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专科《伤寒论》选读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507685 上传时间:2019-05-26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8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专科《伤寒论》选读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中医专科《伤寒论》选读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中医专科《伤寒论》选读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中医专科《伤寒论》选读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中医专科《伤寒论》选读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专科《伤寒论》选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专科《伤寒论》选读(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伤寒论选读目录绪论.2第1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3第2章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15第3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19第4章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21第5章 辨少阴脉病证并治.22第6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25附:温热病.2731伤寒论选读绪论一.伤寒论的作者和成书背景张仲景东汉末二.伤寒的含义广义:泛指一切外感病邪狭义:特指外感风、寒或风寒,而伤寒论此书主要讨论的是狭义伤寒。三.六经辩证的本义第一种观点认为六经辨证是指外感风寒侵袭人体由表及里、由阳及阴疾病发生发展的传变规律如: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在三阳经多为阳证实证热证,在三阴经多为阴证虚证寒证。邪气在阳经中传递是由于正盛邪实,邪陷阴经是由于阳

2、气不足正虚邪恋。第二种观点认为在临床的过程中用六经分证的方法来概括和驾驭诸病。四.六经辩证的实质何为六经,最早见于内经。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的生理学。伤寒论六经辩证的实质是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生理紊乱。如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临床表现就是手足太阳经和手足少阴经以及所属脏腑的发生病理变化。五.六经病的主证、兼证、变证和兼夹证主证:顾名思义,就是占主导地位的证候,是第一位。主证之后才是兼证、变证以及兼夹证。兼证:就是在主证的基础之上兼见其他证候。变证:变证的形成不是通过传经,而是由于误治,伤寒论的误治涉及以下几种治法:汗、吐、下、火疗、水疗。这五种治法用的不得法,使病情发生了新变化,原来的

3、问题反而不存在了,这叫变证。兼夹证:在新感的同时往往夹杂一些内在的旧疾,这就意味同时存在两个病的问题。举例:条文“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病人在新感伤寒的情况下,原来就有心脏虚衰的旧宿,这就是兼夹证。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就是指外感病的初始阶段,正气和邪气斗争部位在体表.所涉及的经脉为手足太阳经和相为表里手足少阴经.所涉及的脏腑为膀胱、肾、心、小肠.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释义:2.病机归纳:本条为太阳病的提纲证,也是表证的提纲.主要论述表证的主证主脉.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1.释义:2.病机归纳:本条主要论及太阳中

4、风表虚的脉证.第三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释义:归纳:本条主要论及太阳伤寒风寒外束,营卫失和的主要脉证.太阳中风:发热、恶风(恶寒、)汗出、脉浮缓.太阳伤寒:恶寒、或发热、无汗、脉阴阳俱紧.第六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法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睡眠,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癎,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第六条本条主要讨论太阳病的两个类证:温病和风温以及误治后所引起的各种变证.第七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

5、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释义:本条通过讨论发热的有无来判断阴证或阳证.第十二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嗇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本条讨论两点:第一补充太阳中风的证候,要和第二条和在一起来看,并指出其病理变化(阳浮阴弱)及治疗方法.第二详细介绍桂枝汤的煎服方法,总的精神有两个方面其一服用桂枝汤一定要发汗,其二对发汗的程度有要求.病机:卫强营弱、阳浮阴弱、太阳中风证治法:辛甘化阳,酸甘化阴方药:桂枝、生姜、芍药、大枣、甘草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内证得之调气血、调脾胃、调阴阳为群方之首.第三十五条太阳病,头痛,

6、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释义:病机: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凝滞治法:辛温发汗方药: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第二十三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微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本条分三段,介绍太阳病演变的三种情况:第一种病将愈;第二种阴阳俱虚;第三种小邪郁闭太阳.第二十五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这一条论述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出现两种

7、不同情况的证治第二十七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这一条论述表郁生热轻证的证治.第十四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这一条介绍太阳中风兼证经输不利的桂枝加葛根汤证.桂枝汤解肌祛风,葛根加入有三种作用:第一解肌祛风助桂枝解表;第二能疏通经脉的凝滞:第三能生津,使津液上潮,缓解拘急.病案我以前在问头沟带学生实习,看过一女性患者,嘴张不开,吃东西很困难,只能吃稀的食物,在北京积水潭医院确诊为颞颌关节炎.我一看,她有些口渴、心烦,脉弦长,稍微偏浮.据中医辨证,病位在足阳明胃经.“胃足阳明交鼻起,下循鼻外入上齿,还出夹口绕承浆,颐

