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一下必修二期中复习提纲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506067 上传时间:2019-05-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高一下必修二期中复习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历史高一下必修二期中复习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历史高一下必修二期中复习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历史高一下必修二期中复习提纲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历史高一下必修二期中复习提纲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高一下必修二期中复习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高一下必修二期中复习提纲(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了解古代中国的主要农具:原始社会:石(刀、斧、犁)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木制的松土工具)耒耜、石锄、石犁;商周时期还出现少量青铜农具石器锄耕(耜耕)方式春秋战国时期:在农业发达地区,铁农具和牛耕出现;西汉:牛耕普及:出现耦犁法(二牛抬杠犁耕)、曲柄锄、大镰,还出现播种工具耧车;东汉:一牛挽犁; 唐代:曲辕犁(中国犁耕技术基本成熟) -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的变革,标志着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2、了解古代中国的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古代中国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秦国的都江堰和郑国渠 汉 朝:漕渠、白渠和

2、龙首渠(采用井渠施工法)农业灌溉工具:曹魏:翻车(人力:脚踩或手摇);唐朝:筒车;宋代:水力高转筒车、水转翻车;明清:风力水车(这些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的应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3、了解古代中国基本的土地制度: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 奴隶社会(夏商周时期):土地国有制(国王、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 封建社会(战国以来):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以外的荒地被大量开垦为私田。井田制遭到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国有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 自耕农土地私有制。4、理解

3、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出现时间:春秋战国时期形成条件:a.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含义、特点:a.以家庭为基本生产生活单位;以铁犁牛耕为主要方式,精耕细作;b.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c.生产的目的主要是交纳赋税和满足自家生活的需要。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d.具有稳定性、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小农经济条件下,农耕技术难以实现进一步的革命性发展。地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经济中占据统治和主导地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重要原因之一;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封

4、建专制制度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二、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了解古代中国在丝织、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1、丝织业发展成就:新石器时代:出现纺织技术萌芽(纺织工具);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商周:商代,有负责指导桑蚕生产的专职官员;在出土商代遗物中,多次发现玉蚕;“妇功”成为“国有六职”之一;已有“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平纹)。西周时能生产出斜纹提花织物。汉代:马王堆汉墓的考古发现,说明西汉丝织技术高超(起绒锦、素纱禅衣);丝绸之路开通,丝织品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沿岸,中国被西方称为“丝国”。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也有相当大的规模;产品数量、质量高;丝织技术吸

5、收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宋代:丝织工艺水平也有新的提高(织锦有花鸟画的写实风格);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地区;元代:黄道婆革新纺织工艺,推广织造技术,推动棉纺织业的发展;棉布成为当时民众主要衣料。明清:明朝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苏州、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丝织品超过前代。明中期以后,开始使用花楼机,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清朝丝织品的代表:细密精致的缎。2、冶金业发展成就:冶铜技术:新石器时代:出现小件青铜器,掌握冶铜技术。商周:青铜器铸造繁荣,生产规模扩大;水平高。西周时期大多作为礼制的象征,代

6、表着权力和秩序。(商代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冶铁技术:西周晚期:已有铁器(陨铁)。春秋晚期:人工冶炼铁器(已知中国最早的);战国:铁农具推广。汉代:铁业官营(汉武帝时)、冶铁开始使用煤炭作燃料、冶铁的供风形式的变化:自然通风人力皮囊鼓风畜力马排鼓风水力鼓风(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排)炼钢技术 春秋晚期:已能制造钢剑;战国:炼钢和淬火工艺。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生铁和熟铁合炼),使钢的产量和质量大大提高。(16世纪以前中国炼钢技术领先世界。)3、陶瓷业发展成就:原始社会:彩陶、黑陶;商代中期到东汉:是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商代烧制出原始瓷器(原始青瓷、釉陶),成为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到东

7、汉:瓷器的生产技术达到成熟阶段,成熟的青瓷出现。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唐代: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青瓷:越窑;白瓷:邢窑 (景德窑、大邑窑); 釉陶“唐三彩”首创釉下彩绘唐宋以来:瓷器成为经“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的重要商品,这条外贸路线被称为“瓷路”;定窑、钧窑、景德镇窑、龙泉窑、耀州窑产品质量名闻天下;元朝:青花瓷;景德镇瓷窑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明:明中后期又烧制出五彩瓷;景德镇成为全国的“瓷都”。清代:粉彩瓷器(瓷器烧制技术在雍正年间达到顶峰)、珐琅彩瓷。(*总结:原始瓷器-青瓷白瓷青花瓷五彩瓷珐琅瓷、粉彩瓷)三、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及经济政策1、了解古代“市”的形成与发展春秋战国:由官府

