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现实的交融—对东亚区域化的几点思考[原创精品]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506053 上传时间:2019-05-2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与现实的交融—对东亚区域化的几点思考[原创精品]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历史与现实的交融—对东亚区域化的几点思考[原创精品]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历史与现实的交融—对东亚区域化的几点思考[原创精品]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历史与现实的交融—对东亚区域化的几点思考[原创精品]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历史与现实的交融—对东亚区域化的几点思考[原创精品]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与现实的交融—对东亚区域化的几点思考[原创精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与现实的交融—对东亚区域化的几点思考[原创精品](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温州市高三历史专题教学设计评比历史与现实的交融对东亚区域化的几点思考泰顺第一中学 刘 英 涛立意: 泛义上的东亚指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包括濒临太平洋的日本、中国、韩国、越国、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在古代,东亚曾经出现过东亚文化共同体和东亚经济贸易商业圈,各国相互往来频繁。今天东亚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经济区域之一,区内各国双边经济联系密切。但是在区域化迅猛发展的世界潮流中,东亚的区域化远远落后与西欧和北美。中国是东亚的一部分,中国的发展与东亚的发展具有紧密的相互依存性。面对全球化的挑战以及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如何与东亚有关国家共同努力,从历史和现实中寻找合作的因子,构建合理的东亚秩序

2、,进而形成具有活力的东亚地区整体的区域优势,将直接关系到中国以及整个东亚在二十一世纪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思路: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全球化与区域化并行的时代,是一个国际社会日益组织化的时代。近年来,伴随著全球化深层次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的区域一体化进程也在加快。全球化(全球主义)与区域化(区域主义)作为两股并行不悖的历史潮流正在日益深刻地改变与重塑著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的面貌。从1997年12月,中国参加首次东盟中、日、韩(103)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到2002年11月4日,中国和东盟领导人在柬埔寨首都金边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再到2005年12月14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有

3、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东亚峰会。这一切都表明东亚的区域化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可以预见在不久的未来,世界将出现一个崭新的东亚。但是从目前看,东亚的区域化道路还是任重而道远。因此,本专题拟对这一现实热点问题进行历史反思,希望能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来思考东亚一体化演化过程中的存在的历史有利条件和众多障碍困难(复习结构如下),以期能对高三学生的备考带来一些帮助。因限于篇幅,本文只是对第一部分东亚一体化的历史有利条件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求教于各位同行。(1)东亚国家山水相连,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有利条件 (2)东亚国家市场规模巨大,各国之间具有极强的经济互补性 (3)冷战结束后,各国政治环境明显改善,中国的独立自主的

4、和平外交政策受到欢迎,尤其是睦邻外交受到了普遍的肯定。(1)朝鲜半岛的分裂和对峙状态依然存在以及现在的朝核问题 (2)中日关系及日本在东亚能否获得信任问题困难障碍 (3)台海问题 (4)大国势力介入的影响(美、俄等)高考回顾:本主题体现了当今全球化与区域化的总趋势,它也已成为世界和我国面临的重大课题。而东亚近几年区域化的加快推进成为重大的时事热点。因此近几年来高考都对此进行重要的考察。如考查的题目有2003年上海高考文综卷的一组中日关系选择题;2004年北京春季高考文综卷一组建国后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选择题;2005北京文综卷第39题考查中国和东盟的关系;2005年文综全国卷的第37 题考察

5、万隆会议和中国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随着东亚区域化的不断加快,以及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进一步实施,相信本主题在高考中的地位更会逐年提高。知识整合(一)古代历史的友好交往和文化的源远流长(1)古代中国与朝鲜的友好交往1、秦汉之际:燕、齐、赵人往避地者数万人2、 两汉:三韩多次派人赴汉;辰韩引进中国先进文化,被称为“秦韩”;朝鲜檀弓、果下马等输入中国;中国铜镜、漆器、铁制工具等输出到朝鲜。经贸往来3、唐朝:新罗留学生来唐最多,最著名的是崔致远;新罗立国参用唐制新罗从唐朝引入茶种、雕版印刷术和制瓷、制铜技艺;新罗人喜读唐诗,许多文人会写唐诗;新罗在姓氏、服饰、节令、风俗等方面有浓厚中华文化色彩(

6、2)与日本的友好交往1、秦汉时期:不少中国人渡海去日本2、汉武帝时期:日本30多国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于汉”3、东汉:光武帝时,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赐以印授;倭国遣使奉献;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4、隋唐:中日互遣使臣,日本派出10多次遣唐使;日本大化改新受唐影响(制度、城建、教育等);日本与唐朝的贸易往来频繁;中日交往中的杰出人物:吉备真备(日本)、鉴真(中国)(3)与东南亚的交往1、汉代:从广东沿海出发的海上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国同东南亚和南亚各国的关系; 2、隋唐:隋炀帝派人出使马来半岛,半岛上的赤土国派王子回访,受到隆重接待;,中国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彼此互派使者,交换土特产品。唐朝从

7、广州出发可到达马来半岛,过马六甲海峡,入印度洋,最远到达波斯湾。从唐朝开始,很多人到南洋一带谋生。3、明朝:郑和下西洋到过东南亚许多地方,进行长期的海上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此后更多中国人到南洋,为开发和建设东南亚作了重大贡献。提示:(可链接郑和下西洋热点和东亚文化圈中儒家思想的演变专题)(二)近代、现代的中国与东亚国家(日本除外)的历史遭遇和维护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抗争1、历史遭遇:都曾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奴役。二战中都遭受日本法西斯的侵略。2、共同抗争: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革命风暴中,中国太平天国运动与印度尼西亚等国人民的反殖民主义斗争,互相推动,互相影响,共同打击了西方殖民者。二战期间共同抗击日

