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曲向荣 循环经济第3章

上传人:E**** 文档编号:89503435 上传时间:2019-05-26 格式:PPT 页数:81 大小:8.2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循环经济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曲向荣 循环经济第3章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循环经济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曲向荣 循环经济第3章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循环经济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曲向荣 循环经济第3章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循环经济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曲向荣 循环经济第3章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循环经济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曲向荣 循环经济第3章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循环经济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曲向荣 循环经济第3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循环经济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曲向荣 循环经济第3章(8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3章 农业循环经济,3.1 农业循环经济概述 3.2 生态农业与农业循环经济 3.3 生态农业的主要类型及典型模式 3.4 生态农业园的规划与建设 3.5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战略与对策,3.1 农业循环经济概述,3.1.1农业循环经济内涵 农业循环经济是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循环经济理论开展的经济活动,按照生态统统内部物种共生、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利用的生物链原理,调整和优化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及产业结构,提高生物能源的利用率和有机废物的再利用和再循环,最大限度地减轻环境污染,使农业生产活动真正纳入到农业生态系统循环中去,从而达到生态平衡与经济协调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同样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

2、环”为准则,以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为特征,以农业资源消耗、农业污染排放最小化与农业废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涉及企业清洁生产、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生态农业、绿色消费等一切有利于农业环境发展的循环经济系统,其实质也属农业生态经济。 农业循环经济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具有“增长”特性的社会及农业经济系统与具有“稳定”特性的农业生态系统之间的矛盾,促使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减量化,再利用,(1) 减量化原则 减量化原则是指为了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而在农业生产全过程乃至农产品生命周期(如从田头到餐桌)中减少稀缺或不可再生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减少废物的产生量。 如种植业通过有机培肥提高地

3、力、农艺及生物措施控制病虫草害、减少化肥农药和动力机械的使用量,既可减少化石能源的投入,又可减少污染物、保护生态环境。有人把农业中的减量化原则归纳为“九节一减”,即: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电、节油、节柴(节煤)、节粮、减人,这种观点是比较全面的。,3.1.2 农业循环经济原则,农业循环经济同样遵循“3R”原则和无害化原则:,(2) 再利用原则 再利用原则是指资源或产品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使用。如畜禽养殖冲洗用水可用于灌溉农田,既达到了浇水肥田的效果,又避免了污水随意排放、污染水体环境等;又如利用畜禽养殖冲洗用水的循环系统,使养殖污水经处理达标后循环使用,达到了零排放的要求。 (3) 再

4、循环(资源化)原则 再循环原则是指对生产或消费产生的废物进行循环利用,使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无用的垃圾。如种植业的废物秸秆,经过青贮氨化处理,成为草食家畜的优质饲料,而家畜的粪便又是作物的优质有机肥。,(4)无害化原则,无害化原则要求将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进行无害化处理,这也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最终目标。 此外,农业发展循环经济还要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整体性协调原则、生物共存互利原则、相生相克趋利避害原则、最大绿色覆盖原则、最小土壤流失原则、土地资源用养保结合原则、资源合理流动与最佳配置原则、经济结构合理化原则、生态产业链接原则和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

5、环境效益“双赢”原则及综合治理原则等。,3.1.3农业循环经济的循环层次,农产品生产层次清洁生产,农业产业间层次物能互换与废物资源化,1农产品生产层次清洁生产,农业清洁生产是21世纪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它吸取了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精华,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 农业清洁生产是指既可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又可合理利用资源并保护环境的实用农业生产技术。农业清洁生产包括清洁的投入(清洁的原料、清洁的能源)、清洁的产出(不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清洁的农产品)和清洁的生产过程(使用无毒无害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品)。,2农业产业间层次物能互换 与废物资源化,农业产业间相互交换,互惠互利,使废物得以

6、资源化利用,实现废物排放最小化。该层次是按生态经济学原理,在一定空间里将栽培植物和养殖动物按一定方式配置的生产结构,使之相互间存在互惠互利关系,达到共同增产,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良性循环的目的。 如种养结合的稻田养鱼,稻田为鱼提供了较好的生长环境,鱼吃杂草、害虫、鱼粪肥田,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控制了农业面源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增加了经济效益。,3. 农产品消费过程层次 物质循环 和能量梯级利用,这一层次的循环超出了生产本身,扩展到消费领域,包括农产品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梯级利用。这是一种良性的生态农业系统,是将农业循环经济纳入到社会整体循环的维度加以考虑。,3.2 生态

7、农业与农业循环经济,3.2.1生态农业的概念和内涵 生态农业一词最早由W. Albreche于1970年提出的,1981年英国人M. K. Worthington 经过多年实践后,将其定义为“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的,经济上有生命力的,目标在于不产生大的和长远的环境方面或伦理方面及审美方面不可接受的变化的小型农业”。国外生态农业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它的纯自然性,其整个生产过程都是自然的,它展示了卫生、健康、无污染的形象;提供安全可靠、高品质的食品;保护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保持物种多样性等。,3.2 生态农业与农业循环经济,中国生态农业(Chinese Ecological Agricult