8、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商人。秦 代: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收受金钱必须当面投入陶制容钱器中。西 汉:出现了许多商业中心,(长安、洛阳、邯郸)每个城市都有专供贸易的“市”,长安城东、西有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周边有围墙,官府设有专职官员(市令或市长)进行管理,按时开市、闭市。有严格的时间、空间限制。六 朝:“草市”出现(城镇之外,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也实行行政管理。(草市尉)隋 唐:长安城有东西市,“市”“坊”分开仍有严格空间限制;夜市繁荣;草市作用显著形成地方商业中心。宋 代:彻底打破时、空限制: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有早市、夜市等);彻

9、底打破“市”“坊”界限;官府不再直接监管商业,店铺可随处开设;形成繁荣的商业街。草市具有比较完善的饮食服务设施。明 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总结:宋之前:管理严格,“市”“坊”分开,有围墙,定时开关;宋 代: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有早市、夜市;彻底打破“市”“坊”界限;官府不再直接监管商业。(因为: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2、知道主要商业城市和商帮主要商业城市西 汉:出现了许多商业中心,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隋 唐:(前期:黄河流域)长安、洛阳;(后期:长江流域)广陵(扬州)、益州(成都)“扬一益二”;广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政府设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宋:

10、汴京(开封)和临安(杭州)是当时著名的城市;益州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元:大都(北京)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国际商业大都会;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泉州是元代外贸重要港口,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明清:商业市镇兴起:苏州(吴江县的盛泽镇)和四大名镇(汉口、佛山、景德、朱仙)著名商帮(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出现的以地域为中心,以会馆、会所为联络场所的地域性商人群体)晋商、徽商(都以贩卖食盐起家;活动范围遍及全国,远及海外;商业活动都涉及金融领域,徽商经营典当,晋商兴办票号,都积累起巨额财富)商帮的活动,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到最后阶段,促进了工农业产品

11、的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但钱财大多用来购田置地 ,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3、理解“重农抑商”(首倡:战国商鞅变法,为后世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含义:强调重视农业,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目的: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封建专制政权的经济基础封建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直接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评价:积极封建社会初期,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巩固了新兴地主政权,维护了政治的稳定。消极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不仅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而且强化了自然经济,阻碍了生产力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

12、后。4、了解“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 (明朝最早提出,清沿续,防范敌对势力。)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称“海禁”。【明初,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与东南沿海倭寇勾结,危及统治,下令实行“海禁”,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片板不得下海”,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如郑和下西洋) 。海禁主要是对内的防范。从根本上看,是由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决定的。清初,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以及外来势力的侵扰,政府厉行海禁;又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允许广州一地对外通商,由特许的“广州十三行

13、”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闭关锁国”政策的基本含义:“闭关政策”是明清政府实行的严格限制对外交通、贸易的外交政策,包括对来华外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华夷交往等作出限制,实行“禁海”。但是仍留有广州一带同外国通商(“严格限制”不等于“绝对禁止”)。“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短期看,一定程度上在维护国家统一、抵御外来侵略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长期看,a.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妨碍了海外市场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失去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机会;b.还使得中国社会与世隔绝,阻断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

14、学文化,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专题二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认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得中国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受外商企业的刺激(利润);洋务运动的诱导(19世纪6090年代,率先引进西方先进技术)。2、了解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近代”的含义:主要是指采用机器化生产方式)产生时间、地点:19世纪60、70年代;首先在东南沿海地区出现。(自然经济最早开始解体)产生途径、早期资本家来

15、源: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一部分手工工场开始使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企业。早期代表性民族企业:1866年(方举赞、孙英德)上海发昌机器厂;1873年(陈启源)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1878年(朱其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先天不足”:(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市场狭窄);“后天畸形”:(行业地区分布不合理、不平蘅:主要集中在轻工业、东南沿海地区);夹缝中生存: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3、了解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主要史实(19世纪末)原因:甲午战争后,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暂时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表现:从甲午战争到一战爆发,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厂矿和投资额增加,地区范围扩大,棉纺织业发展较快;沿海向内地扩展。代表企业:张謇:江苏南通大生纱厂;荣氏兄弟(荣宗敬、荣德生):江苏无锡保兴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