8、本法西斯的侵略,并取得抗日的胜利。1950年,抗美援朝,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东亚的发展中国家共同致力与国际社会新秩序的建立。(三)二战后经济发展的互补合作(1)背景:二战后,东亚国家大部分国家摆脱殖民统治,走上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世界局势总体来说处于相对稳定时期,有利于亚洲经济的发展;冷战时期,美国出于战略需要,经济上施惠与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五六十年代世界经济情况好转,国际市场不断扩大,世界贸易极为活跃,为出口主导型的亚洲太平洋国家和地区(如日本、韩国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世界市场;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西方发达国家调整产业结构,将劳动密集性企业向国外转移,东亚国家可以充分利用劳

9、动力优势发展经济;这一时期第三次科技革命迅速扩展,有利于东亚国家吸收。(2)概况:东亚地区各国经济发展速度不平衡,但是具有极强的经济互补性。(都处于环太平洋地区经济圈)(3)表现:第一次高潮是五六十年代由日本经济起飞掀起的巨浪。日本经济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一是战后美国在日本进行社会改革,并推行非军事化政策。通过改革,进一步废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日本政府利用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国防开支小的有利条件,制定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为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战后美国对日本经济的扶植。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爆发后,日本接受了美国几十亿美元的“特殊订货”,这使日本经济迅速发展起

10、来。三是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引进先进科技,其中大力吸收国外最新科学技术,为己所用,推陈出新,成为促使日本经济腾飞的翅膀。战后日本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采取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很快使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高速发展。1968年日本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第二次高潮是七十年代以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为主而掀起的巨浪。新加坡:1965年,脱离马来西亚联邦,成为一个独立的共和国。克服国土面积小,人口密度高,资源匮乏,市场狭小等困难,走上了快速发展经济的道路。主要措施有: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并根据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适时做出调整;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

11、,重视道德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稳定社会秩序等。经过努力,新加坡成为一个现代化工业国家。韩国:与新加坡比较相似,采取经济发展的计划建设,注重不均衡发展,实现经济的自立和高速增长。第三次高潮是八十年代以来,以中国、东盟国家和地区为主体掀起的经济增长巨浪。中国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以来,实行改革开放,国民经济得到了发展。东盟国家在八十年代后,抓住有利的国际环境,调整经济结构,以出口加工为主要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制造业,使得经济迅速发展。中国:适应全球一体化的要求,中国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实行了对外开放,并且在不断的深化和扩大中,相继加入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和世界组织等区域性经济集团

12、和全球性经济组织。 泰国、马来西亚:19世纪80年代加强与邻国的经济合作,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利用本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适时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对外贸易,经济持续增长。不足:在经济取得重大成就时,依然存在巨大隐患,如过分依赖国际资本和国际市场。提示:(链接环太平洋经济圈热点)(4)启示根据形势的发展制定动态的、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引进外国技术和资金,发展民族工业,提高生产,满足国内需求。面向世界市场,建立外向型的经济发展体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在世界市场上寻找自己的发展空间。发展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加强协作,尊重差异,主张多元,实现利益的双赢(5)东亚国家经济合作的意义有利于应对经

13、济全球化的挑战。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有利于加强经济联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利于扩大出口,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有利于扩大对外市场,扩大就业。有利于推动亚洲经济发展,社会的稳定和繁荣。有利于形成统一开放的大市场,促使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早日形成。有利于我国与东亚国家间建立和平稳定的关系,为我国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等。(四)各国政治环境明显改善,都要求维护东亚的和平与发展,中国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受到肯定(1)20世纪50年代步入世界外交舞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到建国一周年时已同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在处理亚洲

14、各国关系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得到东南亚国家的支持,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1954年中国代表团参加了日内瓦国际会,1955年中国参与万隆亚非会议,接受中国提出的“求同存异”主张,使会议圆满成功,促成了联合反帝、反殖、反霸斗争的深入。(2)20世纪70年代打开外交新局面:许多东南亚国家支持恢复了中国的联合国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中美建交,因美国孤立遏制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走向全方位外交新时代:中国政府丰富和发展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如不结盟政策、改革开放政策等。中国注重开展与联合国的外交活动,坚持原

15、则,伸张正义,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同时也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参加和成功举办亚太经经合组织活动、出席东盟会议、创立上海合作组织等。(4)21世纪伊始,中国坚持“以邻为伴,与邻为善”的睦邻外交路线,中国的发展离不开邻国,邻国的繁荣也需要一个不断发展的中国,二者已形成命运共同体。中国与邻国的发展相互促进,将共同抬升东亚的地位,使东亚崛起为新的世界政治、经济中心。当代,中国坚持走和平崛起之路,在国际舞台上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为东亚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重点阐释1、文化的源远流长共同的“东亚文化圈”(1) 含义:“东亚文化圈”,就是以中华文明为核心,以儒家思想为价值取向,在东亚各国人民长期和平友好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形成的文化区域,其特点是:不是依靠武力的征服,而是凭借着文化的认同形成的,具有深厚而坚实的文化底蕴。(2)过程:从秦汉时期开始中华文明就向中国的外缘强力辐射,影响播及朝鲜、日本以及东南亚诸国,因此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逐渐明晰、定型,并在隋唐时期最终形成,在明清之后逐渐扩大。尽管近代有所淡化,但是仍然带有很明显的痕迹。(3)“东亚文化圈”的形成和扩大的原因是:要点大一统局面形成,封建国家的稳定,经济的发展繁荣,辉煌的科技和文化成就。强大的文明优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