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复习提纲-中国现代史部分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506059 上传时间:2019-05-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复习提纲-中国现代史部分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历史复习提纲-中国现代史部分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历史复习提纲-中国现代史部分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历史复习提纲-中国现代史部分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历史复习提纲-中国现代史部分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复习提纲-中国现代史部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复习提纲-中国现代史部分(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中国现代史部分(1949年10月至今)一、 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1949年10月至1956年底本专题考点:新中国的成立,西藏和平解放,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一) 新中国的成立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1949年9月,北平)会议内容: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它在1954年宪法制定以前,起临时宪法作用);确定新中国的名称;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定都,定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等等。2、开国大典新中国的成立: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举行开国大典。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同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中央

2、人民政府第一次会议决定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3、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国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近代百余年的屈辱史,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结束了千百年来由少数剥削者垄断政权的历史,人民大众成为国家主人。它是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新纪元”是指: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到此结束,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基本完成。新中国的成立也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中国开始走上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国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还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大大增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直接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二)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

3、地方政府签署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这标志着祖国大陆的完全解放。(拓展:西藏和平解放以来,以达赖喇嘛为首的部分势力一直在搞分裂活动,这是不得人心的。西藏问题的实质是主权问题,不是西方国家所谓的人权和宗教问题。)(三)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概况:1950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涌现出无数英雄人物。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为开辟前进道路,用自己身躯堵敌人碉堡枪眼的黄继光;为不暴露目标,甘愿被烈火吞噬的邱少云。拓展:我们应学习他们什么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为革命事业不怕牺牲的精神;)(四)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称三大改造):195319

4、56年1、三大改造政策的制定: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要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进行三大改造。据此,我国政府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而三大改造是“一五”计划基本任务之一。2、实施:从1953年开始,我国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都是采取生产合作社的政策。同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是赎买政策,通过公私合营的形式进行。3、意义: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足:在改造工作的后期,出现了要求过急,

5、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缺点。二、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建国以来,党召开的第一次重要会议-中共八大;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重大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本专题考点:“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1、 主要史实:(1)“文革”开始:1966年,中共先后发出“五一六”通知和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标志“文化大革命”开始。(2)林彪、江青等趁机煽动“打倒一切,全面内战”,全国出现大局面。(3)1967年2月,叶剑英等老一辈革命家严厉指责林彪、江青一伙的胡作非为,结果被诬为“二月逆流”。(4)刘少奇被错误地开

6、除出党并被迫害致死,这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最大的一起冤案。(5)林彪反革命集团覆灭:1971年“九一三”事件。(6)1976年10月,“四人帮”(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被粉碎。这标志着“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2、对“文革”的评价(影响):毛泽东错误地认为20世纪60年代,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毛泽东错误发动,而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的“内乱”。“文化大革命”对国民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据测算,这十年我国国民收入损失约5000亿元;内乱对国家、对人民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出现很多冤假错案,民主法制遭到极大的破坏。3、“文革”的教训:

7、国家政策的制定,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尽可能避免失误, 国家的工作重点应该是经济建设,而不搞阶级斗争上,要依法治国,不能漠视民主等。四、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期,1978年底至今)(一)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背景:(1)“文革”结束后,“两个凡是”方针严重阻碍了拨乱反正工作的进行;(2)各项工作出现各种徘徊不前的局面;(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于光明日报,引发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得到邓小平等支持,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这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4)邓小平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重要讲话,

8、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提出了基本指导思想。2、内容:(1)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原则;(2)果断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两大决策);(3)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传统,提出了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任务。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3、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它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束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

9、路线和组织路线,又一次解决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成为开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伟大起点。(二)改革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中国的改革开放开始了。改革是首先从农村开始并取得突破的。改革 1、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实施:1978年底(实施前),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农民率先用“包产到户”的形式改革农村经济体制并取得很大成效。这一举措得到党中央的肯定。1982年以后,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全面展开。(2)作用:它克服了管理过分集中,分配平均主义等弊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的经济状

10、况,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解读: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村原来集体生产的土地的所有权未变,而是土地使用权、经营权发生了变化,分配模式也发生了变化。农民有了生产的自主权,改变了过去吃“大锅饭”的状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本质上是调整了生产关系,适应了中国农村的生产力发展水平。)2、 城市改革的重点是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开放1、经济特区的建立(1)目的:为引进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资金,形成对外开放局面,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优惠政策。(根本目的是为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族经济)(2)建立:1980年,正式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

11、济特区。1988年,海南省成为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3)作用和影响: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它的设立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2、开放格局的形成: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三)民主法制建设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1986年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它的颁布和实施,旨在保障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正确调整民事关系,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979年,我国颁布了建国后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997年,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对刑法进行了较大修改。修改后的刑法取消了“反革命罪”

12、和不科学的“类推”原则,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罪罚相当”原则。新刑法增加了刑法的可操作性,有利于保护被告人的权利,具有更强的科学性、实用性和严密性。1997年刑法是建国以来第一部比较全面、完备的刑法。(四)邓小平理论1、形成过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逐渐形成。(1)1982年,中共十二大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1987年,中共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十三大还根据邓小平的设想,确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

13、略部署。(3)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他的观点。这极大地丰富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4)1992年,中共十四大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指出邓小平为这一理论的创立作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5)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2、重要意义:实践证明,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五)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区域,由当地民族行使自治权。

14、2、历史和现实原因: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分布特点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国政协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第一次规定了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宪法形式规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样,民族区域自治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4、实施:自治区域分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新中国成立前后,陆续建立了内蒙古(1947年)、新疆、广西、宁夏和西藏五个自治区。5、意义(补充):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六)两岸关系: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

15、日益密切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1982年,邓小平首次将解决台湾问题的构想概括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这一构想提出后,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政策缓和两岸关系,推动统一进程。2、八十年代,台湾当局迫于形势的发展,也开始调整对大陆的政策,逐步放宽对两岸交流的限制。从1987年开始,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后来,又在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逐步放松了有关限制。海峡两岸长时间隔绝的状况终于被打破。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岸经济、文化等交往进一步深入。90年代初,“海协会”(大陆)和“海基会”(台湾)进行了一些接触和会谈,使两岸关系迈出重要一步。4、1995年,江泽民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下发展两岸关系,实现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这成为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20多年来,两岸在人员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这为祖国的完全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七)国防建设:人民解放军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1、建立:导弹部队是主要执行战略核反击任务的兵种。1966年,我国战略导弹部队正式成立,叫做“第二炮兵部队“,由中央军委直接领导和指挥。2、发展:近、中、远程导弹和洲际导弹等的研制成功与装备部队,是我国走科技强军之路的重要体现。这标志着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八)外交成就1、20世纪50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