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 期末考试复习经典2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506754 上传时间:2019-05-26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3.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经济学 期末考试复习经典2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国际经济学 期末考试复习经典2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国际经济学 期末考试复习经典2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国际经济学 期末考试复习经典2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国际经济学 期末考试复习经典2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际经济学 期末考试复习经典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经济学 期末考试复习经典2(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特定要素与国际贸易特定要素模型、国际贸易与收入分配第四章 特定要素与国际贸易一、特定要素(specific factor) 特定要素是指:一种要素的用途通常仅限于某一部门,而不适合于其它部门的需要。特定要素只存在于短期生产中。短期中,资本属于一种特定要素,劳动可自由流动,属可变要素。关于生产要素性质的短期分析,也适用于另外一种情形:包括三种要素。但每种生产(部门)只适用其中两种要素的情况。例如,小麦生产中使用土地和劳动,服装生产中使用资本劳动,其中土地和资本为特定要素,劳动为非特定要素。二、长期中不存在特定要素:在长期内,所有生产要素都可自由流动,资本和劳动均成为可变要素。长期生产函数

2、可表示为:Q=f(L,K)第二节特定要素模型: 特定要素模型是保罗.萨缪尔森和罗纳德.琼斯创建发展的。 一)、基本假设1X、Y两种产品生产都使用资本和劳动;2规模收益不变;3劳动是同质的,可在两个部门间自由流动;4劳动总量是固定的,并且充分就业;5资本是特定生产要素,即两个部门的资本不能互相使用;6每个部门的资本投入都是固定不变的;7所有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第三节 国际贸易与收入分配一、商品价格与要素价格假设 A国为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X产品为资本密集型产品,则A国的比较优势产品是X产品,因此开放条件下,该国生产并且出口X产品,进口Y产品。这样,X 产品的国际相对价格会上升。 (

3、一)劳动实际报酬的变化2.贸易后PX上升,X部门劳动者实际工资水平降低,Y部门提高PX上升 LX增多 MPLX下降,即w/PX降低,X部门劳动者实际工资水平降低。PX上升 LY减少 MPLY提高,即w/PY提高,Y部门劳动者实际工资水平提高。结论:若劳动者全部收入均来自于工资,其实际收入水平在贸易后是否提高,取决于其消费结构。如果劳动者的消费偏重于X商品,则其实际生活水平可能会下降;如果劳动者的消费偏重于Y商品,则其实际生活水平可能上升 (P85)X部门资本实际报酬的变化:贸易后PX上升,X部门资本实际报酬提高PX上升 LX增多 KX相对减少 MPKX提高,即r/PX提高,X部门资本实际报酬提

4、高。(三)Y部门资本实际报酬的变化:贸易后PX上升,Y部门资本实际报酬减少PX上升 LY减少 KY相对增加 MPKY降低,即r/PY降低,Y部门资本实际报酬减少。 结 论国际贸易会提高贸易国出口部门特定要素的实际收入,降低与进口相竞争部门特定要素的实际收入;对可自由流动要素的实际收入的影响则不确定,可自由流动要素的实际收入是否提高取决于要素所有者的消费结构。二、短期与长期比较:在短期和长期两种情况下,国际贸易对贸易国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是不同的。短期内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是按部门划分的,而长期内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是按要素所有者区分的。长、短期内国际贸易对贸易国收入分配影响之所以不同,关

5、键在于长、短期内,国际贸易对商品要素使用比例的影响是不同的。(一)长期情况下国际贸易对要素投入的影响 :长期中,出口部门、与进口竞争部门的资本劳动比率都将下降,两个部门相同要素的实际报酬也按相同方向变化。 (二)短期情况下国际贸易对要素投入的影响 :对于资本丰富的国家,资本密集型产品生产部门的资本劳动比率下降,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部门的资本劳动比率上升,两个部门特定要素的实际收入变化方向相反。特定要素模型的贡献:特定要素模型主要用于解释在短期内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长期内,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是基于商品要素密集度的差异;而在短期内,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则是因为要素的特定性或不