8、ure, CEA)是在适应中国国情特点下产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马世骏先生指出“生态农业就是农业生态(系统)工程的简称”。 卞有生先生认为“生态农业是人们自觉地运用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所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3.2 生态农业与农业循环经济,中国生态农业(Chines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CEA)是在适应中国国情特点下产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马世骏先生指出“生态农业就是农业生态(系统)工程的简称”。 卞有生先生认为“生态农业是人们自觉地运用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所

9、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3.2 生态农业与农业循环经济,其基本内涵是:执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 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值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个效益的统一。,3.2 生态农业与农业循环经济,其主要特征是:综合性。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

10、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多样性。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运用多种不同技术进行生态农业建设,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实现区域之间、产业之间优势互补、协调发展。高效性。通过农业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梯级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降低农业成本,提高效益。持续性。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 与国外生态农业不同的是,中国的生态农业更注重其生产功能,从这个角度讲,中国的生态农业更贴近于农业循环经济。,3.2.2生态农业与农业循环经济一致性,农业循环经济就是把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体系,其特征是实现农业产业链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探索出符合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之路。

11、农业循环产业链活动能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减少到尽可能小的程度,从根本上协调人类和自然的关系,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和农产品消费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就是要在一定范围内实现农业生产的生态化和绿色化,同时,还要保证农业系统的健康、稳定且可持续的发展。循环经济恰恰是这样一种理论,它要求按自然生态规律组织经济发展,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引导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型。农业循环经济即是引导农业经济的生态转型,而生态农业则以农业生态化为目标,可以明显地看出,生态农业和农业循环经济这两种不同的提法在根本上是一致的。,3.2.2生态农业与农业循环经济一致性,不论是农业循环经济还是生态农业,都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

12、展的一种手段或途径,其目的都是为了协调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既能提供绿色农产品,又能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因此,农业循环经济与生态农业在价值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同时,农业循环经济强调的首要原则就是减量化,要形成一种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利用率的农业生产方式,而生态农业要求建立一个自我维持的低输入农业生产系统的平衡状态,因此二者在减量化原则上又是一致的。 农业循环经济要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要求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效益相纺一,不仅涉及生产领域,还涉及消费领域,甚至牵涉与其他产业之间的产业链的构建问题。这是对原有强调“低耗”、“低投入”、“追求回归自然”的生态农业理念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是

13、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进一步升华。,3.2.2生态农业与农业循环经济一致性,由此可见,生态农业思想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基础与借鉴,农业循环经济理论是生态农业理论的发展和延伸,且比生态农业理论更加具有操作性,农业循环经济研究领域涵盖了生态农业,而且由于农业循环经济的重心在于实现农业生产内部的物质循环,可以说,生态农业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3.2.3生态农业的发展及其趋势,1国外生态农业的发展 生态农业最早于20世纪3040年代在瑞士、英国和日本等国得到发展;20世纪60年代,欧洲的许多农场转向生态耕作;20世纪70年代末,东南亚地区开始研究生态农业;从20世纪90年代

14、开始,生态农业在世界各国有了较大发展。生态农业发展最快的是欧盟,1986年1996年,欧盟国家(1993年前称欧共体)生态农地面积年增长率达到30%。至2000年,全球有141个国家开始发展生态农业,欧盟生态农业生产者数量增长率连年保持在25%以上。,3.2.3生态农业的发展及其趋势,1988年,美国开始了低投入和可持续农业(Low Input and Sustainable Agriculture)研究和教育计划。英国建立了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生态农场,并对生态农业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日本是自然农法的主要宣传和推广国家。菲律宾、德国等国家对可持续农业的研究也较为重视。 (1)德国生态农业要

15、求:德国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倡导有机农业,实施农地休耕、减少化肥和农药施用量、提高农产品质量、保护生态环境等措施。 (2)德国生态农业发展策略:德国生态农业发展策略实施30多年后,德国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有机食品生产国和消费国之一。据统计,近10年来德国从事有机农业的农用土地面积增加了50%。,2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至今已大体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为学术探讨与小规模试点起步阶段。在此期间主要从国外引进了生态农业的概念,一方面在学术界从理论上进行了广泛讨论;另一方面,开始进行农场和村级水平的

16、生态农业试点研究与建设。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主要是村级和农场层面进行试点建设,同时广泛开展了一系列生态工程典型模式和专项技术的研究,并开始生态农业县建设试点研究。基本确定了中国生态农业的科学内涵和主要特点,在理论研究、工程模式、技术与试点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得到了国家的重视与支持,并引起了国际组织的关注。,2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进入了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的阶段。1994年10月,国务院批准了关于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的报告,为进一步发展生态农业提出明确的政策、技术、资金等方面的保障措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 年远景目标提出了“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的要求。生态农业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途径,也已成为中国农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 2000年,启动了第二批51个生态农业示范县。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国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生态农业试点已达2000多个,遍布全国30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