8、后大迎颊车里”.正是颊车的位置.因此,我用了以六钱葛根以疏通经脉,半两石膏清气分热,有加了三四味其他的药.吃了三剂嘴能张开,也能吃一些东西了.第二十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附子加汤.1.原文解释:2.病机归纳:过汗致太阳少阴合病.3.治法:解肌祛风,温经固表.4.方药:桂枝加附子汤.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附子:扶阳温经固表.5.临床应用:第二十一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1.原文释义:2.病机归纳:太阳病误下致胸阳不振的证治.3.治法:振奋胸阳4.方药:桂枝去芍药汤去芍药原因:芍药为阴柔之药,碍阳气;去芍药余为辛甘之品,振

9、奋阳气,可以使邪气达表.第六十二条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1.原文释义2.病机归纳:太阳病汗后营血受伤的证治3.治法:调和营卫,益气生津.4.方药:桂枝加芍药生姜一两加人参三两.本方生姜的用量最大,因辛而外达,领诸药达表.第三十一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1.原文释义2.病机归纳:太阳伤寒,经输不利.3.治法:发汗散寒,疏通经络.4.方药:葛根汤桂枝汤加麻黄、葛根为什么不用麻黄汤加葛根5.临床应用第三十二、第三十三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1.原文释义2.病机归纳:太阳

10、阳明合病而见下利或呕吐的证治.3.治法:解表升阳,和胃止呕.4.方药:葛根汤或葛根加半夏汤5.临床应用:第三十八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1.原文释义2.病机归纳:本条论及伤寒闭于表,阳气郁于里的证治和禁忌证.3.治法:散寒开闭,宣泄里热.4.方药:大青龙汤麻黄汤加石膏、生姜、大枣5.临床应用:本方适用于体质壮实,感邪又重之人.第四十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小青龙主之.1.原文释义2.病机归纳:风寒外束,内有停饮.3.治法;散寒蠲饮4.

11、方药:小青龙麻黄、桂枝;半夏、细辛、干姜;五味子、白芍、甘草,从仲景治疗肺胃寒饮来看常把干姜、细辛、五味子配对使用,对寒饮喘咳有很好的效果.5.临床应用:(1)使用小青龙的望诊:水斑,水色,水气.(2)痰的质地:白色、量多易咯、清稀如蛋清样,落地成水.口中淡.(3)本方为发汗峻剂,久服有耗阴伤阳之弊,使用本方也只有在急性期使用,一旦缓解,就应该用苓桂剂.第六十四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1.原文释义2.病机归纳:心阳不足而致心悸的证治.3.治法:温补心阳.4.方药:桂枝甘草汤.与桂枝去芍药汤的比较.5.临床应用:第一百一十二条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

12、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汤主之.1.原文释义:火迫、亡阳、阴寒痰饮2.病机归纳:伤寒误用火攻亡阳致惊狂的证治.3.治法:温补心阳,镇静安神,豁痰止狂.4.方药: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汤第六十五条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1.原文释义:2.病机归纳:发汗后心阳不足,镇摄无权3.治法:温补心阳,补土治水4.方药:苓桂枣甘汤第一百一十七条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枝二两.1.原文释义:2.病机归纳:烧针发汗,心阳不足;人受惊吓;外寒引动下焦阴寒之邪上泛.3.治法:温补心阳,平冲降

13、逆.4.方药:桂枝加桂汤5.临床应用:桂枝解表、下气(量重用)、通阳开痹第六十七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1.原文释义:2.病机归纳:伤寒吐下后,心脾阳气亏虚,水气上冲.3.治法:温阳健脾,降冲利水.4.方药:苓桂术甘汤,重则真武汤5.临床应用:苓桂术甘汤是苓桂群的代表,擅长治水气上冲,又能治痰饮内留,临床如果对苓桂术甘汤灵活加减,效果十分好:痰湿盛加二陈汤;眩晕重加泽泻;兼见面热,心烦,是阳气与水气相搏而有虚热的表现,可加白薇;兼高血压者,可加牛膝红花茜草;脉结代者去白术,加五味子;兼喘咳,面目浮肿,小便不利者,去

14、白术,加杏仁或薏仁;兼夜寐,惊悸不安者,加龙骨牡蛎.第一百零二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1.原文释义2.病机归纳:伤寒夹少阴心经气血亏虚的证治3.治法:健脾养心,调和营卫4.方药:小建中汤桂枝加芍药加饴糖饴糖:甘缓补益中焦,化生气血芍药甘草大枣:补血养营桂枝生姜甘草:辛甘化阳5.临床应用:小建中汤内补益心脾气血,在外加强营卫抗邪的作用.临床上有这种情况,一感冒,还没怎么的,就心慌,心跳,幸好病人还没有提到脉,脉还没见结代,脉要见结代,那就是炙甘草汤证第一百七十七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1.原文释义2.病机归纳:太阳之邪传入少阴而阴阳两虚的证治3.治法:补中益气,养阴复阳4.方药:炙甘草人参、大枣、炙甘草:补中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