小学建筑中,必须考虑到孩子们身高较矮的特点,适当地降低台阶、踏步高度;栏杆则可以设置双扶手以适应成人和孩子的共同需要。又如,考虑到孩子喜欢攀爬的特点,走道栏板规范规定设计高度不得低于 。在实际操作中,不少建筑师则简单地将通长的走道栏板定成这个高度。而未成年的孩子们在这种只能探出头观察世界的单调栏板面前,恐怕难得会有什么愉悦感吧?一个充满亲和感的环境有利于乐于助人的亲社会行为的形成,而一个让孩子们觉得压抑和难受的环境只会激发起激烈的应对反应,甚至产生“攻击性”的破坏行为。此外,设计要充分利用鲜艳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