6、流动性。与前面的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相比,特定要素模型关于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影响的分析更接近于现实。三种要素的特定要素模型:这个模型假定一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比如棉布和粮食;然后这个国家有三种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和土地。生产棉布,只需要投入资本和劳动力;生产粮食,只需要投入土地和劳动力。这意味着资本和土地都是特定要素,只能用于一种产品的生产,而劳动力是流动要素,每个部门都需要使用劳动力。当处于均衡状态的时候,无论是生产棉布,还是生产粮食,劳动力的工资将是相等的。 问题一:如果土地的供给突然扩张10%,会发生什么情况?这表明在粮食生产部门,每个劳动力能够支配的平均土地将增加,所以劳动力的边际粮食

7、产量将上升。因为单个劳动力的边际产量等于工资,所以在粮食生产部门,劳动力的工资将上升。这时,粮食生产部门的工资高于棉布生产部门的工资,所以劳动力将从后者流向前者,直到两者相等为止。综上所述,如果土地的供给突然扩张10%,粮食的产量将上升(幅度小于10%),棉布的产量将下降,两个部门的劳动力的工资都会上升。问题二:如果劳动力的供给突然扩张10%,会发生什么情况?这时,劳动力将同时流向两个生产部门,每个部门单个劳动力的边际产量都将下降(因为单个劳动力对应的平均资本、平均土地都下降了),所以工资也将下降。两个部门的工资依然保持相等,但产量会上升(幅度小于10%)。将问题二的回答运用到中国,问题变成,

8、如果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或微变,但是劳动力供给不断增加,会发生什么情况?回答是工资将不断下降,国内生产总值会上升,但上升幅度小于劳动力供给增长的幅度。这意味着经济增长是可以在工资不断下降的过程中实现的。 第五章第一节 重叠需求理论核心思想:两国之间贸易关系的密切程度是由两国的需求结构与收入水平决定的。一、消费者行为假设1. 假设在一国之内,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者偏好不同,收入越高的消费者就越偏好奢侈品,收入越低的消费者就越偏好必需品;2.假设世界不同地方的消费者如果收入水平相同,则其偏好也相同。由假设1和2推断:两国的消费结构与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是一致的。 消费者行为假设 例如关于这一点,在家庭汽车

9、的需求水平上表现最为突出。一般情况下,平均的实际收入水平越高的国家,对家庭汽车的需求量越大,且档次也越高。这种反映一般收入水平的需求水平,我们称之为“代表性需求”。结 论:当两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时,则重叠需求的范围就越大,两国重复需要的商品都有可能成为贸易品,所以,收入水平相似的国家,互相间的贸易关系也就可能越密切。依据重叠需求理论,如果各国的国民收入不断提高,则由于收入水平的提高,新的重复需要的商品便不断地出现,贸易也相应地不断扩大,贸易中的新品种就会不断地出现。 三、重叠需求理论的适用性关于重叠需求理论的适用性,林德曾指出其理论主要是针对工业产品或制成品。他认为初级产品的贸易是由自然资

10、源的禀赋不同引起的,所以,初级产品的需求与收入水平无关。而且就算生产国缺少对初级产品的国内需求,它也可以成为出口产品。即初级产品的贸易可以在收入水平相差很大的国家之间进行,所以,初级产品的贸易可以用要素禀赋理论来说明。工业品的品质差异较明显,其消费结构与一国的收入水平有很大的关系。从需求方面看,发生在工业品之间的贸易与两国的发展水平或收入水平有密切关系。所以,重叠需求理论适合于解释工业品贸易。另外,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较高,他们之间对工业品的重复需要范围较大,因此工业品的贸易应主要发生在收入水平比较接近的发达国家之间。四、重叠需求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的区别要素禀赋理论主要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

11、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即工业品与初级产品或资本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之间的贸易;重叠需求理论则适合于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即制造业内部的一种水平式贸易。五、对重叠需求理论的评价如果说规模经济与差异产品贸易理论,以及相互倾销贸易理论主要从供给的角度对战后的产业内、行业内贸易加以概括的话,那么重叠需求理论则是从需求的角度对产业内贸易加以概括和解释。林德认为,像瑞典这样的国家应专门生产高质量产品,并专门向世界各国少部分高收入阶层出口其产品,以满足他们的需求。这一理论尽管是针对差异产品贸易而言的,

12、但是其核心内容是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他们需求水平相似或重叠。因而,应该说这是对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内容美国经济学家费农(RVernon)于1966年在产品周期中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中,试图用产品生命周期假设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费农和威尔斯(Wells)先后采用了市场营销中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把比较利益学说动态化,提出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通常把贸易国分为三类:(1)出口新产品的工业高度发达国家,如美国;(2)比较小的工业发达国家,如大多数欧洲国家(3)发展中国家。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和要素密集度的改变,这三类国家所处

13、的贸易地位是不同的,由此形成工业制成品的贸易周期。一)产品生命周期的含义:所谓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产品要经历投入、成长、成熟和衰退等时期。国际贸易的产品生命周期,是将周期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结合起来,是比较利益从静态发展成为动态。产品生命周期的四阶段理论:第一阶段,创新国由于具有广大的市场、高水平的科技,科技投入高,且企业将创新转化为产品的能力强,因此,创新发生在创新国,并对该产品有生产和市场的垄断;第二阶段,外国开始模仿,创新国产品在该国的竞争力下降;第三阶段,外国模仿者开始向第三国出口,创新国出口受到影响大幅度下降;第四阶段,外国产品进入创新国市场,创新国开始从出口国转变为进口国。该种产品在创新

14、国完成周期,而在模仿国开始其周期。该过程像接力棒传递过程一样。不同阶段决定比较优势的主要因素、比较优势的转移与贸易方向:初始期(Introduction)指产品的研制与开发阶段技术优势,少数先进国家拥有。贸易主要发生在少数先进国家与其他发达国家之间,因为这些国家的收入水平相对较高且比较接近。成长期(Growth)产品进入大量生产与销售阶段,资本优势,一般发达国家拥有产品将主要由发达国家输出到发展中国家成熟期(Maturity)产品已实现了标准化,劳动力优势,发展中国家拥有产品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输出产品生命周期论的图形说明(1)在t0点新产品刚刚由创新国(少数先进国家)研制开发出来。在初

15、始阶段,由于产品的技术尚未成型,生产规模较小,消费仅限于国内市场。到了t1点开始有来自国外的需求,于是开始出口。由于产品的品质和价格较高,进口国主要是一些收入水平比较接近的其他发达国家。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口国逐渐掌握了生产技术,能够在国内进行生产,并逐渐替代一部分进口品,于是进口开始下降。到了某一阶段之后,由于一小部分发展中国家的需求扩大,创新国的产品也开始少量出口到一些发展中国家。产品生命周期论的图形说明(2)到了t2点,生产技术已成型,产品达到了标准化,由技术密集型转化为资本密集型。这时来自发达国家的第二代生产者开始大量生产和出口该产品,原来的创新国随后(t3点)成为净进口国。在t4点,当

16、产品转变为非熟练劳动密集型时,发展中国家成为净出口国。四、对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评价第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使得比较利益、生产要素禀赋理论从静态发展为动态,把管理、科技、外部经济因素等引入了贸易模型,比传统理论进了一步。但是由于经济生活中存在着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各国面临的产业发展方向和环境不同,因此,产品生命周期的循环并不是国际贸易的普遍和必然现象。而且这种动态创新与模仿者的地位有着某种程度的固定(如美国常常被认为是创新者)。第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与国际投资、技术转让等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结合起来,不仅对国际贸易,而且对其他国际经济领域有着很大的影响。五、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动态意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考察了当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